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周一清晨五点,习惯早起的我,打开电脑,在一位酷爱文学而小有成就的网友QQ空间看到了这样一条“随便说说”更新:“推荐大家看看柴静的《看见》。”
于是,立即在网上看了些关于此书的介绍,感觉还很不错,随后又在“淘宝网”上买下了柴静的《看见》一书。
柴静,山西临汾人,一九七六年出生,成长于八十年代。在网上书友见面会的视频中,她说在她成长的那个年代,可供阅读的书籍是寥寥无几的。而我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成长于九十年代,成长期的我们,在农村,可供阅读的书籍同样也不多,当时阅读较多而有代表性一点的书,也就是《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而已。
在书《看见》的序言中,最后一段作者这样写道:“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句中的“他”,是指2009年已逝的陈虻。
全书连封面的相片,共计有34张相片,整本书是以我一向所喜欢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全书共分为二十章,每章大概在20页左右,除了“序言”和“后记”各两页之外,一共405页,每一章当中都配有相关的相片。
她这本书,之所以与读者会有这么多的共鸣,我想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十年的一路走来,我们也都曾一起经历过。从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华南虎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等等,不管是在网络上,或是在电视上,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对这些事情,或深或浅的有过一些相关的了解与认识。
在书的第三章:“双城的创伤”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钱老师说:“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托尔斯泰对柴静的影响,柴静在“书友见面会”的视频当中也有提到过。在这一章中后面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
“日后我看到托尔斯泰说,他在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原型是新闻里一个女人做了别人情人后卧轨自杀的故事,最初安娜在他心中极不可爱,她是一个背叛丈夫、追求虚荣的女人,他要让她的下场“罪有应得”。但写着写着,他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对于某些当下的事情,我们不必急于去妄下结论,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看看,也许对当下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又有了另外的看法与重新的认识。
而在题为“山西,山西”的第七章里面,开篇是这样的一句话:
海子有句诗,深得我心:“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后来接着她又有说道:“苦闷时也只有盯着天看,晚霞奇诡变化,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印象中,童年的故乡总是美好的。
后来因为当时山西企业对“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不注意环保,从而导致“水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严重,有的地面下陷,有的人患重病。再后来作者写有这么一句:
人是动物,人有感觉,表姐在短信里说:“再也没有燕子在屋檐下搭窝了,下了雨也再也看不见彩虹了。”“再也”,这两个字刺目。
在这一个章节,书中有张相片是她们家的全家福合影,下面的文字说:“二000年,我们家的合影。我爸现在还一个人住在山西,他把这张照片放得很大挂在客厅墙上。”
在书中柴静说:我不再想回山西了。我妈和我妹都来了北京,劝父亲也来。他不肯,家里他还有病人、吃惯的羊汤和油粉饭,一路上打招呼用不着说普通话的熟人。她爸爸说:“你们走吧,我叶落归根。”
这一章当中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是童年眼中的故乡,燕子屋下搭窝,雨后观赏彩虹等相关的趣事与景致,早已不复存在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长沙的乡下,身在农村,虽然交通不是特别的便利,但是起码没有类似于煤矿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大量污染。
相对于作者在书中所描述被污染的山西,我的故乡算得上是山清水秀的。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里面有绿水缓缓流畅,前面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再远去依旧是连绵起伏的青山,空气也是新鲜而不受污染的。大有马致远词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感。
好像去年政府还有下达相关的文件要求,离河100米内的人家,不准养猪,以免对河流里的水质造成污染。但愿这种绿色的生态环境能一直良好的保持下去。
看到书中她父亲提到的 “叶落归根”,我不禁想我将来也终究是要回到自己的故乡的。也许是在十年后,或许是在二十年后,亦或许还会更久远一些,但我清楚的知道,最终我会回到那个地方去。古人相传说:“狐死首丘”,物尤如此,人何以堪?
书中在写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那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实在是让我看了忍俊不禁:
小圆脸也可爱,他写了篇作文,被卢安克贴在墙上,名字叫《骑猪》,活泼可喜:“那年春天,我家养了一头又肥又状的猪,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不能想想骑马的滋味,何不想想骑猪的滋味?说干就干,到了猪圈,我赶出那头猪,迫不及待地往它身上骑。第一次没跳上去,我往后跳了几步,向前一伸,准备起跳,猪就看见前面一堆饲料,飞快地往前跑,我扑猪屁股上,自己却一屁股坐在地上。看来不行,得想个办法,我向前轻轻触摸它油光光的背,就看起来很舒服,趁机会我用力一跳,OK,我骑到猪背上了。猪在前面跑,爸爸和爷爷在后面追,奶奶和妈妈拿着棍子在前面打,终于猪停了下来,我从猪背上滑下来,定了定神,拍拍猪屁股,强作镇定说,老兄你干得不错。爸爸虎着脸说,你老兄也干得不错。我知道情况不妙,撒腿就跑了。”
的确如书中所说的: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也许目前他在中国所教育的孩子当中,现在还没有特别突出的。但是他的这种教育方法,却是中国应试教育工作者们值得反思与借鉴的。我想广西那些所受到过他教育的孩子们,将来长大以后,一定会非常感谢他,在孩子年少时所给予的这种教育。
而在十八章中关于药家鑫事件,配图下面的文字是这样写的:药家鑫用这双弹钢琴的手刺死了张妙,他的未来也从此熄灭。“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如果我们了解了药家鑫的成长历程,就会知道他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如他父亲药庆卫所说:“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荐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这也让像我这样,同样作为已为人父的人来说,在未来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写陈虻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年会作者写道:罗大佑是压轴演出,他一直坐在第一排,喝完两瓶酒,登台是晚上十一点,没上舞台,踩着一只凳子站在过道上,一束追光打着,冲场下问:“唱什么?”几百条汉子齐声喊:“《光阴的故事》。”……:随着众人唱“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细细品来,其间是写得多么真实与贴切的歌词,我想只有那些有了一定阅历的人,才会对这些歌词当中的内容更加的深有体会。
想起十年前的我们,还在校园里哼着陈奕讯的《十年》,流年似水,转眼间,光阴也在我们的手中流走了十年,而在这十年当中,我们也经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我们的同龄人当中,其中有一部份人已经结了婚,并且有的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而另外一部份人,可能还是选择一个人过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寻寻觅觅。但我想大家都有着那很么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为各自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听《十年》或《光阴的故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其中的歌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也许,你,我,他,大家的“十年”,都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光阴的故事”。朋友们,你是否有偶尔停下自己匆忙前行的脚步,想一想: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哪里?十年后的现在你又在哪里?十年后的将来你又将会在哪里?而我们的人生,又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年呢?
最后,让我也把陈虻的这句话推荐给朋友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