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在外头高高挂着,或许,正被哪一处的人群指点着。而我,则躲在家里的某一处角落打理着紊乱的思维。并不是觉得落寞,而是在这个诗意的节日总想留点东西来纪念此时此刻的心境。喜欢思维能像月光那样一泻而下,在纯明中放出光华,却又不光辉璀璨,在一片明朗中滋润着某一处荒芜,散漫而不紧张。
刚从大街上走了一圈回来,目的是为了一睹今年月光的芳容。我看到了,是在家不远的空旷处,我边走边抬头定望,旁边有表哥陪伴走着,只是定睛看了一下,便不想看了。今年的十五月亮是如此的清瘦,比起上一年``````不,我连上一年的轮廓也忘了,怎么还有资格对比呢?!走上大街,我时不时会抬头看看那被晦迷包裹着的月亮,可大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加上摇滚动感的音乐声总会重新吸引我的眼球,身边感官着各种形形式式的人,浓妆重抹下的香水扑鼻而来,餐馆中忙禄的身影与大街上被城市丽灯染成不同颜色的脸庞,感觉在这一片繁荣中更有喜庆的节日气氛了。我和表哥有说有笑地逛了一圈,不断调侃着周围的事物,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当我们走到远离大街的幽静处时,我才猛然感觉到月亮还在高空挂着,我的头脑开始有点发胀,一阵繁荣喧嚣过后的空虚像是落在昏黄路灯的照耀下。繁荣迷惑着现代人的双眼,我们喜欢在一片奢靡中麻醉神经,无休止的欲望在大城市中摇摆着身影,我们的神经开始在欲望的充斥下膨胀,而当我们远离了这些繁华后,我们才发现浸沉在欲海里的神经在嗖嗖地冒气,吹胀了我们的大脑。我看着头顶上的清月,渴望在这一片圣洁中抚平我噪动的心灵。
朗月如故,古代的诗人或许就在这片圣洁中提炼了许多情感,当情感熔炼在一行行诗中时,诗便成了中秋的礼赞,而中秋则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中秋的明月都会循着相同的轨迹升起――降落――升起,而人却在岁月的变更中渐渐成长,每一年的明月我们看着,心境却不一样,我们观看着中秋明月的形状变化,却不知明月依旧,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灵。古代的诗人往往会在这个节日留下许多的诗篇,也许是明月正寄托着他们的心境,把酒临风、吟花说月、月下起舞成了他们的庆祝方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把金光毫无吝啬地投放在大地,无分贵贱,我们看着天涯仅只一个的明月,寄托更多的可能便是亲人朋友的团圆和生活的幸福美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上的月亮清澈澄明,古今的情感交集也许便流露在这一轮明月中,我们呤着古人的诗篇 ,幻想着诗篇中美丽的意象,思想便像在时空的夜空中划出共鸣的流星。明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观赏明月,其实也可以是寄托对古人和今人的思念。
当回到家里时,我不能看到月亮了,高楼大厦遮挡了它的身影,天空红彤彤一片晦迷的样子。家里照常是桌面摆满了食物,可是不能一家子围着一起赏月了,情愿围在电视机旁看着直播的中秋晚会。记得儿时在家乡过的中秋节,月亮早早地便爬出天际间了,昏黄的脸庞在黑沉的天空中渐渐活现,一家子早早吃了晚饭,搬出凳子,摆好拜月枱,便在家门口的一大片空旷中聚焦静待。我们谈说家常,指点明月,爷爷咕噜咕噜地吸着烟竹筒,奶奶轻摇着葵扇,爸爸妈妈忙着准备食物,而我们小孩们则一恁地放出笑声,说着许多童稚语。当朗月高挂在夜空时,我们便开始拜月仪式,大人小孩一一轮流拜过,说着些保佑的话,还敬上美酒,静待片刻,便可以开始品赏“月肴”。有时邻居和亲戚的加入会增添不少喜庆的气氛,我们在月光的圣洁光华下谈笑风生,融融恰恰的直至月儿爬上眉梢头。睡觉时便把窗户打开,引着金光漫上被子。
城市的中秋节固然是盛大豪华,钢筋和水泥堆砌成的“围楼”却阻隔着几家子的交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个城市,没有了风俗,没有了共鸣,有的只是作派的阔绰,用钱买来的鸣鸣得意。在这用巨额的金钱“推土”出的城市,人们纷纷向往了金钱,向往了功利,往往会把淳朴的人情埋葬在这功利城市。来来往往的人看惯了陷阱,丢失了人情,便易在心中筑起一座防人的围城,密不可透的,还“易守难攻”。当我们看着大城市奢华的中秋盛宴而垂涎三尺时,我们或许已经掉失了头顶上那自然纯朴的“月亮”,它或许正被城市的晦迷“空气”遮挡着,但只要我们愿意清理掉这些“GDP”产生的“废气”时,我们还能拥有一个明净圣洁的“月亮”。
夜已深,我的眼睛寻不见月亮,但愿月亮能看见我的眼睛,月正浓时,人要寐,晚安。
201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