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桂汉标的第二本诗集《骚动的青春潮》
《骚动的青春潮》是诗人桂汉标继《缤纷的情韵》之后的又一部献给青年读者的抒情诗集,共选收作者近年的诗作70多首。这是诗人近年来致力于把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相杂糅、多方面借鉴现代派技巧,往人的心灵深处突进的新探索所收获的成果。
以描写瞬间的感觉和情绪的颤动来袒露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是诗人吸收了现代诗歌表现手法之后的大胆突破,也是诗集《骚动的青春潮》的主要的艺术特色。
在诗集第一辑“心灵的密码”中,诗人一改以往那种偏重于写实的诗风,而采取意象、象征、隐喻、跳跃等现代手法,着重从人的内心世界去挖掘诗意,作者以自己一腔诚挚的深情,以自己真实的感觉入诗,起到了“与我同行、感受如一”的艺术效果,读者读罢这些诗,仿佛感受到一种潜在的“意识”在生命中流动。在《把我的感觉全给你》一诗中,作者采用“跳跃式”的手法,把迷蒙的意念,颤动的情绪,大胆地袒露出来:“真想/真想把我的感觉/全给你”,“明亮的玫瑰红的霞光给你”,“黯然的灰蒙蒙的黄昏给你”、“晕眩的失去血色的困惑给你”。一连串紧密排比的“给你”,让人看到了一颗真实跳动的而又博大宽容的心灵,只有经历磨炼,热爱生活,直面人生的人,才有可能这样袒露无遗地向广大读者展示心灵的轨迹。这也是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渴望互相理解、互相接纳的新型关系的讴歌。虽然诗句还有些拘谨,但毕竟是动人的。而在另一首诗《这一夜》中,作者更把人生的这种内在的渴望升华了,人与人之间贵在真情的流露和相互的理解,只有流露真情才能被对方理解,也只有被理解,才能体味到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幸福。在一个春雨潇潇之夜,因朋友的相聚倾谈,而对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透过平白的诗句,人们看到了一个夜雨空蒙的朦胧意境,而反复出现的“蓝宝石样”的灯光,犹如人生思索的茫茫之海上闪烁的星光,照亮了彼此的心灵,照亮了坎坷的人生之路:这一夜因珍贵的灯光/将永远映照着/整个一生”。作者采用了现代诗歌中新奇的意象、跳跃的形式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把那种与挚友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心态及受到启发后的感受倾吐于诗中,充满着人情味。这种以感觉和情绪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真情动人的诗作还有《深夜,我走下列车》、《我不是远方的星》、《你是喜欢白色吗?》、《早就想写一首诗》等等,这些意境清新、情真意切的抒情诗,是作者过去的诗作中较少见到的。
无可讳言,桂汉标早期的诗受五六十年代偏重于写实的诗风的影响较深而稍显单调浅白,随着作者阅历的增长,尤其是在新时期文学新潮的推动下,他的诗的视野拓展了。这种拓展,不仅仅表现在以上所说的多方面借鉴和运用现代诗歌的一些表现技巧上,更重要的是摈弃过去那种表面描摩生活的写法,而让诗回归于诗的本体,往心灵的内宇宙,往思想的深邃之处突进,充分发挥诗歌表达情绪与感觉的长处,把诗写得更有张力,更有内涵,从而也更有韵味。《骚动的青春潮》的第三辑题为“美丽的追寻”。究竟诗人在追寻些什么?是追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还是寻历史的进程、人生的轨迹?诗人那颗骚动不安的、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心,是在追逐诗的青春,诗的生活意识。有位哲人曾说过:“没有头脑的生命是没有希望的生命”。作者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未来学等方面的著作,以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改革开放年代的新事物,写下了不少深沉隽永的佳作。“门”,每个人每天不知要进出多少次?到底有什么特别?桂汉标在《门》一诗中所观察的“门”,却是透过了“一扇古旧斑驳的门/一扇铁锈色的门”,去做跨越时空的思索:“久久地久久/醒悟成深长的懊丧/真担心还能听见/明天如期的召唤吗?”封闭、陈旧的旧思想正在被抛弃,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正在苏醒、酝酿和成熟,预示着一场变革正悄然逼近“这扇古旧僵固的门。”全诗初看仿佛显得平淡无奇,但细细读来,却深感蕴藏着一种流动着的内力。诗人欧阳翎评析这首诗曾指出:“这首诗去掉了赤裸裸的抒写,将思想融化在形象和含蓄的隐喻之中,使其更富于内涵,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这首诗堪称作者近年的代表作,因而被选人《中国诗人自赏诗集》和《全国文艺报刊编辑作品选》等各种选本,受到诗坛的好评。在《故宫钟表陈列馆》(该诗被选入1987年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一书)中,诗人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借早已停滞不动的钟表,进一步抨击古今那种玩弄权势,阻挡历史前进的权势者“连时间竟也玩弄于股掌”的丑恶行径。面对一座座已僵死不动的宝物,作者诗思飞扬,深沉地写道:“因此而凝滞的岁月 在/珠光宝气中喘息/因此而僵化的历史 在/富丽堂皇中发霉,/看这镶金镂银的重锚/紧紧拖曳着华夏之舟 久久/漂摇于漫漫的长河”,诗人那种焦灼不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溢于诗中。接着,诗人在反思历史之后笔锋一转,大声呼道:“不 走出去走出去/到北京站去听/撼动今日和未来的悠悠钟声/当 当 当。”时代的钟声、现实的召唤在警醒人们要解脱束缚,奔向未来。读罢大有荡气回肠,精神为之一振之感。
诗人在与我谈到这些年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曾说到:在强调诗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从诗的构思到语言的运用,他在尝试着借鉴和运用国外现代派文学和戏剧的“间离手法”。这种“间离手法”,又叫“陌生化效果”。它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倡导和实践的,实际上是对文学表现的新奇性的强调。从《骚动的青春潮》中一些近年的诗作,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吸收这种表现手法所留下的足印。《避雷针》一诗是歌颂人民保险公司时,但作者并没从人们熟悉的保险公司的业务着笔,而以避雷针作隐喻,从构思到语言,无不令人耳目一新。“高瞻远瞩 你一诞生/就是 为了未来/为了风云叵测的未来/美丽安宁的未来/而 存 在”这样森然突兀的开篇,在过去那种传统眼光看来,缺乏必要的铺垫、渲染,是犯忌的。但正因为这样一改旧例、才使读者产生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吸引读者兴致盎然地将诗读下去。也许读一遍还未完全领略其内涵,但回过头来再读一遍,则可以引起深深的思索,起到意味深长的效果。我认为,这种手法的运用,是成功的。谓予不信;不妨再读读作者的《等待》、《电视塔》、《星星洞》、《瑶族女养路工》等作品,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诗人桂汉标的人生经历是坎坷的,他在诗路上跋涉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表现在他永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目光时时刻刻在“注视着远方的星”(《我不是远方的星》),他看到的“希望”,永远是走在前头的“背影”,“让我不停顿地追随/追随你的背影吧”,正因为有这样执著的追求,才使他的诗作没有象一些“诗匠”那样一、二十年“一贯制”,而是不断创新,不断拓展。近些年来,他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发现、培养更年轻一代的文学新人上,“写出”了“韶关五月诗社”这一首令省内外诗坛瞩目的“好诗“(韦丘语),但他自己一直没有停止在诗艺方面的探求,《骚动的青春潮》就是诗人这种不懈探求精神的结晶。我们期待着桂汉标在新诗的征途上,留下更为闪光的足迹!
(该文原刊登于《当代文坛报》1989年8—9期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