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原创”的“飞寻者”◆
作者: 游志斌
2012年11月2日下午,由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杨振林、马忠作品研讨会”在清远市御金街旅游服务中心召开。其中,对杨振林作品的研讨主要是楹联和歌词,主办方不仅邀请到了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岭南诗社副社长、广州文史馆文史研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光治,中国音乐文学会常务理事、广东音乐文学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杨湘粤,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著名古典文学网站“联都”论坛超级版主、管理员朱华茂等众多国内专业的歌词、楹联创作专家,还邀请了李经纶、唐德亮、吕杰汉、黄海凤、李伟新等清远本地30多位学者、诗人、作家参加。整个研讨会在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刘国华妙语连珠的主持中顺利进行。
杨振林现任清远市艺术研究室主任,倡导并践行“本土原创”,在歌曲、楹联、朗诵诗、散文、电视片解说词等领域齐头并进。1997年就获得了“重建广东飞霞山全国征联”第一名,作品被刻于飞霞山主门楼;2011年参加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国征联,作品被录用于菩萨顶大文殊殿。与本地曲作家范兰古合作的歌曲《南方有一道美丽的风景》,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先后出版发行了诗集《水焚》、《杨振林抒情短诗选》,以及个人作词的音乐CD专辑《清远的歌声》、《北江情歌》。
会上,对于杨振林的艺术创作之路和创作风格,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浅谈楹联和杨振林的楹联作品◆
作者:杨光治
楹联这种国粹,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体,它是对汉字义、音、形巧妙运用的结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87年8月,我与李经纶合作编著了一本《感情和智慧的花朵—历代名联评析》,虽然收集不广、评析水平不高,但广东人民出版社连印了两次,1999年8月,花城出版社又将它放进“过目难忘”丛书,印了两次。
何谓楹联?《辞海》说,它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其实,“楹联”这一称谓大有商榷之余地。楹,是厅堂前边的柱子,但它不仅仅挂于柱子,还经常出现在墙上、门旁;称之为“楹联”只是“雅”了一点而已,称它为“对联”、“对子”更加恰切,但如今已经约定俗成了。
对联属于诗的一种。此说的根据是:它的功能与诗相同——都是“言志”(1);创作方法也与诗一样——都必须构思、炼字、炼句,追求意境的创造,同是精粹的语言艺术。
对联既然属于诗的一种,就有必要先说一说我对诗的粗浅认识。
我国素称“诗之国”,自古之来诗歌作品无数,论诗的文字也很多,可是古人从未谈论过“什么是诗”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才给诗下了定义(2),但我认为他的意见并不怎么准确,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诗歌论坛十分热闹的时候,我谬然提出:“诗是歌唱生活的语言艺术”(3)。
我突出了“歌唱”。“歌唱”是指音乐性,而不是“歌颂”、“赞美”(“歌颂”、“赞美”只是“歌唱”的引伸义)。诗的音乐性体现在语言的声调、节奏感和押韵方面。新、旧体诗都不应例外。其中的旧体诗(包括词、曲)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创作,是典型的格律诗。对联也有相当严格的格律,可是它有一个与旧体诗不同的地方,就是规定由两个对偶的联句(联句又称“段”、“比”)组成,所以从学术角度来说:“对联是二段体的格律诗”。这观点未必正确,仅供大家参考、斟酌。
联句,是内容互相关联的句子。对偶即对仗。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两句的字数相同,音节一致,对应的字(汉语字大多是单音词)词性相同,声调相反;而句内的声调必须有所变化(4)。古代与现代对词性的分类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的词性分名、动、代、形、连、副、介、象声、语气等种,古人则大体只分为“虚”和“实”两类。著名的成都武侯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中的“反侧”和“宽严”,现代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但它们在古代则同属实词,所以这副对联是工整的。
对联怎样才算佳作?这是我们应当认真研讨的问题。
我认为,佳作的艺术标准是:一,内容富有感染力,即感情丰富,而且具有思想深度。这样的作品既能让人感动,又能令人信服或能启人思考。二,形式合乎格律,读起来声音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好的对联,是浓郁的感情、广博的学识、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灵动的形象思维产物。历代以来,对联佳作很多。上文提及的成都武侯祠对联,属议论型,它内涵深刻而说服力强,向来被公认为上品,其功效不亚于一篇逾千字的论文。杭州秦桧夫妻像的对联,用夫妻间对话的形式来写:
咳,仆来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语言通俗,讽刺辛辣,生动地刻画出这对汉奸夫妻的可耻和狼狈。当代也有不少精品,据说是杨宪法益先生撰写的“久无金屋藏娇念,幸有银翘解毒丸”一联就令人过目难忘。它活用了成语和成药名称,对仗极为巧妙,堪称绝对,比受到清代对联大家梁章钜盛赞的“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更为工整。
上述三联仅是信手拈来,但都值得再三品味。
广东对联最繁盛的地区是阳江。这几天,读了有关材料才知道清远的对联活动也开展得很蓬勃,而且很有成绩。杨振林是清远联坛的积极分子和高手,创作多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如:
《飞霞山门联》:
飞来福地,劫后重生新世界
霞蕴灵光,眼前又见旧庄严
此联不但凝练地表现了寺院重建的成功,而且具有思想深度,其中的“新世界”和“旧庄严”特别醒目,不但对仗工整,还凝炼地赞颂了这一“福地”的神圣和永恒,虔诚的崇敬之情含蓄在字里行间。
《题连南三排古寨》:
长鼓传百世佳音,五岭摩云萃美;
巨锣响三排古寨,万山顶礼朝王。
此联展现了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塑造出“这一个”的独特形象,抒发了对古寨的喜爱。
《飞来湖廉洁文化基地》:
莲绽清芬,柳摆和风,争说飞来湖美;
兰生蕙质,竹持劲节,但看归去人欢。
以构思精巧见长。它所选取的物象(莲、兰、和风、竹)都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创造出高洁、和谐、正气凛然的氛围。结句“归去人欢”不但与出句对应工整,而且寓意深远——通过人们(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心情愉快的描述,隐喻人们都崇尚廉洁。尽管这只是作者的良好愿望,但联语的思想境界很高。
《题新闻出版科》:
正版正心正道;
新风新语新闻。
简练地说出了这个部门的工作特点,有高度的概括力。
《题五台山带箭文殊殿》:
宝山清净,愿菩萨不再挺身受箭;
正果丰盈,想佛陀无由割肉喂鹰。
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
狮岭皮都征联的《自撰联》:
妙妙妙花中境界;
真真真皮里春秋。
深刻而形象地指出“妙”和“真”的实质,是别出机杼之作。
但我认为杨振林最值得注意的对联是《五台山明月池亭柱》:
月在天空,池中何物?
我观夜色,身后是谁?
这副对联不但能紧扣明月亭这一客观物象,而且令人读后寻思不已。
它的上句,蕴含着佛家关于“色”、“空”的论述,充满禅味。
它的下句,充盈着诗意。我认为,“身后是谁”可作三种解读:
一是说身后有人,但不知道那个人是谁。“我”在看夜色却有人在看“我”,“我”在那个人的眼中也是一种景物。这不由使人联想起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朦胧诗《断章》中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名句喻说在宇宙和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又互相关联的,“我”是主体但同时也是客体。我们从诗人的这一哲学思考中还可以联想到人生、社会的很多问题。
二是说身后不知道是否有人。这正是对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下”)诗意的概括。
三是借以表现物我皆忘的境界。置身特定的环境,人的思维会超出习惯性的认知,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天上悬挂的是明月,那么池中的是什么呢?是月亮的影子还是另一个月亮?而“我”观赏明月,“身后”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影子还是另一个我?到底“谁是谁、谁跟谁?“,到此境界,只剩下思绪缥缈,大千世界已空诸所有,物我两忘了。
此处颇见哲思:有关于本体和现象的思考,有关于缘起性空、关于实相与虚相的思考;也有庄周梦蝶的味道。
这副对联字数虽少,但意味悠长,能发人思考,是杨振林最出色的作品。
此外,《陈残云》一联,用“鹤顶”格的形式,妥贴地嵌上了这位著名广东作家的名字,还连带点出了他生活的主要地域和主要的作品,水平很高:
残照珠江,隐几处羊城暗哨;
云横南岭,掀一番热带惊涛。
《会心桥》用佛家词语来表现闲适旷达的情怀,笔法挥洒自如,也给我很深印象:
拈花一笑心天朗朗;
弹指一挥岁月悠悠。
杨振林的优秀作品不止这些,但仅从这几联就可见出他的才华。目前,从事对联创作的人很多,然而成就仍不够显著。最常见的问题是影物描述没有抓住特点,感情平淡未能感人,思想单薄缺乏启发性,语言流于一般化,有的甚至是人云亦云。杨振林却创出了自己的局面,如继续努力,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注]
(1)郭沫若用算式给诗下这样的定议:“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2)“志”、“士”之“心”也。“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思想、感情。
(3)“生活”指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而不是生活的表象。
(4)对联还有一条格律:上句仄脚,下句平脚。但也有例外,在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卷一中,有不少相反的例子。如:朱熹写的漳州开元寺联“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开元之顶上。”现在仍挂在长沙岳麓山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广州波罗庙大门的对联也是如此。
◆ 骏驹当奋进 流水不争先◆
作者:黄政权
但凡文化人,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的同时,亦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杨振林先生也不例外,在我认识他的近三年时间里,他就主持策划了五月诗社三十周年、福地清远、中辞辛卯中秋等几场大型全国征联赛事,数次加入各项征联赛事的评委阵容,为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做了不少的工作。“做一个有文化的作家”是他低调而自谦的座右铭,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一位有文化的作家,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社会活动家。多才多艺的他,不仅在新诗、歌词、散文及文艺评论方面颇有成就,其楹联作品也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承蒙杨先生的错爱,在这里就选取了他辑子中的部分作品班门弄斧,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评析:
一、本土题材“千秋澄照好家山”
杨振林先生出生在湖北,工作和生活在广东省清远市,山青水秀的清远孕育并激发着他如火的诗情。
飞来福地,劫后重生新世界;
霞蕴灵光,眼前又见旧庄严。
此联鹤顶格嵌“飞霞”,联意紧扣救灾复产、劫后重生的主题,特别是上下联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髓,更蕴于“庄严”的禅意中,让人眼前一亮之余,又启人遐思。这副联镌刻在广东飞霞山主门廊柱上,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所瞩仰。
清远有个银盏中心村,他在联中是这样描述的:
金果百园,金鲤百池,四季频添新气象;
银泉一脉,银灯一盏,千秋澄照好家山。
此联运用复辞技巧,以两金两银四个意象,恰如其分地营造了“新气象”、“好家山”的意境。
杨先生本土题材联涵盖了清远人文、地理、历史方方面面,读完这些联,给我的总体感觉便是:如清风般淡泊,如老酒般厚醇。时激越而燃情,时宁静而致远。正如他的联语所言:“千秋澄照好家山”。这里面倾入了他对故土浓烈的挚爱之情。
二、网络应征“拿云手笔写春秋”
杨先生所兼工作与社会职务甚多,近两年来繁忙之余偶尔也参加一些网络征联赛事,颇有些收获。选两副他的征联佳作品味:
皮都狮岭征联:
盘古开天地,创世精神昭日月;(出句二)
名都铸品牌,拿云手笔写春秋。(杨振林对句)
对句对仗工稳,立意高远。很好地处理了题咏对象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五台山征联:
捧迦叶花来,东土悟禅机,长留圣迹;
欣黄梅果熟,南华施法雨,永泽草根。
----殊像寺祖师殿正门廊柱
杨先生擅长佛禅楹联,此联契合五台山佛禅特色,意韵深远。
杨先生为人率直而重情义,心性尚禅而崇自然。其联亦如其人,摛情达意,富含底蕴。他所参赛的应征作品,包括获奖联在内,大多都入书。这也应和了他的联语“拿云手笔写春秋”。
三、友情相约“相逢何似在人间”
以文会友是杨振林先生的好习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在精神生活中亦如此。他的友情联作措辞优雅、工稳贴切、别出心裁,极具趣味性及感染力。他的一副联作,为东莞粤晖园采用于道滘高速路口作宣传:
粤涵华夏五千载;
晖映岭南第一园。
此联鹤顶格嵌“粤晖”,很好地概括了粤晖园的内涵及特色。构思宏阔,大气而洗炼。
《渔舟唱晚》《声声慢》;
《彩云追月》《步步高》。 (粤晖园南韵馆)
此联用巧妙集乐曲名和词牌名,与所题咏的对象契合得完美无缺,组合成一副不可多得的佳构。
在中辞协会2011年中秋全国征联中,他的出句“嫦娥何羡,吴刚何羡,一笑相逢,何似在人间”便是对友情最美好的歌颂。是啊,天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太孤独。怎比得上人间珍贵的友情呢。他的题赠友情联还包括自励共勉、修身治学、抒情言志等各方面,风格多样而韵味深长。
四、心得体会“每从风雨悟天机”
多年的楹联创作及评审,杨振林先生积累并总结了许多经验体会。他的联评、联论及有关楹联创作的文章《一网诗星耀北辰---五月诗社首次有奖征联综述》、《关于应对首届五月诗社征联的技巧》、《缅怀我的“一字师”陈良运》等,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铺陈琳琅满目,阐论鞭辟入里。他将自己创作楹联的亲身体验及掌握的技巧和方法盘托出,毫无保留。得到许多热爱楹联艺术的网友的喜爱和称赞。记得最初看他的联论文章时,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创作灵感和经验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后来我在他为他友人新居“章华苑”题写的一副楹联中找到了答案:“常向关山寻大道,每从风雨悟天机”。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道自然,楹联也不例外。从自然而来,顺其自然而已。这就是杨振林先生和他的楹联情结。
纵览杨先生的联作,有豪放空灵,有闲逸悠远,有儒雅之风、参禅之韵,亦有悟道之趣。一直以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他奉行的人生态度和准则。棋坛名宿高川秀格有句名言“流水不争先”,他将此句集在联中:“骏驹当奋进,流水不争先”。 这是他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勤勉励志而不争名夺利,一切皆如行云流水一般,动静之间,俯仰之中,事事皆水到渠成。读他的楹联,便如同见到他的本人,有一片胸襟,有一种风度,有一身修养,有一方境界。
(壬辰晚秋于四川威远)
◆飞寻者:快要起飞了◆
----杨振林和他的歌词
作者:杨湘粤
二十年前,省作协举办了一届“青年诗歌班”,清远有两位学员,李伟新和杨振林。我是辅导老师,有天晚上我到李伟新的宿舍聊现代诗歌和歌词,旁边坐着一位小伙子,除了进门时握手寒暄以及我离开时道别,整个晚上,他基本上只听不说。因此,只留下模糊的印象,他就是杨振林。十年之后,我到清远拜访吕杰汉等老友,再次见到杨振林,他做东请我们一行在广播电视局的餐厅喝酒。听杰汉兄介绍,振林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办公室主任。长于形象思维的诗人,能当需要严密逻辑思维的办公室主任,而且干得比较出色,很难得。
又过了十年,也就是今年10月的一天,忽然接到振林的电话,说清远文联和批评家协会将在11月2日举行他和马忠的作品研讨会,他的主要作品是歌词和楹联两种,想请我出席点评歌词。虽然11月的工作日程基本上排满了,但想到清远居然有以写歌词的作家,又是二十年前的学生,就说你尽快把歌词发到我邮箱,我挤时间看稿。
打开邮箱,有点喜出望外。没想到早已“转型”搞行政工作的振林,歌词创作已经有专业的味道。他很细心,只选了48首歌词编成四个小辑外加两篇相关文章给我,说是为了节省我的时间和精力。从两篇相关文章和他的作品当中发现,他既是清远“本土原创”的倡导者,又是努力践行的人。发来的四辑歌词当中,2007年出版发行CD光碟的第一辑《清远的歌声》,全部是清远题材,今年出版发行的第二辑《北江情歌》,清远题材占了一半。尚在录制和整理中的第三辑《握手》,又大部分是本土题材,第四辑应是他寻求新的突破之作,也仍然有“北江明月北江水”。
一般来说,因为熟悉本土风物人情,容易下笔,但也可能熟视无睹,写不出情感。振林的本土题材歌词,不仅情感充沛,而且总有独特的发现,写得飞扬灵动。比如《瑶山篝火》当中的一段:
长鼓咚咚,篝火熊熊,五月的箫声,吹散沉重,飘逸的太阳伞,撑开从容。
长鼓咚咚,天路开通,酒歌沸腾,友情相拥,浪漫的情歌中,欢乐相逢。
还有一首应邀为外事侨务部门举办联谊活动写的《万里情缘一江水》,歌名非常有韵味,气象博大,写得也很甜美、深情:
青青飞霞山,甜甜北江水,天南地北来相会,海内海外共举杯。忘却苦与甘,不想累不累,能在一起都是缘,相逢一笑就很美。
啊,万里情缘一江水,北江河畔走一回,记住飞霞山,那里峰峰彩云飞;记住北江水,明珠璀璨映朝晖。
啊,万里情缘一江水,人生缘份最可贵,清远不遥远,因为有梦紧相随;清远也是家,我们寻梦同进退。
这首歌属于行业歌曲,也能写得委婉动人,足见驾驭文字的功力。再看这首《用心去爱每一个女人》:
没有仙丹灵药,让你红颜不老,但有妙手仁心, 让你英姿飒爽,北江河畔,姐妹桥边,总有一抹阳光,照耀你拥抱健康。
妙手消除烦恼,关怀编织爱巢,大爱哺育希望,精诚浇铸依靠,北江河畔,姐妹桥边,总有温情目光,盼望你月圆花好。
因为女人,世界五彩缤纷,用心去爱每一个女人,用爱创造美丽人生。因为女人,天地有情,用心去爱每一个女人,用爱温暖人生旅程。
看了标注,才知道是“清远现代妇科医院之歌”。为妇科医院写歌,应属“高难度”,振林却用典雅而亮丽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这家医院的特征和功能。副歌部分,使情感进一步深化,结句“用爱温暖人生旅程”使主题得到升华。
振林属于自学成才,故而很少受到观念的羁绊,学习上自由,写作也自由选择。这造就了他既能写新旧体诗歌、散文、剧本等文艺作品,也能写电视片解说词、景区景点导游词、晚会串词等实用性作品,据说写公文也是单位里的“一支笔”,可见涉猎很广,可谓“杂家”。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正是这种“杂”的功夫,使他的歌词呈现题材的多样性。短小精悍的《蝴蝶兰》,语感相当好,且富有音乐性:
从那清凉的旷野,飞到梦中来,
从那冰冷的梦里,飞到枝头来。
从那孤独的荒冢,飞到情天来,
从那苍茫的天宇,飞到眼前来。
蝴蝶兰,蝴蝶兰,片片相思,点点花瓣。
蝴蝶兰,蝴蝶兰,一曲离愁,千古悲欢。
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首爱情歌曲。语言有点古雅,但已经被他净化过,明白如话。照这个思路品读,你会发现他用了“暗典”的手法,歌词里藏着典故:化蝶的梁祝,“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似乎还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影子。知道典故者能品出深意,不知者也能感觉其韵味,这是写旧体诗的功底。青年曲作家、歌手李献玉把它谱成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大歌”,很有眼光。另一首歌词《飞寻》,借用了现代诗人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营造“飞蛾”的意象。作者没有明说主题,却令很多人身同感受。为什么呢?词中的“飞蛾”是漂泊者的形象,首先,外来工能体会到。而在茫茫人海,我们每一个人有时都会感到自己像飞蛾一样,在孤独地寻找、孤立地追求,都会感叹“远离故乡,我只需要简单的温暖”,感叹“梦里天堂,我只需要一点点阳光”!这是现代诗歌的功夫。他的很多精彩句子也得益于现代诗歌语言:
“黄昏时分有人送来一束红玫瑰,荒芜的心顷刻之间春光明媚。”《等你轮回》
“你让我的心情越过寒冷冬季,从此珍藏一个春天的消息。”《半条鱼干》
“别想那么多安心喝酒吧,心安就有美好的家。世界已变成小小地球村,兄弟,还是留下吧?”《兄弟,再喝一杯吧?》
“轻轻挥手,一声乳名,站台上,母亲,留一个干脆的背影。”《母亲的背影》
“说不清错与对,许多人变成炮灰。巨大的凶猛的钢铁呼啸着头顶上飞,和平的日子就这样走了留下无尽伤悲。”《向谁忏悔》
对于重大题材,振林也有所尝试。比如《握手》,写的是当代中国领导核心。歌词以“有一双手,时常浮现在眼前”为引子,融入四大事件:抗洪、非典、冰灾和汶川地震。在巨大灾难面前,“这双手”—“紧握抗洪大军的手,筑起了坚强的防线保卫家园”;“紧握白衣天使的手,带领我们战胜恐惧穿越艰险”;“爱抚每一个角落,我们风雪同路迎来艳阳天”;“紧握劫后余生的手,千千万心手相连真爱弥漫。”在副歌里再把“手”的意象强化,使意境升华:“这是一双坚实的手,一双无惧的手,这是一双贴心的手,一双温暖的手。握紧这双手风雨同舟,甘苦悲欢一起感受,握紧这双手真情永远,融融的春光常驻心头。”
从这首歌看得出振林的“野心”:立足本土题材,但也想“极度扩张”。据振林说,这首歌录制于2008年5月22日,也就是汶川发生地震的第十天。在录音棚里,来自解放军某部的歌手甘军强忍泪水演唱。由于用情太深,声音多处失控,重录多次。当作曲兼监制的姜波说“好了!”之后,甘军终于松了一口气,马上泪如雨下。
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振林的歌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
一是意象不要繁复。比如清远2009旅游小姐大赛主题曲《尽情绽放》,为了使清远所辖的八个县(市、区)“一个不漏”,面面俱到,造成“砌砖头”,意象罗列。写诗可以追求意象新奇繁复,写歌词却是大忌。
二是要注意语境的统一。如《飞来峡之恋》的开头:“茫茫人海,来去匆忙,难得和爱人泛舟北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美丽的飞来峡劫后重光。”下笔可谓宏开气象,可是“难得和爱人泛舟北江”这句有点败味。我读过关于这首歌词产生的背景,虽然写的是当时的实景,但却是破坏意境的句子,把大景象拉“扁”拉小了。很多作者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中却屡屡出错。也算是个容易产生“盲点”的问题吧。
三是在歌词语汇方面要加强。诗与歌词确实是很“亲近”,但当你对歌词钻研得比较深的时候,就会领悟到两者其实区别很大,各有各的语汇系统。这个要靠在实践当中去“悟”,在歌词的音乐性上多下功夫。因此,也顺便提一点要求,希望振林在乐理知识方面加强学习,这对语汇和歌词结构很有帮助。
四是在主题深化和意境升华方面下功夫。比如《男人的名字》,很阳刚,也不乏柔情,但总觉得缺乏新意和深意。还有一首《清香的名字》,通过写山乡岩背生产的“岩背绿”茶叶,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岩背乡,中国历史上一块贫瘠的土地” 与“岩背绿,中国茶典里一个清香的名字”作为前后对比,构思精巧;用“当海风传颂着春天的故事,大山里飘来了漫天喜雨,山坡上长满了绿叶青枝”这样的句子,描写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穷乡僻壤,也很有诗意。但挖掘得不深,作为歌词,表意不到位。
我了解到,振林在创作歌词的同时,还自觉地学习歌词理论。许自强的《歌词创作美学》,他读了一遍又一遍;附李广平评析的《涛声依旧--陈小奇歌词精选200首》,早已被他读“破”了,内页散成十几叠,每次翻书都要小心翼翼防止散乱。他还把这本书按韵部分类,记在笔记本上,书的目录页码后面也标注了韵目。他说,实在找不到“韵词”的时候,就翻这本书。他自已也总结出歌词要努力达到“三性”:音乐性、简约性、平易性。这是经验所得,也是理论上的升华。
我作为成名在先的词作家,很高兴看到地市级里出现这么一位坚持创作并研究歌词的作家。振林从获得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至今,已经坚持了15年之久。下笔也比较严谨,所以产量不多但质量较高。手滑贪多看似勤快,其实效果不一定好。从近作来看,振林在渐入佳境。根据我的经验,这位歌词的“飞寻者”,快要起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