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爱看书,但因条件限制并没有多少书可看。因此有点“饥不择书”地在大哥的书柜里找到什么看什么。看得多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因此上小学时,老师经常会拿我的作文当范文。上到初中后,我不再满足于只让我的文字在班里当范文或在学校广播站播报了。因为我有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梦想: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就像自己种了一棵美丽的花,总希望懂与爱的人可以欣赏。于是偷偷按报刊上的地址,给当时韶关地区的学生报《新苗》投了两篇小文。不曾想却真的陆续刊发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偷偷乐了一段时间。然后告诉自己:“原来我也可以!”
后来上了师范,也有一些习作在校报《师苑蓓蕾》和韶关电台的“桃李园”栏目发表。
而踏出校门后,因了种种原因,我几乎放下了手中的笔,也把自己那个文学的梦想悄然埋藏。漂泊的日子里,许多与青春结伴而来的风雨让我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方向,一些或大或小的梦想总在现实里触礁。而心底的那个文学梦也越埋越深。但总有某个夜阑人静的时刻,一股想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纸上的冲动挠得心痒痒的。我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并未腐烂在心底,只是没找到一块适宜的土壤让其发芽,而我也没有用心去培植。
2007年因要结婚生子回来韶关后,无意中接触到了《韶关日报》,也知道了副刊《丹霞》。我开始爱上了这片文学的净土,爱上了那些真诚美丽或者忧伤而温暖的文字。我开始梦想,我的文字能否在这里找一个家?只是,因生活的琐事或信心的不足,我始终没有冒然投稿。
2011年加入五月诗笺网,我上传了一些作品。2012年才真正认识了五月诗社的桂汉标老师和其他老师诗友,也认识了《韶关日报》文艺副刊的冯春华老师。是他们的热心鼓励让我有了更多的创作热情和勇气。
有一天冯春华老师发消息告诉我说《韶关日报》副刊发了我的一首诗作。我当时激动得不顾外面大雨倾盆,打着伞连蹦带跳到了报刊亭,买了两份《韶关日报》。我终于在《韶关日报》副刊《丹霞》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和我那些漂泊已久的文字。就像流浪的孩子找到了家,我有了哭的冲动。
后来陆续有一些作品被刊发,我的喜悦依然生机勃勃。那是因为,我那小小的梦想找到了地方安放。
借此《韶关日报》三十而立之时,献上我真诚的祝福和感谢,感谢您敞开温暖的怀抱,让我们草根的梦想与心灵有了一个家!
201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