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举办汉字知识大赛●
■■领略汉字的文化魅力■■
韶关日报记者 李方静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握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用手指敲击键盘、触摸屏幕的快感代替了传统的书写体验,输入法替代了字典,提笔忘字的现象让不少人尴尬不已。
日前,韶关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比’(笔)墨中华”汉字知识大赛,台上,选手们激烈竞逐,台下,亲友团热情帮忙,汉字热潮席卷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汉字书写规范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识。
“请写出带有‘食字旁’的字。”“请写出拼音为‘jie’的汉字。”在第一轮的“文字飞舞”环节,选手要根据抽取到的偏旁或拼音,用电子手写板答题,写字的过程透过屏幕向现场观众和评委展示。心字底、拼音“yao”,“立刀旁”都没有难倒台上的选手,一度要进入加时环节决一胜负。到了“雨字头”的题目,状况出现了,一番苦苦思索后,一位选手写了“霹”,另一位选手打算顺势写“雳”,可惜这位选手把“雨字头”底下历史的“历”写成了严厉的“厉”,连主持人都没有发现问题,还是台下火眼金睛的评委指出了这个错误,惊险的过程可谓对全场的一次大考验。
比赛除了考验台上的选手,还考起了台下的评委、字典查阅员、亲友团和观众。由于题目中所有汉字的范围都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成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比赛过程中,一旦遇到主持人难以定夺的状况,台下就响起了字典查阅员翻字典的刷刷声。
第二轮比赛叫“说文解字”,题目难度大增,选手要接受甲骨文汉字解释、汉字推敲、成语或古文解释的挑战。题目出现了不少“甲骨文”请选手辨认,这可难倒了台上台下的不少人。选手们还有一次机会请亲友团作答。亲友团除了呐喊鼓劲,还紧张地握着手机随时候命,时刻准备着上网搜索答案。
在比赛的现场,记者观察到,10名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只有1名是男生。遗憾的是,在大家对这名选手寄予厚望的时候,这名选手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让人大感惋惜。记者在后台见到了唯一的男选手刘健东。他告诉记者,被淘汰了很可惜,但是能够站在决赛的舞台上,是很让人难忘的。他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统计学专业大二的学生,从小就喜欢看《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他认为,文字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理科生,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文字打交道,写好汉字、提高文学修养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他充满悔意地说:“我做赛前准备的时候比较功利,其实我们积累汉字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是要靠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比赛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写好汉字是一种思想和逻辑的体现,汉字不仅是只有表面意思,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都需要我们平时更多地去积累和学习。”
比赛最后由韶关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陈思敏获得冠军。大赛评委、中国著名诗人、韶关市五月诗社社长桂汉标在点评比赛的时候指出,每个大学生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要死记硬背,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多利用图书馆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他希望,大学生们不要把时间光花在英语考级上,要更加重视汉语的学习,领略汉字的魅力,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他笑着说,特别是男子汉们,不要输给了巾帼女子。
【原载2013年12月20日《韶关日报》“校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