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草根社团:高扬文明的生命力
 
草根社团:高扬文明的生命力
  文 / 张晋



                           ——五月诗社30年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唐朝大诗人张九龄的故乡韶关市,今年端午节前上演诗歌盛会——泰国、老挝等地的东南亚诗人与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诗人300多人齐聚韶关,共贺五月诗社成立30年。
     30年前,韶关一群缪斯的追求者相约自发成立“五月诗社”;30年后,诗社社员和社友遍布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地,成为广东乃至内地最具影响的诗歌社团组织之一。

        
                 ●一、民间自发集资 筹办诗歌盛会●
 
    五月诗社的庆祝活动进行得简朴而又热烈。诗社动员了数十名义工参加接待工作;出版了“五月诗社三十年丛书”20多本;在中山公园举办了诗歌朗诵演唱会;新华社、中新社及广东各大媒体派记者采访了庆祝活动。
    有深圳网友从微博上得知消息,不禁好奇地发问:办这次活动的人肯定是一位喜欢诗歌的大老板?
    被誉为五月诗社的“灵魂人物”的诗社社长桂汉标说,这次庆祝活动总費用约十五万元(包括出版三本合集的印刷费用),全部由诗友个人筹集。总计有143个诗友参与了贊助,捐款数额从三百元到三万元不等。韶关团巿委提供了会议埸所,部分宴席的酒水,以及去广州接送嘉宾的车辆。参加庆典活动的全国各地五月诗人全部自费。可以说,这次活动主要是由民间自发集资而办成的。 
    韶关市委两位常委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称五月诗社是韶关市的“一张名片”。参加庆祝活动的来自其它省市地区的诗歌社团代表说,他们那地方即使官方文化部门举办此类活动,也从未有如此规模。
    著名诗歌理论评论家袁忠岳说:30年的时间不算短,从新诗诞生至今,全国没有一个文学社团打破过这个记录。五月诗社不仅在坚持时间长度上首屈一指,而且在文学收获和社会贡献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诗是他们的梦,社是他们的家●
 
    人们不难看出,五月诗社之所以能坚持30年之久,与他们有一个杰出的“领袖人物”——桂汉标是分不开的。桂汉标本人则认为,这与五月诗社创建以来,拥有一支对诗社不离不弃,不松不散的核心团队分不开。对诗歌的近乎宗教式的虔诚和对诗化人生的不懈追求,把他们凝结成一个能担道义的整体。当年20多岁的青年,如今都已年过半百;30年来,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已远走他乡,或因各种原因已不再创作写诗,他们的心仍牢牢地系在五月诗社上。诗是他们的梦,社是他们的家,他们要一起守它一辈子,只要诗社有什么行动,一声召唤,他们就会随时聚集在一起。
     桂汉标介绍说,五月诗社起步之初,他们走过的道路与其他文学社团大同小异。如果说有什么特点,就是他们比较注重深入基层采风。韶关是广东工业重镇,诗友大多来自各大厂矿。他们就规定一条:轮流作东,每两周骑上单车到一个厂矿去,由当地诗友作东,开诗歌沙龙。有的地方远,十多公里的路就要踩上一个多小时的单车。中午就在大排档吃点炒田螺。下一次聚会,每人都要交至少一篇作品。
    诗社重视抓创作园地和创作集合成果。从最早的自费出版油印的诗报开始,到自费出无书号系列的个人诗集,到有出版社出社员作品合集,再到一辑辑的个人作品集。这是许许多多诗社出作品的一般轨迹,五月诗社也是如此,只是他们坚持得更久,他们把文学创作作品的“蛋糕”做得更大:他们在30年间先后出版了200余册作品集,200余期诗刊,200余人次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在70多名社员中间,有5名中国作协会员,40余名广东省作协会员。
 
   
             ●三、粤赣湘边的青山绿水间,播下诗与希望的种子●

 
    五月诗社不懈的坚持,他们在粤北大地栽下的“梧桐树”,引来一批批的“金凤凰”——先是引来的著名诗人、曾任广东作协副主席的韦丘;其后又引来了东纵老战士何铭思,以及何的挚友霍英东先生。
    霍英东先生投入的“粤北文学扶贫基金”使得五月诗社如虎添翼。除了出版大批的文学丛书,他们还举行过5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型诗歌活动;举办了46届诗歌文学夏令营,参加人数达6000以上。带动了100多个校园文学社团的发展。
    何铭思先生还在韶关设立了铭源基金办事处,以五月诗社为依托开展兴建“希望学校”的公益慈善活动。此后,桂汉标领着一批人深度介入了社会公益的活动,他们奔走在粤赣湘边的崇山峻岭、穷乡僻壤,默默地无私奉献着,推动捐建了包括中小学和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在内的五十项希望工程。他们让诗歌成为扶贫的旗帜,在粤赣湘边“红三角”的青山绿水间,到处播下诗与希望的种子。
    2010年7月,广东省援建汶川的702个项目全部峻工移交前夕,为了再现这两年的历程,广东援建工作组拟编印一本题为《使命》的书,并将编书的任务交给了桂汉标等两三位粤北作家。桂汉标在接到任务赴汶川采访时,竟然听到了一个“桂老师!”的熟悉喊声。
    桂汉标在这里遇到的是多年前他在英德举办文学夏令营时的优秀营员周小燕。当时周小燕还是英德一间中学的初中生——2008年,周小燕大学毕业后,毅然奔赴汶川,作为一名义工参加灾后援建工作,并以其突出的表现,获得广东援建工作组和当地政府的信任,担任了(汶川)广东社工站站长、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桂汉标事后回忆说,一个人在人生成长的路上可以不会写诗,但文学的熏陶对于人生成长的影响,却是不可或缺的。
 
           
                          ●四、人生化诗和诗化人生●
 
    五月诗社从1982年5月成立那天起,就有明确的办社宗旨:出作品出人才,坚持民间性和草根性,不追风不媚俗,把追寻人生之梦作为五月诗友的基本图腾。那就是人生化诗和诗化人生。所谓人生化诗,就是把个人来自人生的种种体验用诗的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诗化人生,就是在诗的熏陶下心灵重返生活,从而把人生提升到诗的境界。
    诗歌的滋润必然会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讯网副总编辑李明瑜以前也是韶关市基层一名普通职员。她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五月诗社的成就并不在于其出了多少伟大的作品,而在于它使一大批年轻人通过参加诗社的活动,升华了自己,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赵婧,以前是韶关市一家工厂的广播员。她在回忆往事时说:“桂老师是第一个让我的名字变成了铅字的人,那不仅仅是被承认的问题,而是给了我一生的力量。”
    尹玉林,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工,高中毕业后,从家乡湖南来到韶关打工。在五月诗社的影响和熏陶下,他拿起笔走上创作之路。不断发表的文章使他进入了领导的视线,从一名基层的外来工,逐渐成长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在五月诗社庆祝活动的开幕式上,他作了《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的发言。 
    20多年前,湘西14岁少女李献玉,用一封用白纸自制的信封装着作业本写下的诗作与桂汉标相识,同时也与五月诗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献玉后来加入南下打工潮流。在五月诗社的培养帮助下,她刻苦自学考进大学,毕业后成为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她长期坚持写作,成长为一位集作词作曲演唱为一身的艺术家,被五月诗社选为文体部长。先后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央电视台演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五、“五月诗笺”牵起四方诗友●

    2008年之后,在没有基金会资助的情况下,五月诗社找到了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诗歌网站。他们建立了五月诗笺网,后又在韶关官方论坛“北江论坛”开设“五月诗笺”板块。五月诗笺网站开通不久,海内外日均独立访客超过3000人。
    每年正月初四,都是五月诗社例行的新春采风活动时,这一活动坚持了整整30年。2012年正月初四,五月诗社迎来一个从河南洛阳千里驱车而来的新诗友孙杰。孙杰从1984年就开始在报刊发表诗作了。2004年下海自办企业后,很长时间没再动笔,业余时间常常与朋友喝几口小酒打发日子。2010年,他经朋友介绍开始接触五月诗笺网,又开始拾回生疏的诗歌灵感。他觉得五月诗社最可贵的一种精神就是“纯”,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孙杰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大,夜里两三点钟睡不着觉,就爬起来抱个笔记本电脑在胸前写作。此时,他常常发现数千里外的韶关,桂老师也还泡在网上,指导诗友修改作品。在桂老师的指点下,孙杰觉得他的文学灵感重新回来了,写作水平提高了。他有了新的精神寄托,业余时间沉浸在文学的天地间翱游,一篇又一篇的新作源源不断问世,一发而不可收,成了五月诗笺网产量最丰的诗人。
    他与五月诗社的人原本未见过面,只在网上相识。他只觉得跟他们那伙人特别谈得来,特别投缘。当他的第一本诗文集被列为诗社三十年丛书出版之际,更急切想见到诗友们,于是大年初二就迫不急待出门,冒着风雪驾车长驱1300多公里赶到韶关与诗友们会面。五月诗社30周年的庆祝活动,创业小有成就的孙杰,又以“娘家人”的名义,赞助了诗社三万元。
 

                   ●六、草根民间社团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有研究者考察五月诗社30年的创作和活动后认为, 五月诗社的存在和发展,已超过一个单纯诗歌社团的意义——它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全新的模式。对粤北以及湘南赣南“红三角”地区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桂汉标说,一个诗社长期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应该包括:一、必须有一个具备奉献精神并善于团结文学青年的核心骨干;二、必须有明确的长期坚持的“出作品、出人才、传文明”的正确宗旨,所有活动不脱离既定宗旨;三、要在党和政府原则要求与最底层草根尤其是青少年成长需求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发挥相对独立的主动性,让诗社活动广泛走向普通民众;四、要通过自身的实绩赢得社会各方人士的信任和包括一定经济力量在内的支持。对于第四点,五月诗社近几年正在做新的探索,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他们希望公共财政也能给予必要的扶持。

                                   【2012年6月下旬于深圳】

2012/7/1 15:43:45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4 篇︱已被阅读过 57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08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