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月,能让内心真正感动的不多,然而,丰富而热闹的荧屏书本还是会经常呈现那一幕幕令人精神焕发、血脉贲张的激情场景……
从原始状态的棍棒交加,到冷兵器时期刀光剑影的铿锵作响,再到近现代枪林弹雨的血肉横飞,至如今战争的形式已经全面进化提升,杀伐的工具更是演化到登峰造极的全新境地。当我们在暇余之际唾沫四溅的谈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全方位立体战争时,战争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剥夺和屠杀成为无形。然而,真正体现战争残酷与壮烈,也体现战争之美的我认为不是箭矢的疾舞、枪弹的呼啸,而是在战鼓擂响、军号嘹亮时,战士跃出战壕,身躯前进的出击时刻。
当跃出战壕的时候,鲜红的枪缨是流动的火团,雪亮的刺刀是冲锋的标识。此刻,不管你以前的身份、地位如何,也不管你对未来有怎样的憧憬和规划,但都只能放置一边。因为战斗的军号已经吹响,猎猎的战旗正在指引着每一个战士前进,冲锋陷阵的时候到了!千秋家国梦是一个亘古的主题,战争纷乱在造成孱弱家庭四处奔亡的同时,也深深啃噬着国家的统治秩序和领土完整,战士的冲锋在此刻承载的就是家国的尊严与荣光。
当跃出战壕的时候,疆场体现出指挥者决胜千里的统帅豪气,也展现出战士狭路争锋的英雄气概。此刻,两军对阵,兵戎相向,生死一念间。然而,跃出战壕的瞬间,一切迟疑和犹豫都没有了回旋。指挥者的目光如炬,随战情的瞬息变化充分显露正确的形势阅读判断力和高超的现场指挥艺术,战士则眼神喋血,以无惧无畏的凌人杀气和你死我亡的对决情怀去放倒前头的敌人。举枪、亮剑,以敌人的血肉去捍卫军人的职操和称谓。
当跃出战壕的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选择背后注定是激越、悲壮的。战鼓隆隆、军旗猎猎,敌我遭遇,狠勇称雄。刀剑饮血跳跃,枪弹浴血横飞,前头的先锋刚刚仆倒,后面的战友瞪饱血红的眼神已决然蜂拥上来。生命的争夺随肌肉、血液在强势地反复、奔涌,情势的交错和着力量、决毅在顽执地伸延、铺陈,生与死在此刻唇齿相依,那种结果都是同样的正常、无情而合理,都是对为国征战的勇敢担当和豪迈解释。
硝烟散尽,夕阳如血,断肢零落,残垣呜咽。如果说誓扫匈奴不顾身、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三军挥戈出师的响亮宣言,才逢对手、将遇良才是战场鏖兵锤锻英雄的先决,那马革裹尸、捐躯沙场则永远成就了铁血将士于铁蹄狼烟下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浓情抉择。
作为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战火与杀戮带过人类躯体和心灵的永恒的苦难和创伤。然而当我们暗自庆幸的同时,我们也是遗憾的,不能亲身经历枪炮的轰鸣,经受硝烟的弥漫,以及体验时代纷乱的颠沛流离。
战火中的苦难是历练与锤锻人类心智思维的老师,也是坚强和硬实人类情感神经的向导。如果生逢其时,在饱受那种如惊涛骇浪般紧张刺激的生死轮回的同时,或许我们更能体味生命的可贵,更能体味自由的意义,也更能理解家国的概念和战斗的精神。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调节自我的必然选择。和平是安静的、庸常的、无奈的,展示不了人的刚勇,体现不出人的张力。属于和平的时代注定是缺钙软骨的,即使物质无比饶盛,那一代人终究是残缺的,于此我们有理由怀念,有理由向往将士越出战壕的时刻。
那时刻血腥残酷,却是生命之美的璀灿绽放!
◆身处其中说家乡◆
在汉语言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古今,家乡都是让人魂牵梦绕、百感交集的字眼。而当我选择这样永久的题材,写下起头的标题时,也隐隐地感受到了内心的起伏和提笔的艰难。
游子思归、离人伤怀、浪子悲情,那曾经的、现行的以及未来的时空里,家乡总是使人爱之不尽,说其绵绵。作为我而言,家乡就是我最熟悉的身边的山水、脚下的土地,没有什么特别的所谓神圣的概念。几十年了,我就平朴地成长于其中,如同孩子悄然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身处其中说家乡,我只希望自己能尽量说得自然点、完满些。
一
家乡安远是一座藏在南岭余脉的山间小城,县治肇始于南北朝梁大同年间,以安远水为其名。县城不大,然而一年之中春秋有序、四季分明,在气候层面上也算是最适合人居住的一方宝地。
此间水土不大,却物产丰饶。密布其中的丘陵山间,林木旺盛,种类繁多。虽少珍稀名贵的罕有品种,但是平常而实用的树材良多,也能弥补此中的少许遗憾。在有限的空间里,山多占了位置,田地自然就会显出比例的不足,可是我们的先人硬是在狭促的田地上通过汗水和智慧收获了外埠人的同一般尊重,甜润的马兰瓜、脆爽的凉薯以及极负盛名的晒烟在美味了他们朴实日子的同时也丰腴了后人的甜美记忆。当然,还有花生、香菇、木耳……凡此种种,也早已在周边乃至更远的地方闯出了名堂。
到如今,勤劳的家乡人不只局限于祖先留下的田地,更将希望的目光停留在了肥沃的山上。银锄挥舞,莹汗洒落,那碧绿和金黄的起码组合更是富饶了乡亲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与热望。在金秋时节,不管你身立城乡何隅,也不管你愿不愿意,放眼望去,远近都是漫山遍野的令人心醉的柑桔脐橙。是的,短短的仅近三十年的时光过去,家乡人就这般吼放出了了一声倾倒世界的叫“橙乡”的响亮。有此荣誉,乡亲们有理由笑颜如花,豪情似火。
诚然,仅有这些还不够。甜玉米、西甜瓜,借着科技的力量,也适时地在这片热土上吐露出更美妙的芳香,使人可以长久回味的芳香。
二
谁说道家乡,都不免要提及家乡的山水,因为丰饶的背后,山水是孕造物产的母亲。
因为地属中低山和丘陵区,家乡的山就显得极其无华普通,没有如五岳大家闺秀般的高贵庄重,也没有象庐山、武夷小家碧玉样的文雅秀丽,像极了掩没于平和日子里的淳朴村姑。村姑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家乡的山以从头到脚的一身盈实浓绿准确地诠释了这一特点。
县城东枕龙泉山,此处山势平缓,山顶松涛低吟、凉风习习,山中林木繁茂幽静,山下似明镜般雅巧精致的龙泉湖不大的湖面水波微漾,宛如近郊山水园林。龙泉书院、九曲桥、湖心亭、万寿宫等人文建筑高低错落点缀于其间,更增添不少儒雅韵趣,所以历来就成为家乡人踏青揽胜,登高抒怀的首选去处。最近完成的龙泉湖公园改造工程更是将其进一步精心梳扮,使其出落得愈加娇美秀气、楚楚动人,
站在龙泉山顶朝西南眺望,不远处九龙山横跨东西,如同一巨幅屏障蜿蜒展开,很是壮观。山上山下,树木郁郁葱葱,山间溪水交错,韵致天成。在山巅密林深处,深邃的龙潭水历经岁月沧桑,沉淀出许多悠久的故事传说。小时候,因为常去山上砍柴的缘故,使得我对九龙山少了些许神秘的仰望,多了不少熟悉的亲近。只是这些年,不再上山继续少年有过的活计了,由是疏远的结果就难免产生了隔膜。也因于此,这山间的一草一木更多地承载了我对少年时光的不倦回望。
说了老家附近的这些熟悉的,三百山也是必须好好讲述一番的。三百山坐落在县城东南方30公里外,与寻乌县毗邻接壤。她山水交融、峰峦相连,是山的世界,森林的家园,这里神奇地集火山熔岩、奇峰幽壑、清溪碧湖、飞爆深潭、密林古树、怪石险滩等奇景于一体,溶雄险、奇秀、古朴、清幽、野趣等特点于一身。山势雄峻、层峦叠翠,而群山遍处,原始森林绵延丛生,苍翠欲滴,藤萝缠绕,千姿百态,堪称人间仙境。因山命名的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东风湖、九曲溪、仰天湖、福鳌塘、三叠潭五大景区165个景观景物组成,是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更因其是为粤港同胞提供饮用水的东江源头而享誉南粤大地,是粤港同胞不远千里探源寻踪的度假福地和休憩天堂。
其实,值得称赞还不止这些,家乡许多的还不知名的山就象匆匆走过的邻家女孩,在不经意间留给你的只是淡然的不施粉黛的片刻素颜。但片刻的背影过后,她们依然能在乡情深处泛起阵阵涟漪。
三
因为家乡山水朴实无华的特点,千百年来生长于斯的家乡人更多的都有着敦厚、善良的性格。也基于长期的相对封闭却也富足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这方水土安于现状、疏于奔波的古朴民风。然而,家乡人身上作为标准客家的诸多特性还是自古有之的,勤朴、实在、恭顺、好客这些虽历经千百年却依然深刻地延续着基因的传承。
在此民风日以继夜的熏拂下,家乡人自古就多满足于小农意识的生存方式,没有对读书求仕表现出太多焦渴的强烈需求。缺乏渴求意识的人是慵怠的,群体的慵怠延滞了家乡的人文蔚起,所以家乡没有近邻南康“才子之乡”的美誉,也没有宁都有“易堂九子”的辉煌,更遑论更远的临川吉安,随便列出几人,就足以在煌煌大观的中华历史上为身后的梓里笼罩上灿亮的光环,也为后世挺立永久的诗文楷模和道德师范。
时代的风潮终究还是如滔天激浪涌入了已显陈旧的生活和环境,似乎是一夜间,功利为上的观念就象雨后野草申延满中国的广袤大地,家乡虽然偏僻也未能幸免。短暂过后,原本矜持了漫长岁月的社会架构和生活形态轰然倾斜,山水变了,民风变了,人也变了,变得陌生而强势。如果是少小离家的乡人,肯怕会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
不过在深情迷恋金钱和权力的同时,家乡人还是在逐渐执意寻找那份向上的价值追求。正是通过不倦的通达活动,在为这片落后的鲜为人知的土地寻求艰辛的生存,求得一隅那怕仅是自以为是的发展环境。相比较来说,家乡的学子倒还争气,硬是凭着超出常人的刻苦努力,在为家乡争得一份最后的声名和荣誉,同时也在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播种可以预见的希望和机会。
也是,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人始终是土地的主宰,当我们在感慨或喟叹我们目睹的一切时,我们是否都为脚下的这片土地付出过自己的关注和汗水,是否都用心地为身边的家乡思索谋求过什么?虽然我们最后并不能改变大的什么。
四
人还是那些人,从本质上说,很难改变。但说起家乡,热情好客的声名还是非常隆著的,待人接物的礼数还是相当周到的,所以家乡的饮食自然丰盛,来做过客的外乡自然也极愿再次光临。
当然,家乡的菜式品种是家常的,没有声名昭著的中国八大菜系的豪华和奢侈,有的还是犹如村姑般的自然和实在。不管是正式宴席的十碗四盘,还是平常意义的招待用餐,讲究的都是成双成对、完完满满的吉祥寓意。鸡鸭鱼肉、时令鲜蔬,通过巧妇高厨之手,最后端上桌面的是汤鲜汁美、盆满钵满的一脸热情。
煮假燕讲究韧滑爽口,烧皮肉讲究肥瘦相宜、清蒸鸡讲究真材实料、白斩鸭讲究鲜嫩酸甜、酿豆腐讲究陷多料足……虽然这都算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但那是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常为家乡人津津乐道的至美口味和饮食传奇。说起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就不免会第一时间记起自己在宴桌上狼吞虎咽的经历。还有煎酥丸、烫蛋皮、酸萝卜之类,虽然也是寻常人家的桌上常见之物,也讲求手艺精巧、用材考究,以满足品尝者视觉和口感的挑剔,从而赢得一致的满意和赞许。
不止这些,家乡的小吃也是小有声名的,林林总总几十样的小吃早点,不重复地吃上个把月应该不成问题。虽同属客家,相邻各县没有注意的普通食材,家乡人也勇于尝试,精于创新,由是春天的艾、夏天的瓠子、秋天的板薯、冬天的荸荠就先后拌融着米浆,经过或煎或炸、或蒸或煮的工序后,以各种花色形状丰富了大家的口味和生活。
身在家乡的土地上,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身边的人与事,时间久了容易让人疲劳、疏于关切,从而生出漠然麻木之情。而一旦外出远离,心中的情感终于经不住时间的折腾和消磨,由是梦中就频频有了往昔不曾有过的想念,那熟悉的乡音、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也总是不合时宜地强硬起来,硌痛了心底最赤诚的那根神经……
家乡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最后最真实的归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