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宽甸,就走进了绿的世界。绿的山,绿的水,绿的树,绿的草。纵目望去,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绿色,不知觉绿了眼,绿了心,绿了梦,绿了风。明明是蔚蓝的天空、洁净的如一面镜子,也折射着绿,染绿了浮动的白云,染绿了翠鸟的情歌,染绿了浮躁的世俗。让人充分感悟到绿是生命,绿是未来,绿是愉悦,绿是希望。绿色以它极强的渗透力,毫不吝啬地漂染着万物,漂染着自然,漂染着一切。在这里,任何人都不可能躲过绿的渗透,绿的侵袭,都会被绿所包围,所淹没,所漂染,融化在绿色的海洋里。
宽甸是个较为陌生的地方。接到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通知,赴辽宁丹东市宽甸县采风,心里甚感诧异,知有丹东,实不知宽甸,此处“何风可采”呢?可当我刚一踏上这块鲜活的土地,就立刻被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所吸引、所震撼,烟雾弥漫蒸腾,草木青翠欲滴,城在绿中掩映,绿在城中延伸,万万想不到竟有这么美丽的地方。心中的疑虑消除了,随之而来的只有惊奇、惊叹和惊喜,似乎也明白了组委会选择这里采风的用意。通过后来的采访,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鸭绿江畔,与朝鲜隔江相望,是辽宁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边境县,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边境县之一。地处长白山余脉千山山系,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高林密水丰,空气质量优良,原始生态完好,自然景色优美。全县有千米以上山峰十六座,其中花脖山为辽宁最高山峰。这里曾经是木材供应基地,伐木是当地的主要产业,本世纪初,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封山育林的号召,确立了建立生态园林、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在有效保护天然林的同时,大力实施人工育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6%,人和自然亲密和谐在绿色的企盼中,环境和社会有机和谐在绿色的畅想中,被誉为天然“氧吧”,是联合国确认的世界六大无污染区之一。仅国家级风景区就建有四处,旅游收入比重已占8%。境内江河纵横,溪流密布,是全省淡水资源第一大县,拥有辽宁第一大瀑布和东北地区第一大淡水湖。无论是漫步在山水型的青山沟、天华山,或者是徘徊在森林型的天桥沟、黄椅山,任凭你仰视俯瞰,左顾右盼,那特、险、奇、幽的山水,鲜亮的浅绿、嫩绿、黄绿、翠绿,凝重的深绿、浓绿、墨绿、碧绿,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近或远,拥峰填壑,参差交错,异彩纷呈,绿的是那么自然,那么坦然,那么安然。使你的眼睛被迷离,思绪被超脱,心胸被扩展,灵魂被净化,物欲横流的一切嘈杂和烦恼都会涤荡的一干二净,只有一个“绿”就足让你陶醉在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在这个山山是景,处处是画的自然画卷里,让你不由的去静思、去骚动、去观赏、去搜寻。正如采风团里一画家讲的那样:我想添一笔,又害怕破坏你的情调,我不画一笔,又无法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敢说谁到此地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宽甸是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据考证,早在二千年前,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就在此建有王城。这里的虎山长城是明长城最东端的起始点。明万历年间,在此建有新奠堡,当地人习惯称呼赫甸城,是当时辽东重要的军事要塞,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曾在此戌守。这些遗址现仍保留完好。让今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曾经以天桥沟为根据地,在宽甸建立起东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四平乡政府。当年有许多中国人民志愿军,包括司令员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尤其是朝鲜战场上需要车辆运输的物资,都是从宽甸的清城桥上渡江入朝的。1951年3月29日,这座桥被美军飞机炸毁,成为断桥,至今横卧在鸭绿江上。是在向苍天泣述,还是在伏地沉思,惟有滚滚江水不息地奔流,把那场残酷战争的悲痛创伤,牢牢镌刻在人们心灵的深处。如今,烽火硝烟早已散尽,刀光剑影久已尘封;远处青山幽幽,千峰竟秀,近处碧水粼粼,万波荡漾。人们无法忘记那些为维护人类和平而献身的先烈们,仍然在以各种方式纪念他们。现在桥头塑有彭德怀元帅身跨矫健骏马的雕像,桥上有邱少云、黄继光、孙生录、杨育才、李家发、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大家熟知的英雄雕像,桥附近还建立了一所岸英小学和抗美援朝主题公园。这些古老的、现存的遗迹,作为历史的丰碑,有的成为著名旅游景区,有的成为传统教育基地,依然栖身于葱茏茂密的绿林间,潜藏于烟波浩渺的云雾里,默默传承着中国文明的厚重文化,见证着中国发展的荣辱兴衰,也深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任凭后人指点评说,凭吊垂思。
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被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唱遍大江南北,唱红长城内外,唱进亿万人们心田。每当我或轻吟或高唱这首歌时,都会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也陶醉在歌词描绘的美丽景色中,原以为这只是词作者的意想,谁知到这里才揭开了谜底。这是1982年,著名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来河口岛采风,见这里桃林葱郁,桃花锦簇,江流缠绕,江水泛波,触景生情,油感而发的真实写照。电视剧《刘老根》、电影《男妇女主任》也都是选自这里的河口镇和青山湖拍摄完成的。借着这两部片子的走红,当地人利用这些景地开办起了特色旅游服务。“龙泉山庄”真的成了饭店、旅店,正式对外接待游人。无论是徜徉在佳木葱茏,流泉飞瀑的泉山,水丰湖风景区,或者是游憩于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满家寨,长河岛朝鲜民族村,随意你瞻前顾后,东张西望,那悠久的历史文化,奇特的边境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或隐或现,或浓或淡,或动或静,或柔或刚,在绿色的环抱之中,峰峦叠翠,蜿蜒回转,历久弥清,显得是那样壮观,那样清雅,那样别致。让你的感受被洗礼,境界被升华,阅历被充实,良知被熏陶,灯红酒绿的所有贪婪和冷漠都会鞭鞑的不屑一顾,唯有一个“美”字就足够你领悟在丰盈的精滋神润之中。在这个点点如玉,片片如霞的绝妙仙境中,让你不禁的会驻足、会亢奋、会猜测、会飘逸。正象采风团里一记者说的一样:“心境自然天地宽,走进人间伊甸园”。都曰天宫最好,这里更胜天堂,都盼能登天空,这里赛过青天。我敢讲谁到此处都会这样想。
宽甸是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太绿了,只有神仙能来到这里;宽甸是个神秘的地方,因为太美了,只有神仙能在这里居住。一个“绿”迷醉了天下,一个“美”搅乱了人心。我真的有这样的念头:愿为宽甸人,久居是神仙。
◆放飞岁月的歌◆
走进一个人容易,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比较难,走进一个人的灵魂就更难。终于有一天,在秋日高照的蓝天下,我悄悄地走进了他,在案头闪亮的台灯下,我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内心世界,在明月皎洁的银光下,我静静地感悟了他的灵魂。他,就是我的学兄孟卫东,他,就是本书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奋励笔耕,呈现给读者的《如烟往事》,他,就是一个赤诚之心,在情感缤纷、宁静温馨的人生中,在矢志拼搏、不懈努力的追求中,放飞岁月的歌。
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以其不同的阅历跋涉岁月的山水,在悠悠的历史画卷上,每个人都在以其不同的记忆镌刻岁月的留痕。捧读《如烟往事》,文稿上洋溢着的馥郁墨香,让人品味到了字里行间飘逸的煤矿工人深深熟悉的特有气息——煤味,那么浓郁,又那么亲切;让人捕捉到了叶面上闪烁的生命记忆光芒的深笃情意和激情燃烧的炽热,那么真挚,又那么感奋,让我的心、我的情,不由自主地陶醉在煤矿气息的芬芳里,澎湃在风雨人生的辉煌里。这正是孟卫东同志,作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用敏锐的目光,用沉静的思考,用理性的判断,用厚重的眷恋,用犀利的笔锋,把童年的天真,把青年的憧憬,把壮年的收获,默默奉献给社会的沧桑印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渴望能在社会上证实和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孟卫东同志在“新闻作品”中,对主人翁精神境界的真诚描述,也是他自己二十多年记者生涯事业奋斗的真实记录。他出生在煤矿家庭,作为矿工的后代和矿工中的一员,他熟悉矿工的生活,掌握矿工的心理,对煤矿怀有深厚感情,这一切都蕴涵在他的一篇篇作品里。从地面工厂的繁忙车间到煤矿井下的漆黑巷道,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到赫赫有名的英模人物,从名不见经传的班组到声望颇高的企业,矿山的每个角落都留有他的足迹,每个行业都有他采写的报道。他“在以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去寻求去发现‘煤’的闪光点,不遗余力地去表现去讴歌‘煤’的闪光点”。让“作品的主题贴近矿山的生活,贴近矿山的现实,贴近矿山的时代精神”,从而使“我们的作品才会具有本质的‘煤味’,才会具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才能够多次在地区和全国性新闻作品评选中荣获奖项。真可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啊。
人活在世上,最珍爱的莫过于父母情、兄弟情、同学情、战友情了,当然还有甜蜜的爱情。这种天缘、地缘、血缘的亲情,许是人世间最最美好的人际关系了。那种纯真、那种无私、那种坦荡、那种温馨、那种关怀、那种幸福,每时每刻都在陪伴着你,给你勇气、给你动力、给你愉悦、给你启迪,陪伴你克服艰难险阻,充实着每一天的生活,渡过每一个酸甜苦辣的日子,使你一生一世都难以忘怀。“如烟往事”、“偶感杂记”就是这种亲情的历史再现,是孟卫东在内心深处永远割舍不断的情思。从父母的教诲到合家的团圆,从幼儿的成长到求学的校园,从同学的嬉戏到知青的锻炼,从童年的兴趣到少年的初恋,从生活的理想到工作的企盼,或诗或文、或欣喜或惆怅、或沉默或浪漫,感人肺腑,似曾亲身经历一样,慢慢地把人带进了回望的岁月,浑然不觉地勾忆起过去的梦幻,无形中拉近了心的距离,让人心中充满了对流逝往日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热爱的向往。
岁月无痕,历史有声。在我们同学中,孟卫东同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是事业有成者之一,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生活中风趣幽默、热情豪放。《如烟往事》积淀了他人生的痕迹,把昨天的记忆定格在遥远的年代,文如其人,情同此心,使我们感受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丰富多彩和细腻精心,以及放飞很远很远的思绪。昨天的路是曲折的,今天的路却很宽广,明天的路会更美好。衷心地祝愿他脚下的路越走越好。
2006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