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韶大学习的日子进入了初办起来的国学兴趣班,并且成为了其中一个负责人。初见国学班,来参加见面会身影并不多,但我能看见这些同学对传统文化的珍重。身为中文系的学生,国学于我并不陌生,传统文化典籍是时常接触的,然而一直以来,我眼中的国学就像是一座正规正矩没有生气的封建城堡,进入了它,只是觉得古朴下带着点庄重,并没有什么活泼的地方,所以起初我对国学是有偏见的,一直把它当作为陈旧过时的学说,枯燥无味,读之古板,闻之无趣。
对于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文系学生竟说不了解国学,这说出去可算是笑话吧。但这的确是这样,就像有些同学说:“我们不喜欢国学,是因为我们对国学了解不深,而国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它是维系民族爱国情感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也许是学习国学的其中一个理由吧,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确实需要了解,这无论对于民族还是个人来说,都是学习国学的正当理由,我们先不要动辄就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理由而去学习国学,就像一些同学所说,“国学不仅只是经史子集,四书五经,其实还有古诗词,武学,绘画,书法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知识,所以不要说起国学就想起枯燥无味,其实这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单说古典诗词的艺术就让人觉得美不胜收了,国学的领域还包括了很多,宽泛来说,它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学习国学,便是继承我们延续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并不是要所有人都像国学大师那样搞研究,但至少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身为中国人,忽视自己过去的历史成就是可悲的,更何况那些中华文化曾屹立于世界。我们若一味追求着发展,然而遗忘了自己过去的发展是盲目的,随流的。有些同学说,“我对国学不了解,我进来国学班是更多地了解”,这正是我们办起这个国学班的初衷,传播国学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发扬传统优秀、与时俱进的文化。
我们的第一节课请了董炳荣老师主讲,他给我们讲了国学入门知识。非常欣赏董老师的幽默与谦虚,他说自己是国学的门外汉,并没有很深入地研究过国学,但说起来却头头是道,妙语连珠,堂上后气氛十分活跃。他主要围绕着“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国学学什么”、“怎样学国学”这四个主题介绍国学,名家例子信口拈来,还给我们推荐了许多国学入门书。最后他给了我们学习国学的建议,要虚心地学、批判地学、坚持地学。这节启蒙式的讲课使我们深受启示,眼前一亮。
我有感于董老师把国学当作成一个精神乐园的寄托。在现代这个充斥着各种物质欲望的社会,我们常常会被泛滥的享乐遮蔽我们的理性,我们会因急功近利而变得浮躁,我们会因私利而玷污道德。而国学作为一门修身养性的学说,静下心地去学习,我们能从中洗涤浮躁的心灵,我们能收获到古人宁静致远的智慧,我们能领悟到古人仁爱的道德,能感受到古人齐家平国的爱国情怀。我们学习国学,就是在这片精神园地里耕耘,收获智慧,不至于被现代社会的消极颓废的情绪所湮没。现今的许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正如董老师说的“七月流火”被许多有学识的误解为天气很炎热,而其实是说秋天转凉;还有央视主持人曾在春晚误读了“竹报平安”,这无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担忧。
放眼当今中国,在新一代青年中已很难看得见拿着《四书五经》津津有味地看的人了,我们能看到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剧泛滥于我们的视野中,可又有多少中国传统文化被发扬光大呢?城市的街头上布满着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外国餐馆,可会看到中国茶馆客似云来呢?西方节日在年轻一代中大行其道,蒸蒸“年”上,当我们看到传统的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时,我们是该悲哀还是无奈?传统文化曾在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时期被大肆地抛弃,“打倒孔家店”成为了当时文化革新的口号,可不久后,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如胡适这样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也主张大力地复兴国学。国学一路走来,道路坎坷曲折,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学”又重新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许多人“揭竿而起”大喊复兴国学以挽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抵制霸权国家的文化侵略。社会上的响应也是十分热烈的,央视节目中如《子午书简》、《百家讲坛》这些文化节目被热播,这无不显示着国学复兴的迹象。
观看我们年轻的这一代,许多人迷失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以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出正确选择,许多青年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许多青年一味崇洋却轻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只因我们失去了精神根基,我们缺乏一种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感,缺乏一种核心价值观。身为中国的新青年,我们不能恁自己的精神价值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涵养,学习古人修身、治国的智慧,不断充实自身,完善自我,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不应该只把学习国学当作理由,更应该把它当作成我们的需求。
正是这样,我们协会才想出了在韶大办起国学班的想法,虽许多现实的条件使这个想法难以实现,例如资金、师资和组织的不足,自己国学知识的缺乏也很难主持国学课。然而我相信这只是个开始,只要大家有着这份学习国学的心,协会会继续把它办下去,本人也希望这个国学班能长久地存在,在韶院扬起国学的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