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涂祖奕相识已很多年,但一直无缘去欣赏他的木工艺产品。2010年,因为他的六件作品被中国水利博物馆收藏,引来了省内外媒体的关注,《韶关日报》也刊载了记者采访的文章,《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分别刊发了照片文章,于是,涂祖奕和他的袖珍古农具世界,真真实实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两年过去了,2012年8月,涂祖奕的作品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南赛区)金、铜奖各一项,并将代表中南赛区出席全国赛。
●老木匠的新工艺●
这是在龙归镇社主路边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因为灰尘滚滚,天气酷热,小屋里一直关着门,当我推门进去时,眼前的景象马上把我迷住了——这是一幅淳朴农家生活的剪影画面。一溜儿排开的水车、水碓、水砻、水磨、水碾子、水力平锯等等工艺品,全都在飞流直下的清清溪水冲击下咿呀作响、运转起落,体现出一派天人合一的自动化生产繁忙景象。
这一件件做工细致、构造合理、均按实物比例缩小的农具,可如正常工具一般运转。你细致观看,可看到这些“迷你型”农具,有磨米粉、磨豆腐的水磨,还有专门榨油用的四轮碾,锯木头的水力平锯等,小自动锯木机通电后“磨刀霍霍”,准备开锯“巨木”……每种农具既有传统农具的面貌,又有现代生产机械的科技含量。而旧时抗旱用的抽水机——龙骨水车,仿如一架战车,随时准备开赴抗旱第一线……
而这一切,都是这位名叫涂祖奕的老木匠一斧一凿地用工料做出来的。
涂祖奕出生在一个木工世家里。父辈兄长都是传统木匠,于是,他从小就在弄斧舞凿的氛围中度过。天生对木工艺敏感的他,常常有些异想天开设想创意。看到父亲在做木柜,他就在旁边做了个小轿子,让同伴们大开眼界。1974年,涂祖奕被任命为江湾林场木材加工厂的厂长,从此,他真正走进了专业的木工艺行业。1988年,他从江湾调到龙归,在这里扎下了根。在这30年里,他以木为生,以木为伴。要工作之余,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创新上,从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安全、省力的搬运车,到一个个国家专利产品;从手工到现代动力,一系列的工作设备和环境改造也在他的斧刨锯凿声中逐渐发生了改观。退休回家之后,他的这种木爱好依然深蕴于心。尤其醉心于微型仿古农具的创作,以表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
在涂祖奕的作品中,从小型的40种“复活”古农具,到直径8米的水车;从韶关的乡村,到江浙的城市农庄……他都尽力打造出粤北的文化底蕴。涂祖奕说:人来到这世上,不能白走一趟,要做点事出来。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做事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对社会有益的,就要多做,要有恒心去做。
●回归田园为铭记历史●
涂祖奕这些回归田园的农具,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也让他自己意识到了“复活”古农具的意义。他告诉记者,台湾一客户专程来定购龙骨水车,就是作为教具用的;深圳教育部门定做的风车,现在城里的学生没多少人见过……涂祖奕的名字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大的影响。2010年,在顺德长鹿农庄第三届农耕文化节上,他的20多件古代农耕用具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光。水碓、水磨、轮碾等微型农具通上电或水就运转起来。
有专家指出说,这批“迷你版”农具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水利设施精华的基础上,匠心独运,按照一定的比例微缩精做而成,非常具有价值。在农耕文化节上展出这些农具,就是让游客感受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与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农业水利机械不致消失。更多的游客表示:与其说这些是农具,不如说是艺术品和珍藏品,其精致的工艺、巧妙的构思、多功能的用途的确让人拍手称绝,非常具有观赏与收藏价值。
2012年4月,广东省农业展览馆负责人等一行前往龙归镇拜访了“复活”40种古农具的涂祖奕,并参观了他的微型农具展厅和他制作农具的小作坊。涂祖奕老师傅亲手制作的几十件精巧无比的古农具让人叹为观止,多数按实物比例缩小,有些按一比一复原制作。当插上电后,一股潺潺流水顺着小水管而下,精巧的小水车在流水的动力下,带动着小木槌一上一下地敲打着,小石磨也在流水的带动下一圈圈地转动……各种生产机械都在“繁忙”地“生产”,一片如火如荼的旧时农业“自动化生产”景象,让人们大开眼界。涂祖奕的作品被选送到省农业展览馆陈列。2012年8月,由国家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南赛区)在湖南张家界举行。这次大赛有来自中南区广东、广西等六个省,共3000多件作品参赛。各地选送的作品匠心独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次评选是以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定的方式进行。经过激烈角逐,涂祖奕参展的作品《四轮碾》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南赛区)金奖。这一奖项也是韶关市自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来所获得的最高荣誉。此外,在涂祖奕参展的中作品还获得一项铜奖。
而在近年来,涂祖奕先后获得第三届广东省民间精品展银奖、韶关市旅游产品比赛银奖、红三角旅游产品银奖等奖项。并成为了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理事。
在涂祖奕简陋的工作坊里,他的儿子和工人们正在斧凿声中劳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水利机械已经很少见到甚至消失了,制作的技艺也一天天失传,我觉得太可惜了。我的愿望就是把自家的作坊做大,把技艺传给后人,让它发扬光大。”涂祖奕指着一架龙骨水车说。现在,他的事业已有了继承人,这是他很开心的事。
但60多岁涂祖奕也有担忧,那就是手工作坊的发展。现在,他租的地方就在路边,来往车辆多,窄小简陋,如果遇到有大批订单或要做大型的家具,这个地方就显得太小了。更重要的是,涂祖奕希望能将粤北的木工艺传播到世界,但面对资金等各种困难,以他个人家庭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涂祖奕希望在得到各方支持的同时,能有有识之士投资发展,将这些手工木工艺打造成韶关的名牌产品,让袖珍古农具焕发新奇迹。
韶关日报记者 冯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