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拜读莫言的《碎语文学》
 
拜读莫言的《碎语文学》
  文 / 海内外评论家



                 ■■拜读莫言《碎语文学》■■ 

                             作者: 国锦元(女士 教授 73岁 )   


    莫言是2012年10月11日因创作“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登上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领奖台的。同年11月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力作”(称文集) 一套19本,并在全国各大中新华书店发行。我选择了《蛙》与《碎语文学》。仅想看看莫言对文学的见解。莫言的《碎语文学》记录了从1999年3月至2009年12月他与各种报刊杂志、编辑、作者、中外作家、记者、影视演员、导演们的会见,攀谈和问答,该说“访谈”或说‘谈访’。形式自由活泼,内容宽广疏阔,使我感到似乎在听莫言与他人讲故事;又好像在他的引领下去参观他的高密东北乡和由此拓展的视野。 
    看完‘碎语’,就了解了莫言的生平:童年、青年、从军、转文艺兵,脱离部队,成为专业作家的心路历程与他密不可分的故乡。文本展示了莫言的才华、口才、讲故事的绝妙天才等。他不管面对何等有地位之人,都一视同仁。他坦诚、他率真、他开口滔滔不绝,他的人格、文格是受普通老百姓欢迎的。他说:“我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我骨子里是农民。”所以他是有‘根’的作家!
    我首先看《选择的艺术——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的对话》(2002年2月分二节)。似乎是他们三位艺术大师在品茶或喝咖啡中聊天,而我躲在墙角聆听。他们谈《红高粱》、《老井》、《幸福时光》、《师傅越来越幽默》等。有成功,有挫败,有改变,有融合。莫言语: “我用写作发现故乡返回故乡超越故乡。P6” “城市也是我精神的城市。P8”关于‘先锋’的见解:“我觉得先锋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先锋也不只是写作态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P11”我觉得讲得很好,应该有一种禁锢的突破意识,不能像某种宗教那样捆绑人的思维。张艺谋言:“和平时代丰衣足食,娱乐和消费成为主流。严肃的艺术就失去了观众,剩下的就是好莱坞的流行……致力于创作有深度的作品,读者就会越来越少。”(P21)一语中的!我欣赏张艺谋,他刚托出《红高粱》我就在鹤壁‘老干部’课堂上推介,有的离休老干部竟要和“国锦元辩论。”我没有怕,因为1987年西柏林‘金熊奖’不是好拿的!我欣赏张艺谋对艺术的追求;拍《红高粱》时他为了真实,亲自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了几十亩玉米,天天坐在玉米地里听拔节的声音。莫言称赞他:“把我小说中最下力气的笔法提取了出来。真是从大堆花瓣里提取一瓶香水。(P18)”这就是文艺家的默契!
    我择录一些‘碎语’断片,以示我的见解。读《选择的艺术——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对话》(P24-53)本章分五节:一,难以重复的《红高粱》;二,从对方那里获得灵感;三,为了爬上更高的山头;四,越来越少了的读者与观众;五,作家自由与导演无奈。他们谈小说、电影、对生活及社会的看法。分两个标题,1,北京——山东省高密县。谈到1938年鬼子来了,为了保护村子不暴露目标,游击队在村里掀起了一场打狗运动。一条狗非常通人性,藏在菜园的白菜垛里,晚上回家偷偷吃点东西,次日再藏起来,竟然半年没有叫一声!刚解放,我们胡同里也套狗,我眼看着把我饲的‘大黄’套走了。它一直回头看我,我一个小主人只是傻呆呆地落泪。狗不但有灵性,还有感情!至今想起那场景我还心酸,从此再没有养狗。谈到《天堂蒜薹之歌》,莫言说:目的是:“一方面批评县政府的无能和官僚主义,另一方面指出农民不应该用非法的手段跟政府对抗,应该手段法律的制裁(P27)。” 莫言:“导演与作家的区别在于导演身不由己;没作家1自由,——写半截不写了!”大江健三郎说:“莫言先生也是基本用自己的文学支撑着中国,虽说好像变成了一名批评者,但那正是我尊敬他的地方。(P29)”关于《天堂蒜薹之歌》在莫言与王尧长谈中,谈到:“《天歌》算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长篇。这部小说也是从不同角度来讲一个故事。卷首用民谣,正文用作家的客观叙述,结尾用报纸的官样文章,把一个故事讲三遍。(P141)”聊到文学艺术,莫言提出阿炳的《二泉映月》,说 :“他的贫困和内心的痛苦已经达到了极致,所以他才能写出直接触摸人的灵魂的音乐。”莫言说出了所有作家的心声,读者的感应!大江评莫言(P51):“《丰乳肥臀》每个人灵魂深处隐藏一个小小的阿Q,眷念着一起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山东省高密·莫言家 。莫言给大江介绍发洪水的场面,“我站在我们家窗口看着滔滔的洪水既恐怖又感到壮观。”。“洪水和青蛙的叫声是围绕着我童年时期的两大记忆。(P38)”大江预言:“你这样的作家,没准在中国只有你一个。全世界也只有你一个。”大江还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描绘出有趣的主人公,是莫言文学对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P46)”中日两国的作家风格相近,心灵相映便心有灵犀了!他们谈到了《红高粱》、《白狗秋千架》、《透明的胡萝卜》的创作渊源及素材来源,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已先睹为快。在谈到《红高粱》时莫言对张艺谋改编满意。强调:“小说家不是要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P47)”我以为这是实话实说!提到《酒国》莫言不掩饰“一是艺术上的挑战;二是题材性的挑战。写当前社会的吃人现像,揭露干部的腐败,写到这么大胆深刻确实不多。(P50)”提到我曾经不理解的《丰乳肥臀 》,莫言说:是1990年在北京地铁出口看到一位农村妇女抱着3个孩子,两个在吃奶。“好像一个母亲全身大量血液变成了乳汁,要被两个孩子吸光了一样。”……直到1994年我母亲——一个生了9个孩子的母亲去世,我才下决心把这部书写出来。“要歌颂人类劳动女性怎样繁殖,怎样哺乳。”是啊,人生,人性,这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主题,一个普通读者,怎能有深刻的洞察?谈话在诙谐幽默中结束。莫言说:“中国就只剩下一个读者,那就是张艺谋。(笑P21)”,张艺谋说:“碰上了一个不扔的作家。(众笑P23)”我这个窃听者感到无比的欢畅!《与王尧长谈》2002年12月(P54-228),本篇有7个题目:一,童年记忆;二,黑色精灵;三,发现民间;四,小说气味;五,超越故乡;六,域外影响;七,碎语文学。莫言与王尧 二位都是作家、鉴赏家、名人,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不是我一个小小的教师所能企及的;就是听音,也有听不懂的时候。所以不能一目了然,而只是长见识而已。那便打破章节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语,略谈一、二。莫言语:“童年的经历和记忆一定影响自己后来的心理和精神历程。”说得太好了,我步入夕阳更眷念北京的四合院,回归故乡,追思故乡,包括第二故乡,我想追随我的精神故乡,自由、任性、叛逆,但我还是受制约!文中表述,莫言为参军而隐瞒年龄,他坦言有愧,而回答是:“嗨,现在老钱家的儿子已经把出生年龄改成1960年了,都提拔成了副市长。”中国啊中国!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不是吗?提到农村的老把式,大家尊敬、羡慕不已。他们谈到老作家浩然——我可是他的崇拜者!在《金光大道》里描写张金发和高大泉比赛拔麦子;在农村“割麦子实际上在农村是会友炫技,像武林中人炫耀武艺一样。(P61)”莫言他爸也是当地的有名的农民老把式。两位文人说起农民有着无尽的羡慕与佩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农民!提到:“没技巧,心不灵2手不巧,做个好农民都不够格。”我心服口服。谈话涉及到莫言的爷爷、奶奶,三爷、三奶,干哥哥等,没有看过莫言的小说,那里的人物也活生生地站立在你眼前。莫言还细说了蛤蟆扑苍蝇的细节真是惟妙惟肖。不讲牛蛙讲家族,莫言张口就是一串串的故事(P77),决不亚于过去孙敬修先生的说书!莫言深入生活看 “地主高手割麦子很开心,很过瘾。其实地主并不虐待长工,伺候不好,就不好好给你干活!(P64页)。”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黑色精灵。谈到2000年莫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讲演。莫言用“‘财富’这样的措辞谈饥饿与孤独对创作的意义。”莫言又口无遮拦地讲起了小学的调皮捣蛋和被处分,不敢回家等。提起小学的郭老师,一手好毛笔字,篮球、乒乓球也打得好,后来莫言用李铁这个名字,将老师写进书里。这里介绍了莫言读《三家巷》、《林海雪原》等,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文学功底。莫言开始写作是参加水利工地劳动得了几毛钱,买了一瓶墨水和笔记本,写出了《胶菜何畔》长篇小说。到棉花加工厂当司磅员,走同事爸爸(团长)后门参军……1982年夏天破格提拔,前途渺茫时就写小说!
    发现民间。报考军艺。系里请北京大学的教师讲课,讨论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莫言似乎把它贬得一塌糊涂,还有那红遍全国的《高山上的花环》,莫言都不以为然。而李存葆表现出老大哥的涵养,莫言后悔。回归文学,涉及“韩少功的《爸爸爸》、1985年阿成的《文化的制约》,实际上是一种反思和觉醒。莫言也有反思与觉醒 他曾说:“不要老是以为自己懂得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不可貌相,很多有学问的人是看不出来的,没有学问的人才咋咋呼呼的(P113)”这是至理名言!王尧对莫言说:“阅读《欢乐》这篇小说很累。”莫言则说:“我认为《欢乐》是我写作状态非常好的一个中篇,九天写了7万字,而且是实打实的。”而在现实中《欢乐》与《红蝗》引起了很大批评。他们回忆了九十年代初期“文学开始复苏了,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等,掀起了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P125)” 这两本书我都买了,都没有看完。
    有争议的作品应该阅读,以增长见识。关于莫言的《酒国》,没能入选矛盾文学奖,莫言看得很淡,很自然。他说:“《酒国》这部小说最早的动机还是因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看得现实中终日与酒为舞、狂喝乱饮,“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语言的狂欢节,进行了各种文体的试验。有‘文革’大字报那种文体,也有流行的新写实小说,也有对鲁迅早起小说的模仿。我让小说中的人物李一斗始终处于一种半醉状态……(P140)”我以为这是技巧,魔幻,只有醉人嘴里才能讲疯话,讲真话。这就触动了社会的神经,以为“这个社会的许多奥妙就在酒中。”多么一针见血,多么痛快淋漓!王尧还提到了张炜的《古船》迟迟没有获矛盾文学奖。莫言答之曰:“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写了历史的真实。”“我觉得小说家他不应该去考虑整体和片面的关系,哪个地方最让他痛苦,就应该写哪个地方。”我附议。他们举例苏联的《静静的顿河》,这也是我喜欢的书!喜欢那彪悍的骑兵与哥萨克的风格,我曾有一文,《顿河香魂》(《心灵牧歌》P23)他们回忆萧霍洛夫《静静的顿河》刚发表时“也是一片骂声,讨伐声一片,说萧霍洛夫是为白匪写作,是白匪的帮凶。斯大林还是有胸怀的,懂文学的,它是宽容的。(P156)”如果不是斯大林的保护,萧霍洛夫就没命了。我方知我能读到《静静的顿河》是多么幸运,有时历史的镜子反光是很辉煌的!王尧提出:“故乡是一个开放的观念,而不是画地为牢。”非常敏锐。莫言3的回答亦是令人满意的。他说:“我创造了‘高密东北乡’是为了进入与自己的经验紧密相连的人文地理环境,它没有围墙甚至没有国界的。(P170)”莫言的作品融入中国,又融入世界,所以才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到国外是从1987年开始。莫言当时找到了北京一个外文局,有一本杂志《中国文学》,分法、英两国文字。当时他们翻译了莫言的《枯河》翻译水平有限,难进西方大视野,韩少功也有此感觉。“这跟五、六十年代苏联对外介绍自己的作家时做的巨大努力不能相比(P187)”。倒是日本对莫言的小说兴趣高,莫言1999年应邀到日本参加《丰乳肥臀》的首发式。会散,一个年轻人把作者邀到小酒馆,拿出日文3000字对《丰乳肥臀》的理解,超出了作者的想象。王尧介绍,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曾说,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应该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写作。(P195)”莫言首肯。他们又洋洋洒洒地谈东论西,谈日本吉田富夫先生翻译《丰乳肥臀》特别有优势,谈日本信徒也看‘书’,谈人有人性与兽性的一面;谈在台湾蒋经国时代鲁迅的书也被禁(P206)。谈到莫言没有打算在台湾出文集,“我在香港只出过一本书,是丛书中的一本。”王尧提出:“我很羡慕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生活在童年的感觉,还有长不大的感觉。”近日,我正在畅想回到童年,特别想念小时候四合院里清贫的生活;所以我的这本《蝴蝶梦》有着不少的童年回忆。莫言也说:“后来我也想过,确实有一种没长大的感觉。”这是好写作的人的的共同回归意识么?莫言在澳大利亚演讲后,一位德国记者问他:“你写的《酒国》,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本性里要比别的民族残酷?”莫言针锋相对:“想想二战时期,德国人的残酷令人发指,难道那些德国人不是你们的祖先吗?(P214)”还问:日本人不也是彬彬有礼吗?二战时期日本在东亚犯下的滔天罪行……原则问题是不能让步的,这是起码的民族尊严!谈及王朔,莫言的看法是:“不能说他虚伪,但也不能说他真诚。我觉得这是环境的产物。(P218)”这正解答了我的疑惑,我看到的是:一时把王朔捧上天,一时把他打入地,说是‘痞子文学’,不也有相当多的读者吗?二位谈到老作家巴金、沈从文个人的不自信。莫言说:“那肯定的,沈从文我想也是经常不自信的。永远自信的人,不是白痴就是魔鬼。(P220)”莫言虽然笔头很好,口才很好,却没有霸气。《文艺报》记者问他,“怎么不上《百家讲坛》”,他答曰:我长得太丑。问他,有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他说:免提!我以为这位记者未免知识欠缺,看完莫言的《碎语文学》不就等于看到他的自传了么?他的高密东北乡那点故事,读者恐怕早已烂熟于心了;不知别人,我没看他的什么大作,就是听他的《碎语文学》(注意,《碎语文学》书的封底是他作品中唯一用‘红字’写的,且左边画了个耳朵,注:用耳朵阅读)否则我怎能给他写一首小诗概括一生? 《莫言八大关键词》2006年8月(P284-296)崔立秋采访。一,生死疲劳,二,李建军,三,矛盾文学奖,四,农民,五,《红高粱》,六,影视,七,福克纳,八,大江健三郎。我以为重复的、交叉的、不用说的就免了。
    《生死疲劳》是有人对章回体提出质疑。李建军是一位年轻批评家,与莫言在武夷山有一场激烈的论战。莫言反思:首先,我这样一个50多岁的人,面对批评应该冷静;这场争论觉得“自己今后应该以怎样一种真实的、不虚伪的态度对待批评,应该用善意去想别人。”莫言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老家伙’,稍有不甚,就会引火烧身。表现了多么礼貌而又理智的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应视为表率!关于《檀香刑》在第六届矛盾文学奖初选入围,而后意外落选。莫言自己找不足:“不得奖,4是我作品本身的争议性、挑战性所决定的,不是因为评委的关系。”谦虚是美好的人格。莫言提到贾平凹有一作品名《我是农民》,崔立秋说:“你们好像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一种标志了。”莫言回答极为别致:“土地是战场,老百姓是海洋,老百姓主要是农民。(P291)”这倒是与毛泽东思想不谋而合了,切合中国国情。有人说《红高粱》是受西方小说影响。莫言声明:“我是在写完《红高粱》之后,才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P293)”东西方的魔幻是可以交融的。我是很喜欢影视的,曾经评论很多影视,也爱看小说改编的影视。面对当下作家们纷纷‘触电’;莫言强调要维护小说的纯洁性!尤其不满‘戏说’之类,我举双手赞成!福克斯,大江健三郎免谈,不过大江是莫言的文友,大江早在1994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后来居上!《意大利共和国报》的采访谈到历史、小说,强调交流,互相学习,肯定了差异。莫言:“差异就是丰富,差异就是比较的基础,而只有比较才能进步。(P?)”言简意赅,OK!我作为读者读《碎语文学》就是学习、借鉴,吸收!长长见识很重要。比如: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语言?《现代汉语词典》叙述简洁周延,无需重复。而莫言们怎样看待文学?首先当莫言被派到生产‘龙口粉丝’的臭气熏天的地段,又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后 ,“这时候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借各种外力来冲破我们原有的文学观念,通过这个过程发现自我找到自我。找到自我也就找到了文学。(P230)”
    其次,关于语言,莫言的看法:“语言——语言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精神的离乡和精神的回乡!”“语言的世界有多大,人的世界就有多大。(P11)” “用语言来思维,用语言来认识,理解事物,语言产生意义,所以哑巴没有语言就已经不是人了。(?)”有点过分,亦可以理解。再次,关于写作,莫言谈:“一个作家独立自由地写作,不为外部所感,那会是很好的理想的状态。我希望这样的状态一直跟随我。(P14)”在伟大祖国的今天,莫言是幸运儿,但自由也得有个‘度’!第四,莫言对小说的看法“写一件事不应该是小说家分内的工作。”“小说家不是复制历史。(P48)”关于小说,“不编造不是小说家,胡编乱造甚至不是一个贬义词。”同页,莫言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文本和读者建立一种信任,达成了默契。”(P231)乡村就是都市的根!女人是一种意象。乡村是熟人人群!没错!莫言的写作与天赋、激情、灵感、甚至血脉皆吻合。拜读莫言《碎语文学》使我感到似乎看到了一座金矿,那里金光闪闪,使我发现了无尽的宝藏。阅读难度很大,很费思索。提笔写收获更是羊上树;但又不能不完成自己给自己定的指标。在莫言精神的启昭下我的心得终于礼毕。回想我结识莫言是在教育学院讲授当代文学的时候。那时中国当代文学里没有讲授中国第五代作家莫言、辛欣、抗抗、铁凝、王安忆等。因为他们的翅膀还没有硬,还没有在高空翱翔。我1986年在新华书店买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套中篇小说丛书4本,由于课时多没有全部看完。但对《透明的红萝卜》和《白狗秋千架》印象较深,反而对作者莫言印象不深。‘透明的红萝卜’里的黑孩是一个细脖子、大脑袋的十岁的男孩,但胆大、顽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难都能忍,用手拿烧红的铁,皮都干黄了,不在乎(似乎有莫言童年的影子),我奇怪这孩子怎么这样精灵神奇?公社副主任刘太阳欺凌百姓且十分官僚。还有在黑孩的眼中的胡萝卜是“全身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萝卜里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我当时只觉得像童话,不懂其意像与构思的奥妙。《白狗秋千架》井河与暖一起在高密东北乡长大,暖常带着白狗与井河一起5荡秋千,他们两小无猜,井河喜欢暖。暖天真活泼,能唱会跳。一次他们去荡秋千,绳子断了,白狗与暖都摔倒了刺槐丛里,暖的右眼被扎瞎,成了独眼残疾,井河愧疚,愿以后娶暖。后来村里来了解放军文艺队,带文艺兵的是蔡队长,暖喜欢上了他。井河的父亲请求蔡把两个孩子都带走参军。蔡表面答应,临走还亲了一口暖。暖下决心跟蔡,其次井河。后来井河考上了大学,后杳无音信。十年过去,井河返乡,看到白狗从玉米地里窜出来,带他去找暖。这时暖已是三个哑巴儿子的妈妈。她不甘心自己没有一个能说话的后代,便将井河带到高粱地,铺上一块黄单子对井河说:“请你让我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一个农村女人的悲剧震撼着我的心,莫言的语言、莫言的故事渗入我的心,所以至今忘记不得。过后我看了半截莫言的《丰乳肥臀》,看半截捐赠了。其实,莫言的《丰乳肥臀》以母亲为模特,此书起源于梦境,发端于现实。当我读到莫言的《碎语文学》中‘文集序言’时感到亲切、自然、原生态、且带着泥土的芳香。莫言有一笔漂亮的钢笔字,笔是台湾一位老作家赠的。一笔秀气的行楷足以让读者倾倒。序言忠于历史,坦诚、直言不讳,这也就是莫言的可爱、可敬之处。莫言在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作品早就传播国外,尤其是英、法、德、意、日、俄、韩、瑞典、荷兰、波兰等国都有他的诚挚读者,瑞典人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可能因为翻译快的优势。当然,更主要的是他的作品根植土壤,颂赞苍生;另外,他的独特之处是将本土民俗与西方魔幻艺术相结合的缘故吧。
     我被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领“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获奖感言’所感动。他的开篇便说:“我获奖后,很多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他有了荣誉首先想到了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支持、呵护,他是无法在偏僻的农村,看到许多书的,也许就不会有他而后的文学生涯。他父亲不让读书,甚至有时动武,母亲总是保护他,袒护他。他说:“我生来丑,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同学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在儿子参军时,母亲用卖首饰的钱买了一套《中国通史简编》让儿子带到部队。莫言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世界上心灵、文笔、人格最美的人!堂堂正正地屹立在诺贝尔领奖台上!为中国人争光,为中华民族争胜!这是世界上最荣耀的美!我看莫言的书,向莫言学习。他爱母亲,在迁移母亲的墓穴时,他说:“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一位有成就的人,念念不忘母亲,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莫言回忆自己一生的四件事,可感召天下。简述于后:我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中唯一的暖水瓶去公社食堂打水,怕回家挨打,在草垛里躲了一天。回家母亲不但没有打骂,只有长长的叹息。母亲的温柔与无奈是多么刻骨铭心的教育!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跟母亲到集体地理捡麦穗。母亲被一个高个人打了一记耳光。他看到母亲倒地时的绝望的眼光,他终生难忘,复仇的怒火在燃烧!一天莫言看见了这个人要报复。母亲说:“与打我的人不是一个人。”母亲的宽宏与包容成就了莫言日后的做人与写文!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端午节全家吃饺子,每人一碗——实际是半碗。正吃着,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我’给他红薯干,乞丐打骂,我气急败坏说:“滚!”母亲将自己的半碗饺子给了讨饭人。母亲的恻隐、善良给儿子示范!莫言最后悔的一件事,是跟母亲卖白菜时,有意无意地多收了1角钱,而后去上学了。放学,看到母亲泪流满面6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母亲的无私、诚实铸就了儿子的人格!莫言言简意赅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母性的伟大!我想,听者会动容,看者则泪流满面。
    莫言说:“是非善恶是很难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朦胧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地带。”他在广阔天地驰骋,从西方现代派再回到传统。他似乎是在讲故事,而实则是写人生!莫言最后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使我获得了诺贝尔奖……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这就是莫言的部分文学!碎语文学!我认为写作有个性,才能有共性;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文如其人才能有读者!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给我的书《蝴蝶梦》写序的朋友都称道我写作‘真’。当然应该肯定,但也不消生受。觉得‘真’者,是一种感受而已,写作哪有全是真的?我自己也庆幸在晚年能发现自我,开放自我;敲击电脑用文字展示生活的美好!这也要感谢莫言文学大师的启示!当我坐在案旁直接敲击键盘,先流水哗哗,再开渠分叉,进而截流。文字似水波荡漾,似娓娓道来,似曲径通幽,或戛然而止……我的文学碎语过于冗长了,对不起读者;但这是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敬意! 

                                     2013年7月31日下午 
2013/8/14 0:08:14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211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383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