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我已逝去的亲爱的爷爷。去年爷爷去世时,正值待产,没回去,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我始终这么认为:爷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老人家会永远地活在我的心中。
——题记
有一个在地图上用放大镜也找不到的小山村。村庄虽小,却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井。井口不大不深,但井水却一年四季长流,其味清纯甘洌,水一下肚,就有丝丝甜意入心;即使夏天,把手伸进水里,也有刺骨的寒意。村里的乡邻祖祖辈辈都不喝开水,他们都自豪地声称:“咱这老井里的水,比现在最好卖的矿泉水不知正宗多少倍,一年四季喝它,不说长命百岁,但身健健康康是自然的事,你看咱二十六叔公,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嘛!”
说起二十六叔公,村里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晓,无人不佩服。二十六叔公是村里一位九十高龄的老党员,因其辈份高,做事雷厉风行,乐于助人,村里人都尊称他为二十六叔公,七十多年前,就是他老人家率领村民日以继夜地挖好的。当时,天气大旱,村里仅有的一口井水量减少,村民用水都需从三公里以外的邻村一担担挑回来。村里的人深受其苦,因此怨声四起,但没有人提议该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年轻的二十六叔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带动全村人为自己村挖一口井,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赞同,他们一致认为建议者是最好的带头人选,“就由光仔负责办好这件事吧,如果井挖成了,也算是为咱们村做了一件大好事啊!”于是,年轻的二十六叔公当即马不停蹄地干开了:组织有经验的长辈考察地点,挑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当劳动力,到处找挖掘工具……一场挖井的活动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当时初定的地点有三个,说来也奇怪,开始挖的两个地方,不是滴水全无,就是滴水微渗,有的人泄气了,“挖了那么深也不见个水影,看来咱村人是注定要从远处挑水喝,别浪费精力了。”尽管二十六叔公极力劝说 ,还是有几个人打道回府了。剩余的几个也显得无精打采,“哼,毛头小子也想屙金蛋!”有人存心揶揄。二十六叔公委屈极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给人看看。由于劳力少了,他们干得更卖力,在六月天里挥汗如雨。“有水了,有水了……”在一个晚霞灿烂的黄昏,喜悦的叫喊声迅速传遍了沉寂的小山村。闻讯赶来的乡亲们都喜出望外:老人捋须而笑,年青人对衣裳湿透的挖井者报之以敬佩、羡慕的目光,小孩子们则在人群里开心地追逐嬉笑。看到这一切,二十六叔公心里一阵由衷的快慰,他觉得鼻子一阵阵发酸。再经过两天的努力,用石块砌成的水井初具雏形,虽略显粗糙,但毕竟可以供应村民日常的用水了。
二十六叔公在井边放了一个水勺,以备急用。“呀,这水真甜,好水哪!每当路人咂吧着嘴赞口不绝时,小村里的人就觉得非常自豪。农村里的人夏天的晚上没什么节目,一入夜,就陆陆续续来到井边闲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带张小板凳来。他们把白天见到的新鲜事都翻出来说说,让大伙乐乐;有时谁家闹了矛盾,也总会让有威望的老人来这评评理。无论谁说得口干舌燥了,总会舀一大勺水咕嘟咕嘟喝个痛快。不知不觉间,井边成了大家最爱去的场所。一次,二十六叔公无意间听见一个在排队等水的人抱怨太阳太猛烈,隔了几天,他竟然不知从哪找了几株槐树苗栽在井边的斜坡上。
随着日子飞逝,几年后,二十六叔公被坪石矿务局招去当矿工。临走时,二十六叔公再三吩咐留在家的妻子:“好好打理家的一切,千万不要忘了抽空去打扫一下井里井外的卫生。”工作期间,他认真负责,偶有假日回家,他一定得去井边坐坐,就像习惯去看一个老朋友一样。每次回单位时,总要用军用水壶装一壶水去,说是他的同事也爱上了他这清甜的家乡水。二十六叔公的诚实肯干很被单位领导看中,工作一年后就被党支部定为预备党员。当时,二十六叔公只会用两只手来回不停地搓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成了他日后埋怨自己不善言辞的依据。
二十六叔公在一次矿井瓦斯爆炸中腰部受了重伤,组织经过商讨,决定解决二十六叔公一家人的农转非问题。这消息对于一户农家人来说,不啻于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但出人意料的是二十六叔公没答应,他只不过申请提前退休,然后按常规手续,在五个儿女中选了大女儿去顶职。旁人对此事褒贬不一,而二十六叔公总是乐呵呵地笑着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儿女大了,由他们自己去闯世界吧。”回到家乡,正值大儿子打算建新房,二十六叔公建议把新屋子建到井水不远的空地上去,他说:“我老了,干不了什么粗重活,挨着井近一点,也不至于闲着。”儿子楞了一下,突然间他像是明白了许多许多。
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井底已明显留有一个水勺样的凹处,井壁也染上了见证岁月的青苔印。但井还是当年的井,依然不计报酬、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所有。井边的槐树苗如今已枝粗叶茂,为老井平添了一份荫凉。一到夏季,树上便有此起彼伏的蝉鸣,引来不少好玩的小孩子在树下悠转悠转。谁都知道,一年中,双抢是农活最忙时。而二十六叔公稍稍动脑筋,竟解决了有些人的燃眉之急:他让乡亲们把需要照顾的小孩子送到他家,或给他们讲故事,或用网捕捉飞蝉给他们玩;另一方面又把等水的水桶按顺序排列起来,然后抽空一一去舀满。
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在不断变化,小村里已有很多人装上了自来水,可人民都忘不了那沁人肺腑的井水。老井老了,可他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