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多天,啊,百花文学社诞生两周岁了!我们亲手栽下的这株幼苗正茁壮成长,开出了喜人的花,结出了喜人的果——
文学社先后吸收社员160多名,出版《百花圃》《小溪》37期,韶关教育学院《学生作文报》以头版位置署文褒扬我们,连续发表社员习作20余篇,其中多篇被省报采用,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社长马青春被共青团广东省委、省教育厅、省高教局评为1985年度省创造性学习活动积极分子,培养了得力的后备力量,制定和通过了《百花文学社章程》。
根植于浈水河畔的这株幼苗哟,承受着春风和阳光的沐浴,接受着黄坑中学一班弄潮儿血汗滋润,也经受着霜雪的凌辱。
走出课堂,投身语文教改,是时代向中学生发出的召唤,1984年11月,百花文学社应运而生,我们率先在全县树起了开辟第二课堂的旗帜!可惜的很,由于种种原因,半年后悄悄地不宣而散了……
不安本分的马青春迷惑不解,在痛苦的折磨中萌生了重建文学社的念头。茶余饭后,闲聊散步,他开始活动了,有的老师善意奉劝:不要胡思乱想了,安心学习就有希望。有的同学诚恳进言:课外作业搞得再火热,也不能作为上大学的进阶砖。他置之一笑。几经动员,会同沈茂佺、陈敬锋、邓光学、王庆文、董金石等同学呐喊奔波筹备,1985年3月,以“开辟第二课堂,丰富中学生活,造就开拓型人才”为明确宗旨的浈江文学社又崛起在校园。
为使这面重新竖起的旗帜永远飘曳在广大同学们心中,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倾注满腔的情,满腔的爱,我们开辟了属于同学们的园地,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带着羞涩和憧憬,《百花圃》含笑着迎向大家,《小溪》涓涓地流向大家。瞧!这里一篇篇稚气的文章,亲切感人;这里,平常不敢说,不便说的,从理想到现实,从学习到生活,畅所欲言;这里,所有忧愁和喜悦,大家一道分担和分享,互相砥砺,携手共进。
不少人迷上了这块园地,说可以拾到珍珠,可以采到鲜花,可以掬到清泉。
我们微笑了。
然而,天空并非时常都是蔚蓝的,空气并非永远都是清新的。
我们的用心,我们的追求,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碰到过各色目光,有不屑一顾的,怀疑的,有观望的,歧视的;听见过各种笑声,有讥笑,冷笑,有不自然的笑,嘲笑;我们发行的油印刊物被污为“老鼠药”;有因时间处理不当,而影响学习成绩的,老师另眼相看,刻意疏远。
文学刊物有责任讨论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件,完全可以反映广大同学的心声。学校初三级有个沈学生,取得过杰出的体育成绩,也犯有严重的错误行为,众人痛恨,主张学校开除他。我们适时出版特刊,触犯了某些领导,校长专门召集会议,肆意批评,文学社险些被查封。自事发的当年元月起,文学社声誉一败涂地。
面对挫折和非难,我们感到了自身建设的重要。发现一般成员或骨干有动摇情绪,找他谈心,帮助他树信心,鼓勇气;已任重要职务而不满,屡次劝诫仍不悔改的,果断撤换;有才能有胆识的,大胆培养起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校不拨经费,我们自己筹集;没有固定的场所,花园、实验室、操场、课室都是我们活动的地方;学校不批准采访县招生办,我们改访城镇二中;没条件游黄山,逛张家界,我们就游钟鼓岩,登丹霞,访甘阜山。
徘徊在曲折坎坷的小道上,我们灰心过,消沉过,多次例会在低沉的氛围中进行;多次碰头,我们曾想放弃这个梦,想到当初那股劲,想到这样做无异于重蹈覆辙,我们的主要领头人便互相鼓励,顾全大局,带领全体成员朝着既定目标,执着地追求。
我们努力创造条件,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征文,演讲,百科知识竞赛,电视观摩,对联赛,文学讲座,旅游,采访调查……生动活泼,有趣有益,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
随着时机的成熟,当年4月,我们向全校吸收成员,扩大组织,恢复百花文学社的名称,一跃而为全校性文学组织。文学社踏上了新的起点,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批新的成员中,吴煜、张朝清、孙小丽、陈凡金等同学,主动配合负责人工作,勇挑重担,给文学社注入了最活跃的因素和新鲜血液。
园内栽花墙外香,我们的举动在校外引起强烈反响。南雄中学、县一中、乌迳中学等兄弟学校纷纷来稿;辽宁、北京素不相识的同志者来信鼓舞;邓行诚、张朝祥、朱香山、孔祥虎等知名大学的校友盛意来鸿祝贺;著名书法家广州师范学院潘佛章为我们的《百花圃》题写刊头,县市有关领导热情赞扬,华南师范大学诸孝正教授多次来信鼓励,他这样评价说:“中学生成立文学社团,出版刊物是好事,不仅可以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提高大家的办事能力。”
为了表扬成绩显著的同学,总结经验,把文学社重任托付给后起之秀,上学期末,我们邀请校方、团委领导和语文老师,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艺座谈会。不少同学畅谈自己参加文学社的收获,都说,写作兴趣和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开阔了视野,交际、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大家认为:文学社有奔头。
越来越多理解的眼睛在闪烁,越来越多理解的心跟我们一起跳荡,我们欣慰的笑了。
我们不知天高地厚,愿做真正的中学生,愿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了给即将成为母校的黄坑中学留下清晰美好的记忆,更为了在实践中造就自己,我们开拓了一条路。不够平坦,不够“现代化”,两旁有溪流,有鲜花,有鸟鸣,也有荆棘丛生,有坑坑洼洼,有顽石阻拦,上面留下我们歪歪斜斜的脚迹。
路,在面前延伸……
1986年10月写于南雄市黄坑中学,
2012年3月27日改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