家庭教育中,我们可能经常感觉孩子难以管教,孩子不听话,不朝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以至于亲子关系紧张。究其原因,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实际,只是习惯于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孩子应该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样,孩子怎么会服气呢?
这是一种思维观念问题。没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当然免不了“好心办坏事”或“好心没有好报”。
学校教育中,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这样一些教师,面对一部分学生常常显得手足无措,束手无策,常常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这当中,有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因素,比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渴望独立,喜欢张扬个性,不迷信权威,不信奉师道尊严,受不得挫折和委屈等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习惯于“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不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时代性和差异性,思维的“定势”势必影响对问题的认识,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能力。面对一些问题学生,口口声声说他们“朽木难雕”,“不可救药”。一出现问题和纠纷,包括师生间的矛盾和冲突,就首先问罪学生,责怪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神经衰落、工作低能的表现。
这样的教师,不是与时俱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时时刻刻想着学生,实实在在提高自己,扎扎实实改变作风,才能真正面对新事物,处理新问题,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在一个商场或公司的入口,我们使劲地去推那扇门,无论如何都推不开。如果换一种方式,改“推”为“拉”,只轻轻一拉,就很容易打开这扇门。教育孩子,如果我们总是在背后强迫、催促他们被动地去做什么事,不如换一种方式,轻轻地拉他们一把,也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到这样几个经典小故事:
(一)狐狸在将要摔倒的时候,急忙伸手抓住身边的一棵蔷薇。狐狸没有摔倒,手却被蔷薇的刺给扎伤了。受伤的狐狸一个劲儿地埋怨:“你太不应该了。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说:“你错了。我的本性如此,是你自己不小心被我刺到的。”
感悟:不了解孩子的天性,不尊重孩子的天性,甚至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这样的教育者不应该反躬自省吗?
(二)一老人午休,周围的孩子常常在他房子周围喧闹、嬉戏,老人责骂、驱赶等都无济于事。老人最后想了一个办法,给喜欢吵闹的孩子发奖金。先是每人2元,逐渐减少,2元、1元、5角、2角,最后一分也没有了。结果呢,孩子再也不肯来吵闹了。
感悟:当一种方式失效的时候,换另外一种方式,一定会奏效的。
(三)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将它打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插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劲也打不开,而你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们的心”。
感悟: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才能对症下药。
那么,什么的教育才是是真正的教育呢?
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用情感融会情感,用心灵去沟通心灵,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点燃智慧,用人格引领人格……
◆永远的乞丐◆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富人突发善心,施舍了一个乞丐。又问他: “我给你这20元钱,你会怎么花?”
“我要先去填饱肚子”。
富人有些好奇地问:“我给你两千元呢?”
“那我就买台手机,哪里有乞讨信息就去哪里!”
富人咬咬牙:“我给你20万,你怎么办?”
“我就买辆车,开车去乞讨!”
富人又假设了一次:“给你2000万,你准备干什么?”
“那我就把整个城市的乞讨权买下来,我当老板,雇人来乞讨!”。
这纯粹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无疑是富人在拿乞丐寻开心。也许杜撰者目的是想说明:乞丐永远只能是乞丐,不管他怎样做大做强。
生活中假设的情况很多。有同事问我,如果买彩票中了大奖,我会干什么。我摇摇头说,等中了奖以后再说。同事非常想知道答案,我想了想说,我还继续干我现在的工作。同事一脸的不惑,想知道为什么。我说,如果我有钱了,工作就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养有糊口的职业。可惜,这一切只能是假设。
同事一脸的不屑,那意思好像在说我一辈子只配做这种工作。就好像笑话中的乞丐一样,一辈子只能做乞丐,永远跳不出自己画定的那个圈圈。
也许,在一般人的眼里,乞丐的思维决定了乞丐永远只能做乞丐,因为他的心态决定了他的命运,很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但这只能是一种假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乞丐是不会有的。勿庸置疑的是:人的心态,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受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支配的。人的思想方式局限于一定的环境,而一定的环境又限制了人的思维方式。囿于这样的怪圈,个的人命运很难有所突破。只有打破思维的旧有模式,克服旧的思维惯性,跳出旧的思维陷阱,实现思想的“聚变”和“裂变”,才能有所突破,才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还想要说的是,从上面的笑话中我读出了乞丐的执著。对习惯于从事一种稳定职业的人来说,最熟悉的事情莫过于他的工作本身。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或许会养成他的工作惰性,养成他惯常的思维模式,但也可能要激发他的兴趣,倾注他的热情。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就会感到可惜。
记得在什么地方曾读到过有关美国人最不后悔的活法:一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想办法从中赚钱谋生。感觉很有些可取之处。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就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把本职工作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事,用心用力的去做,能够谋生应该绰绰有余。
◆摆脱思维定势◆
曾经看过两则故事:
其一:
一条看家狗被一根两米长的绳子拴在院中的树下,但凡院内来了陌生人,这条狗就会猛地蹿出去扑咬,可是每次它都在扑出去两米远的地方被脖子上的绳子拽住了!久而久之,这条狗便知道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半径两米远的地区。后来主人把拴狗的绳子解掉了。可遇见生人的时候,这条狗还是只蹿出两米远便主动站住了。
其二:
科学家在一个水池中,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鲨鱼和另外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鲨鱼不断撞击玻璃板,试图吃掉小鱼。无奈,玻璃板太厚,任凭鲨鱼怎么发威也奈何不了它。一段时间后,鲨鱼便不再攻击玻璃板了。再后来,科学家把池中的玻璃板悄悄地撤掉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也发生了:大鲨鱼再没有攻击过小鱼,也没有游过玻璃板原来的位置,它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自由游弋,互不侵犯。
其实,很多人和那条狗、那条鲨鱼一样,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拼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常常会裹足不前,认为那件事情自己的永远都办不成。久而久之,思维也就陷入套中,自己在退缩、失败的阴影中,撞来撞去,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破茧成蛹、化蛹为蝶的机会。
又想起了人们驯象的故事:
当象很小的时候,人们常用链子把它绑在一根柱子上,小象力量小,不管怎么调皮,也无法摆脱那条链子和那根柱子。当小象长成了大象,力量很强大,仍然挣不脱那条链子和那根柱子。
我们知道:小象也许真的是被链子绑住了,而大象则是被一种思维定势和逐渐养成的习惯束缚了。
人的思维习惯,常常受到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束缚,似乎逃不脱一种宿命。有人说,是童年的生活印记;有人说,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和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