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诗刊》第三届第一次改稿会
谁会想到,回春三月尾的中州大地还纷纷扬扬飘了一场如诗如梦的瑞雪呢!洛阳这个庄严而古老的都城却显出一种迷离中潚洒,神秘而温馨的柔情和美感。就在这时候,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的部分师生们赶到这里来了,他们也许是为了寻踪“九朝古都”的遗迹,也许是为了领略国色天香的牡丹风韵,也或许是为了捎回饮誉千年的唐三彩吧。不!他们是携着诗稿和激情专门来这里参加刊授学院第三届第一次诗作改稿会而来的。当老师和全体学员似曾相识地聚会在一起时,立即迅速用诗情和热情融化了纯洁白雪那种陌生感,进入热烈和谐的氛围,开始了有情有趣有诗的难眠的日日夜夜。
参加改稿会的十几名学员分别来自四川、湖北、山东、广东、甘肃、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地。他们带来了煤矿、油田、林海、工厂和农村的浓郁生活气息,带来了学校、机关、家庭的绚丽感情色彩。他们平均只有二十六岁年龄。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曾有过一些或生活或感情或诗创作中的不幸和痛苦。也许因为如此,诗是他们思想的追求和寻觅,是爱情的慰藉和抒发。
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说:一接到刊院的改稿通知,心里就荡起喜悦和兴奋的涟漪。而由四川油田而来的曾函复,是这次改稿会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他的诗立足于自己生活的土壤,立足于四川油田生活的描写和抒情,着力于表现石油工人特殊生活、特殊环境、特殊个性、特殊情感,努力想给读者一种生活的厚重感。来自山城重庆的邱正伦机智、幽默、善于言辞。他在洛阳度过了自己二十四岁的生日,在这次改稿会上正式取笔名为邱斯。他的诗语言流畅,、刻意追求诗的理性与美,似乎努力以一种内容的超脱和音乐的韵味去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来自广东的桂汉标,诗友们亲切的戏称他“阿桂”,他平时总喜欢给大家看手相,让别人为命运的悲喜而感到快乐。他最大的嗜好就是钻书店、访书摊买书,大有要使“洛阳纸贵”之意。也许因为他曾经当过八年工人,他的诗总离不开工业题材,力图表现工人豪爽朴实的感情和性格。他现在正进入新的探索,希望自己写得更深沉,更有韵味一些。
被戏称为“九头鸟”的三位湖北学员,性格出奇地一致内向,沉静。肖鹏整天看书、不苟言笑,但对人却格外真诚。但他的诗却流露出同内向性格相反的激情,他主张让诗和现实和社会和人生更贴近一些。潘能军则似乎是善言而不多言,给人大有金口难开之感。他长在江南,但当鄂西北雄浑的大山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说他再也吟不出那种轻松的、浮泛的调子了。朱霭是苗族小子,喜欢照相不喜欢说话,似乎把话都关在照相机里,偶尔才曝光。他的诗主要表现大山和苗族人的命运和性格心理,他说:“我们苗族大部分山里人还是艰辛地而又津津乐道地生活在昨日,而我却过早地走进了今天,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痛苦。”
三个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东北虎”,李犁和阿橹都是身躯高大,但一个沉静,一个活泼。李犁在沉静中观察和思索农村过去的痛苦和新的变化,在诗中努力追求某种形易实难的构思和内涵。阿橹则总想寻找感情的最佳表现效果。具有江南才子内秀气质的柴寿宇真不像是凶悍的“东北虎”,但诗却在努力追求表现出力度和美来。
齐鲁汉子王黎明,当过兵,当过矿工,他也是寡言少语。他想说的都写进诗里去了。他的诗是从一个矿工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和人生的。
甘肃兰州的匡文留和浙江杭州的顾艳,两个女学员一个西北一个东南,性格廻异,相映成趣。匡文留说:“临走的时候,大西北的风沙和她的脚步声还混在一起”。因此,她的诗作虽不乏柔情和美,但她的“爱之河”到底还是从大漠中流出的,多少总带有点粗狂的色彩。顾艳淡雅的微笑,娓婉的言谈像她的诗一样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但她在学诗的道路上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她也曾和其他的江南才女一样,抒写过少男少女的纯情,但现在却想到要变换一种格调,想写一些海洋风吹来的带盐味的诗行。
改稿会紧张之后的轻松,也是令人陶醉的。在最后的联欢会上大家尽情歌舞,十分开心。肖鹏平时不苟言笑,而歌声却一鸣惊人。这次改稿会受到了洛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同志的关心,特别是洛阳轴承厂不但为我们安排了食宿,还提供了各种条件,让我们参观了工厂,看到了车间工人劳动生产的具体情境,工厂的生活似乎给年轻诗作者一种新的旋律和节奏,给他们一种紧迫感。而参观龙门石窟、香山寺、关木、少林寺、白马寺后他们却又无法抑制住自己对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膜拜和赞叹。有的同志在参观时还即兴赋诗,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现他们当时的感受。
短暂而浸透诗情的十天,充满笑声,充满欢乐。学员们说这是难忘的十天,尽管这次改稿会没有出现明显超水平的佳作,但其中也不乏惹人眼、动人心、牵人情的作品。有点贴近生活,有点情真意切。既有工厂农村的画面,也有个人生活感受的吟唱。谁又会说他们中间以后不会产生有影响的诗人呢?
唯一遗憾的是大家离别是洛阳城的牡丹却还未能盛开,那千万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包含着多少诱人的内涵啊!但含苞的时节却留给了人们无限的美好想象,诗友们将会带回到祖国各地去崔成盛开的诗花。
(写于1987年4月,原载《未名诗人》1987年第6期署名“本刊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