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一些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女孩子,他们染着各色头发,着装奇异,男的还戴着耳环,叼着烟……总之,极尽怪异之能事,把自己装扮得越怪越好,他们似乎不用工作,不用学习,无所事事,上歌厅,下舞厅、花着不知哪里来的钱。
同样,去电视、报纸等大小媒体的大小舞台上,也活跃着同样的形象,他们打扮怪异,美其名曰“前卫”,被媒体炒得大红大紫,一时间成为青少年们的“偶像”.
这种错位的审美,早已漫延到了各类校园,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们,他们对所谓的“明星”,崇拜着,模仿着,关心着“明星”们的吃喝拉撒和“明星”们有意炒作的一幕幕闹剧。
面对这些,笔者不禁要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我们不妨看看,各类报刊的娱乐版占领了可贵的大幅版面,可怜的“娱记”们苦心“钻营”,打探着“明星”们的花边新闻,而“明星”们也被宠得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为何物,脾气特大,还美其名曰“有个性”,一会儿打人骂人,一会儿偷税漏税,一会儿合好分手……总之没完没了。光看那个香港艺人,留着一头长发、一脸凶相,面带杀气,光着上身,身体上雕龙画凤,提着一把大砍刀,就这种形象,出现在大小报摊的挂画里,出现在青少年的卧室上、墙上,……据说有些人还特崇拜。
这样的例子还不胜枚举,就不想多说了,笔者只好用一个不算恰当的词语来概括——非主流文化。恰恰眼下的情况是:非主流文化在文化的旗帜下喧宾夺主。
笔者曾做一次调查,让一群青少年学生中写一篇“我最崇拜的人是谁”,他们中只有不到20%的人崇拜周总理、华罗庚这些家喻户晓的伟人,而80%的人几乎都崇拜歌星、影星,而这些“星”有80%都是不入流的,真正的艺术巨匠几乎无人知晓。
所以笔者疑惑的是,为什么报刊媒体不去宣传那些科坛巨人,文坛泰斗,实干的企业家,去形成一个正面的,主流的舆论导向呢?却反过来让那些三流的歌星、影星出尽风头,对社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呢?要知道一个社会要发展,不是靠这些人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就行的了,而是靠实干、靠发展生产力——这才是主流。正如我们洗衣服时用的洗涤剂,真正起作用的是底下的那些为数不多了几滴洗涤剂,而那些浮在上面的大把泡沫毕竟是虚的。
正是这种虚浮的泡沫下,很多青少年,他们不想去学扎实的知识,对成功的艰辛与汗水望而生畏,经常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于是,滋生了“追星族”,上演了诸如为见某明星一面在寒风中苦等数小时等一幕幕令人心寒的闹剧。
也许是有些人士早已看到了这种非主流文化导向的破坏性,又纷纷举起“知识”的大旗,开设了一些有奖知识问答的节目,但愿这些行动,能产生“知识崇拜”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