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2011“国际森林年”
春日一场清明雨,便有一场花信风,花汛涌来,百花盛开。
当你乘坐游乐飞机掠过古都洛阳上空俯视大地,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泡桐花,一行行、一片片,在万绿丛中云蒸霞蔚,极为壮观。细看那泡桐树像春日的蘑菇,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当你站在地上看那泡桐花,必须仰视。泡桐树低则数米,高则数十米,不仰视怎么能看得到呢?至此,我倒觉得泡桐花比人伟大。顺着伟岸的树干仰望,那泡桐花一簇簇,一串串开满枝头,整束像凤尾,单朵如银铃,朴实清新淡雅。宋人梅尧臣曾有诗曰:“桐花凤何似?归日为将行。”(《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活画出了它的形象。
不知你是否注意,当春风一吹,其它草木大都先发芽长叶,后开花;或花叶一齐长,花牵着叶,叶隨着花;绿叶把鲜花衬托得更亮丽,更妩媚。憨厚朴实的泡桐树却先开花后长叶,不要任何陪衬。花们光耀枝头,尽情亮色放香,向天日和人们充分展示它们的生存价值后,桐叶方像一把把团扇为桐树挂滿新绿,向苍穹展示生命,为大地和人们营造—个生机勃勃的绿世界,提供一方情趣盎然的绿荫凉……
泡桐树是极易成材的速生树。若有嫩芽从树根上拱出地面,夏天浴上几场透雨,它即能长到丈余高。记得1958年为“保钢铁元帅升帐”,大小树木都被砍伐进入“土高炉”焚身碎骨,壮烈献身;后来,农家盖房造屋,木材却极难求。栽上泡桐树,两三年即可作椽充栋做门窗。这时又遇天灾人祸,饥肠辘辘。泡桐花也被人们摘回家,蒸煮后用冷水一拔,除去苦汁,撮些盐,滴点油,加蒜泥调拌一下,即可充饥救人度春荒。农人对泡桐花都充满苦乐的感激之情。
泡桐树不择土质、不求养护、不需建园。无论是田间地头、山坡沟坎,还是农家院落的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棵根苗成活,即可长成参天大树。我住的街坊虽是城中工业区,也栽着很多高大的泡桐树。那树身需要两三人合抱才能合围。树冠比三层大楼还高许多。春日当我们下夜班归来,泡桐花的清香沁人肺腑;夏天热浪袭人,树下又成了人们纳凉聚会,谈天说地,交流感情与信息的好场所。
我以为这城中只有我住的这街坊有泡桐树,不料,到邻厂友人家串门,泡桐花也拂窗可及。一日在市报社六楼大厅开会,休息时凭窗远眺,街衢庭院多处可见泡桐树灼灼其华。又一日从老城南大街由西至东穿城而过,一街两行的泡桐树繁花似锦,香气袭人。可见泡桐树并非只生乡野,城里喜欢泡桐花者也大有人在。
泡桐树的木质很空灵,火烧泡桐发出的声音特别清脆悦耳。因之,东汉蔡邕在人们烧泡桐时发现这是好木料,即从火堆中抢出一块桐木板,请人制成了一架七弦琴,那琴尾还带有烧焦的痕迹。蔡邕就戏称为“焦尾琴”流传后世。这琴发出的音韵特别美妙动听,悲欢离合皆可倾诉,赢得了“带火焦桐韵本悲”的赞誉。于是乎,“焦桐”就成了琴的代名词流传至今。胡宿的《长卿》诗云:“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便是写照。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若有此琴,他们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乐曲,将会奏得更为壮美……
泡桐的木质还不怕水浸,不遭虫蛀,是做箱柜和床板的上等木料。乡人用铁锅煮饭,更愿配以桐木锅盖。这种桐木锅盖既轻巧,且遇气蒸水浸也不易变形腐败,可谓是农人的好伙伴。用泡桐的根皮加上黑矾或流磺等物熬制成膏药,又可祛风散寒,消除筋骨劳损所带来的腰疼、腿疼、胳膊疼病症。尤其对疥疮、湿珍等症更有奇效。诚然多福,人们为何能不钟情于它呢!
难怪平民百姓临死还要用桐木做副棺材,与泡桐死不分开呢!据史料载,上古时为疏导洪水入江河,治理好天下九州,拯救万民于鱼腹,受到万民敬仰的华夏帝王大禹,死葬浙江会稽山下,也没搞特殊化,与百姓同样,用的也是三寸厚的桐木棺椁。当代的县委书记焦裕禄,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防风治沙夺高产,战天斗地驱贫困,艰苦扑素誉满天下,临死用的也是普通的桐木棺。焦裕禄的坟头,岁岁年年都有淡雅的泡桐花陪伴……
泡桐花啊!你是平凡的花、普通的花、朴实的花;又是伟大的花!崇高的花!圣洁的花!我深信有良知的人们都爱泡桐花!
(此文原载1995年9月21日《安阳日报.影视文化》专版“文苑风景”副刊“生命韵律”专栏;后于1996年春,载国家林业部的《森林与人类》杂志第二期“文艺广角”栏目;1998年春天,由江苏卫视在洛阳实地录制画面,1999年在新千年的第一个元宵节,连同本人的其它拙文一并在“文学与欣赏”栏目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