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老人,他很有钱,于是他很想帮助一些乡村学校的贫困学生。他的帮助是不同于一些慈善家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等方式的,他说过:“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学生。”
老人得到了一些乡村学校贫苦学生的名单,于是他给这些学生每人寄了一本课外书,并在这些书的第一页写了几句励志的话,落款是老人的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老人整天在家若有所思的等啊等,时而对着电话发呆,时而唉声叹气,谁也不明白老人所为何事。终于有一天,老人收到了一张贺卡:谢谢您送给我的书!我会记得您的!祝您新年快乐!老人像个小孩似的大笑起来,因为老人终于找到了一个他认为值得帮助的学生。
社会上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人并不少见,慈善家,慈善机构也不少,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好感动的了。我不感于故事中的老人帮助贫苦学生这件事,但是我感于老人选择资助学生的方式,他理性并且可贵的方式方法值得人们自我反省。我是否在受别人的资助?我凭什么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我是否也应该做点什么?所有的帮助者与被帮助者都应知道:帮助,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被帮助者尤其要明白。
没有谁生来就能丰衣足食的,也没有谁生来就注定当乞丐的,命运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目前比较紧张的问题就是找工作,有些同学依靠父母亲戚的地位,权势或金钱可以给子女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便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反正工作已经是到手的铁饭碗了。有些同学家没什么势力,地位和金钱,他们便自力更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靠自己的实力去找工作。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这两种同学,说他们不好,也没什么好批判的,说他们好,也没什么好夸耀的。但介于这两种同学之间还有一种同学,父母亲戚可以为他安排到好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把那当成唯一的出路,当成靠山,而是当成一种鼓励。心想着:即使家人为我安排好了出路,我也要努力学习知识,对得起这份工作,能有足够的实力来胜任这份工作。甚至于以后我可以不要家人的安排,自己依靠自己的实力,谋得一份好工作。我想这种同学才是值得赞扬的,他的身上散发出我们中国人勤劳质朴,自力更生的美好品质。
家人再有钱有势,也是家人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有手有脚,有学习的机会,为什么不去依靠自己,自立自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如果在学习,在创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家人或者社会可以给予一些帮助,但不是一味的,不是应该的,不是理所当然的,你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来回馈家人或者社会,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谢谢”。
帮助别人是一种心意,是一种鼓励,而不是纯粹的物质所得。被帮助者应该明白,获得的物质所有始终是有限的,是别人给予的,但你所获得的你所领悟的那一番心意,那一种鼓励,那一种激励你奋发向上的精神的所有却是无限的,是属于自己的,你可以用它来为自己赢得尊重,创造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