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诗歌的爱究竟能有怎样的深度?如果你没有亲历作为我市著名文学社团“五月诗社”三十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的座谈会的现场,就绝难做出最具想象力的判断。我参与过许多的论坛,研讨会及座谈会之类的活动,但是最令我感到震撼印象深刻、甚至于意外的就是这场座谈会。这也是我不能不写此文的动力。
说其是座谈会还不够确切。其实它更像是一场众人期待已久的约会。诗人们对诗歌之爱的自发性和真实性让人感受至深。现场的空间里,被围成多排的数百人挤满。这是我首次见识到“五月诗社”如此强大的阵营,我为本地有成如此气候的文学社团而感到吃惊。许多人的到来几乎是一种传奇。泰国诗人梦凌、老挝诗人陈琳都不远千里从异国他乡赶来赴会;台湾诗人傅予、香港诗人傅天虹也跨越海峡来到现场;内地的诗人也都是来自天南海北,来自山东的大学教授袁忠岳,来自河南的诗人冷慰怀,来自云南的诗人冬原等。“五月诗社”只是一个民间的文学社团,没有任何利益可以吸引到这些名人,他们只是为诗而来。这就足以表明这些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之真。来自北京的诗坛前辈,也是,“五月诗社”顾问的叶文福的即兴发言代表了与会者的最强音。他说“人和诗”是两个美的极致,人是物质世界的美的极致,诗是精神世界的美的极致。由此可见,诗人对诗不仅是热爱,而是达到崇拜。诗人的发言得到现场热烈的应和与强烈的鼓动,表明了与会者都是崇拜之徒。
爱的真谛是付出。从座谈会上我们看到,诗人之爱更具有爱的真谛。韩桂云是另一位来自河南的诗人。她带了数十本,甚至是上百本的自创诗集《彩云追月》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在座谈会上分送给与会者。了解出版界现实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些诗集多半是由作者自费印制。由此可以想见,这位河南诗人对于诗歌是何等热爱,为诗歌付出的决心是何等坚定啊!从座谈会上,我还收到泰国诗人梦凌的诗集《秋天不回来》,深圳诗人朱明贡的诗集《蓝色宽恕》,本地韶关学院文学会出版物《地平线》,诗创作文研究室期刊《诗创作文》等。需要说明的是,我其实不是“五月诗社”成员,而是带着一种文艺批评家的关注和责任与会,因此,我还缺少诗人们的热情和主动。如果我主动去收集,将会得到更多的诗歌作品。因此,座谈会现场俨然已成诗人们为诗歌而倾倒,为诗歌而奉献的平台。
座谈会上令人感触的东西很多,但是令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诗之爱,即诗人们对于诗歌之爱。这种爱就是“五月诗社”能够坚持在风雨诗路中走过三十年的最大的内因,也是“五月诗社”在漫长的三十年中收获的最大成果。正是这种爱才具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可以将海内外的诗人们吸引到韶关来,创造了韶关的一个文化奇迹。这为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韶关,无疑是增添了一枚重重的砝码。
如何要令一件文化事业成功,或是任何一个事业成功?那就让我们去学习“五月诗社”的经验:在时间中培育事业之爱吧!这种爱就是水,水到渠成!
(原载《韶关日报》7月7日周末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