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于丹的《论语》心得是在电视的百家讲坛上,当时我就在困惑:二千五百年前的教育理论怎么会适用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呢?但是读完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后,感觉她对孔子的“只有温度没有色彩”的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隐晦难懂的《论语》,竟能在于丹清新别致的现代读解下,变得那么的简单和实用,变得那么的诱人与彻悟!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懂它呢?应该说,孔夫子的《论语》在我的心中是高不可及的。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分别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这“七道”解读《论语》。在她的《论语》解读中,穿越了漫长的时间隧道,体悟了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反映了永恒的真理
于丹在书中为我们写下了自己精辟的心得:“天时,地利,人合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的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我们内心的安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一 片海阔天空。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讲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于丹老师说,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三、如何以良好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得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我们应该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