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透明的纯度(对欧阳江河《玻璃工厂》的解读)
 
透明的纯度(对欧阳江河《玻璃工厂》的解读)
  文 / 张希雨



    先看看欧阳江河那家不断以制造矛盾来消灭矛盾的“玻璃工厂”吧。

《玻璃工厂》全诗如下:

    一
 
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 
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内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 
就像鸟在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 
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 
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乎不存在。

 
    二 

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 
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 
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 
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 
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 
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 
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处, 
而一只孤鸟的影子 
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 
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三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玻璃内部。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里改变态度, 
就是两种精神相遇, 
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 
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 
像一个真理或一种感情 
浅显,清晰,拒绝流动。 
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

 
    四 

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 
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 
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 
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 
语言和时间透明, 
付出高代价。

 
    五
 
在同一个工厂我看见三种玻璃: 
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 
人们告诉我玻璃的父亲是一些混乱的石头。 
在石头的空虚里,死亡并非终结, 
而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 
石头粉碎,玻璃诞生。 
这是真实的。但还有另一种真实 
把我引入另一种境界:从高处到高处。 
那种真实里玻璃仅仅是水,是已经 
或正在变硬的、有骨头的、泼不掉的水。 
而火焰是彻骨的寒冷, 
并且最美丽也最容易破碎。 
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 
事物的眼泪。 
 
    一、从隔开到看见(制造体验)(物态的)(玻璃与物质矛盾)
    引: 总有些习惯了然后忽略了的东西,不失去就体会不到它的重要。

   物态的“玻璃”,是以一种与视觉相对应的姿态而进入了感官体验的世界。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 隔开是看不见的(制造体验)。其实,这里的隔开一词是依靠玻璃的透明出现后才有了意义的,它好像是后在的。(任何感觉都有而且必要地有一些模糊性,任何感觉都可能变得更清晰。)透过一种似乎符合常识,但是实质有点本末倒置的陈述——由于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所以玻璃就通过“透明”的方式开放了视觉认知,制造了对于事物的视觉体验。注意一下,一切“看见的东西”都是进入了我们的想法之内后才变得完整的。同时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玻璃的透明,在某些意义上,是作为一种“非存在”的方式来打破阻隔的。
    透过玻璃看见事物,玻璃必定要被忽视的,有点舍己为人的味道了?),那种非存在的透明也就构成了玻璃的现实价值。所以制造玻璃的过程——“劳动”,就是让世界能被看见的可能性,慢慢打开的过程,就是制造着一种认识和把控事物的可能性的进程。但是因为“劳动”本身在玻璃的透明中也是隐失的,它付出,它制造玻璃(透明),可是它不在透明之中,所以整个玻璃工厂是一个巨大的眼珠,它是最黑的部分(纯光中坚持了阴影)。这里说明了一点,这里连接着两个可感知事实的是一种不可直接感知的“关系”,而所谓价值,只是被感受到的重要性而已(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乎不存在。)。
    综合以上的陈述,玻璃,物态的玻璃,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透明的事物来说,它存在的矛盾就很明显。一方面它存在着,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价值是“被忽视”(透明性),它在事物中产生,然后它又像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二.从看见到表达(制造认知)(装饰的)(物质与语词的矛盾)
    引:我们从来不曾了解这个世界就像我们从来不曾了解自己
 
    装饰的的“玻璃”,不仅仅是感官的看,它是一种心理判断。这里,第二节开头说,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制造认知)。然后又说凝固,寒冷,易碎, 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凝固(固定),寒冷(不温暖),易碎(脆弱),明显是玻璃的特征或者是冰的特征,那么“水”在这里隐喻了什么呢?后文中描述的水有的特征是透明,柔软(善),流逝的(流变的,时间?),所以水在这里就是那样的一种有时间性而且善意的东西。
    然后,说到了透明是一种语言。在说出语言时,语言便“飞翔着”脱离了物质(空旷对空旷,闪电对闪电),但是“我”又仍置身于物质之中,生命被欲望充满(矛盾出现了)。其实那个孤鸟和光影和在玻璃上划过,却什么裂纹也没留下的东西(视线,或者意识),都是同样的一种关系(认知工具)。假如“语言”不是一个精神隐喻的话,这里就引申出的问题就是:语言失去了把控现实的力量。(简单的说就是,,词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前一直以为是对的东西到现在运用时,才猛然与“现实”不符。)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进入我们的内心时就不单单是物质的东西了。我们接触到每个事物,情感都会对应着一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情感本身,明显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感官体验,而是它涉及到词语(语言)的运用对信息的再现,而造成对当下情感影响的问题。我们利用词语(现实)熔铸了现实在内心深处。因为这样的熔铸是直接与行动相关的,是去改造现实时会用到的。于是情绪,除了特定的生理反应,紧随其后的仅仅是一种“语词设计”而已(将好与坏的说法改成好玩和不好玩,一件事造成的痛苦就会减半。)
    认识人本身,或者认识世界本身,可以被表述成认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广义上的“语言”就是表述和认识这个关系的一种中介。所以事物无论如何消逝,总有一些“关系”永恒不变,前提是这种关系被自我所确认。语言,就是那样一种东东,你无法怀疑它,就像你无法怀疑你在怀疑。
 

    三.从表达到确信(制造信仰)(象征的)(语言与自我的矛盾)
    引: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象征的“玻璃”是完全“透明”的,它全然是一种东西然后它又不是一种东西,就像图腾,不过它是一种透明的图腾。它超越了眼睛,超越了语言,直达“本体”。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这里的“我”很有意思。由于每个“我”内心都能体会到自己有一种不完整性:扩充自我力量的倾向,寂寞空虚感都和这种内在矛盾有关。但是同时“我”又有消解它们的绝对力量(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因为我一旦觉察到世界的虚假性,“我”本身就会意识自己具有了构建秩序的合法性。例如,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和信仰,这是情感方式。同时,欲望作为一种原始的反应,无法通过用语言建构的“道理”去克服,而要通过更深层的精神态度(信仰)来平衡,这是生活方式。因此,自我就必须学会妥协(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事实上,一切推理环节里面,始终都存在“原始”的态度确认,那是一种“自然美”,自我无法反观。
      有个很有趣的事实是,在足够高的层面,每个时代人“精神感知方式”是高度一致的(参见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里面对“数字”的陈述)。 由于与原始美感体验对应的理智建构的本体,原始世界的人化,人的世界的物化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因而,以象征的假言方式扩充的世界,就必定出现矛盾(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同时这一切又有着不可抗拒的统一性倾向(浅显,清晰,拒绝流动。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果实作为是一种充满一切开始可能性的结束,大海深处即是无法窥见的现实,时间性质(水)被消解了(美丽的永恒)。“我”作为一种聚合了时间空间事实(语言记录的)的集合体(人的情感和理性,有极强的情境依赖性。脱离 “情境” ,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任何有意义的人类行为),承受了一切矛盾。由于时间流逝(非永恒),语言固定,从一定的角度看,说出的话就都是分裂的。
     假如现实足够好,我们可以选择全然相信精神自我和现实的同质性,但这种冒险的代价是,在别的我和自我之间迷失。就像是纯有与无是一致的,是一切的始基,假若生活是圈圈,那么,它必然也是一个无法走回原点的圈圈。
 

     四.从失去到失去
    引:能想象的只是虚无,能体会的只是像深渊一样的无力感
 
    这一节是对前面的一个概述。里面并列了所有玻璃的原始形态和特征(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 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从失去到失去,玻璃的由原始事物慢慢变得“脆弱”,“冷峻”,“固定”起来,而“透明”又使它慢慢隐失去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所以它的纯粹是它最大的的成就,同时也成了它最大的悲哀。语言和时间的透明根本不能把握苦难和不幸,付出高代价由一个个“我”来承担。所以“我”才是真正的玻璃。由物质到语言到精神(客体化——确证——返回本体)。始终有种声音无法听到,始终有种事实无法窥见,始终有种温暖无法触碰,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只是它的存在和你合而为另一了,让你无法感受,无法逃离,无法怀疑。
 
     五.事物的眼泪
     引:最美的东西,流淌在在现实之上,理想之下。
 
    这里最后,它概括了见到的所有的玻璃,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这是我解读这首诗歌的视觉切点)。同时,这里提及到有两种态度:第一种:人们看见玻璃由石头的死亡,石头的虚空立生出(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这是一种以毁灭自身而重生,由不纯粹进入纯粹的过程。这里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外在形式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完全的牺牲,它的美好,它的崇高在现实面前变得无比的脆弱。第二种:玻璃只是水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它不是伟大的牺牲,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但前提是你在足够高的位置上(从高处到高处)。
    全诗到这里该说的都已经差不多说完了,简单地说,在有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有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生命只在生命过程中获得感悟或关于重要性的感受。我们所能维系的最美好的东西在只是活着,和对比活着更高的东西的追求——现实之上,理想之下,仅此而已,生命没有更多的别的什么。
 

     结语:我的一切态度,以及玻璃透明的纯度
     矛盾一叠一叠地上升,环环相扣,庞杂混论。在能表达的东西之外,世界或者能想象的世界,只是每个人解释生命的方式。我来到,我看见,我说出,这一切都包涵了我的态度。由内向外理解事情的方式,是情感方式,像理想主义,由外向内理解事情的方式,像是现实主义。玻璃的透明是否想一种自由,而我所追求的或许就是这样的自由——不外求和实现不外求。这不是绝对的自爱,而是指要让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消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这是一个单纯,却很难的愿望。 就像一个人想在这个人心似乎有点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地活着,它要运用到的手段绝对要比一切复杂的人更复杂,要面临更多的恐惧。记得,刘小枫涉述过三种怕:一般所说的“怕”,是指对某一具体对象和处境的畏惧心理;另一种怕是指面临虚无的畏惧心理;第三种怕与羞涩和虔敬相关。这也构成了人的生活的不同态度,虽然会有小部分的交集,但是不同精神层次的人的差别却是很明显的。有时我们可以活得狂妄,但是我们必须无时无刻内心谦虚 。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时,才能虔敬,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在今天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时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迷惘,当然,没有思想的动物也许不会理解到这点。动机是原则问题,手段是方法问题,那是不是原则是好的,就能够不择手段?这是很多有人性有反思能力的人的困惑。这种困惑更广义的说,或许就是所谓的物质生活的效率原则与情感生活的心性原则之间的冲突。而我改变不了任何人什么,也不想去改变任何人。我想说的只是:一个人的世俗能力有多高就有多大的能耐维护世俗的道义。自己活的有尊严而不损害他人的尊严,自己活的自由而又不损害他人的自由,这或许已经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最伟大的事了。就像这玻璃,虽然凝固,易碎,寒冷,但是它在最大的程度让事物能“被看见”,可惜他的透明是无法全然的,全然的透明就是虚无了,绝对的虚无,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这是玻璃的“边界”。边界在哪里,模糊就在哪里,突破的可能性就在哪里。源自一种破坏的欲望,当很有意义和内涵的东西,一步一步的被解构,肤浅与深沉的界限被消灭,那样的过程绝对让人热血沸腾。也许,自我在做出任何重大的改变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先记住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不然我们就永远只是一只孤魂野鬼。


2013/2/10 5:34:21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53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911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