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海内外关注五月诗社(之五)
 
海内外关注五月诗社(之五)
  文 / 海内外评论家






           一个诗歌群体的集体亮相




              。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袁忠岳。


    《红三角诗丛》系列中英对照本的出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诗歌群体。这个诗歌群体以韶关五月诗社为核心,成立于1982年5月,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这是一支热爱诗歌、关注社会、有责任感、有仁爱心的青年群体。现在诗社的基本成员仍是当年初创时的元老,他们没有像那些曾领风骚的社团那样分崩离析、流云四散,而是依然紧紧地聚集在诗社周围,齐心协力地开展与诗歌有关的一切活动。有的成员身虽离开韶关,心仍留在诗社,依然参加五月诗社的各项活动。虞永

    新在《风精灵》一诗中说:“我是风之精灵/我是五月诗人/在这里筑巢/在这里耕种/在这里等待丰收/以质朴/以诗歌/以不挠的执着/播种希望/呼唤相同的志趣”。刘军的《五月》也这么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南方/五月的麾下/仍有一批坚守精神粮仓的身影/他们用人格做筋骨/用文字做砖瓦/高高垒起这座/南国的诗城”。他们都以自己是五月诗社的一员而自豪。他们是有理由自豪的,因为24年来,他们不仅没有放弃诗歌这个阵地,写了不少诗,印刷了大量的诗集、诗报、诗刊,举办过数不清的诗歌活动,如朗诵、研讨、讲座、辅导、夏令营等;而且他们在创作文字诗歌外,还创作着行为诗歌,那就是积极地参与铭源基金会在红三角地区的文教扶贫活动,用他们心血的付出抒写一首更加宏伟绚丽的大诗。从以诗会友到文教扶贫,从韶关地区到赣湘粤红三角地区,五月诗社在发展,影响在扩大,其经验值得总结。

    有人会把五月诗社的成绩简单地归结为有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的经济支持,这固然不错但不够。这两个基金会为什么要支持五月诗社?并不是每个社团都有如此幸运机会的,这是许多因缘机遇巧合的结果。首先,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碰撞,如果没有诗人韦丘和霍英东基金会顾问何铭思先生在红三角一带战斗过,而且他们是战友这样一个经历,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韦丘不会对韶关的诗歌特别关注,铭思先生也不一定非在红三角一带文教扶贫不可。革命老区的贫困激起了这两位老战士、老战友为这片战斗过的地方做些有益事情的急切愿望,改革开放的现实也提供了实现这一愿望的可能,这才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其次,这也是老一代的愿望与青年一代的实践的契合。愿望的实现总需要一批甘于付出、勤恳能干的人去做,没有人去做,再好的愿望也是空的。两位老人在五月诗社中找到了这样的人,以桂汉标为代表的五月诗人不仅会写诗,而且有理想、肯实干。当然这个发现是有一个过程的,诗人韦丘通过诗认识了他们,铭思先生又通过韦丘认识了他们。诗为媒,才有伯乐与马的相互发现。第三,发展诗歌与文教扶贫紧密结合。五月诗人并没有因为扶贫工作的繁重而放弃写诗,这套《红三角诗丛》系列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他们常常在扶贫的校园中普及与推广诗歌,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活动,让诗歌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结合已形成一种不断充实更新的长效机制。扶贫使诗充实丰厚,诗使扶贫生动活泼。第四,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是五月诗社能够24年如一日坚守诗歌阵地,并且在文教扶贫上担起责任做出成绩的根本原因。看起来写诗与扶贫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需要心灵上的真善美。

    从写诗的角度看,这套诗丛系列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各有所长的本色写作。五月诗社成立以来有多少流派纷起,诗潮汹涌,各领风骚,他们却始终置身潮外,只知踏踏实实地写自己的诗,不赶时髦,不追先锋,既不近于晦涩,又不流于浅俗。他们的诗离不开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爱好,如赵婧早已离开韶关到深圳发展,但她始终不忘自己是五月诗人,不忘自己的出生之地,她就在繁华的都市里用诗来怀恋故乡、想念父母、钟爱女儿,用人间真情陶冶心灵,抵御来自周围的诱惑和干扰,“这就是我砥砺自己/做一个真正诗人的/全部内涵”(《诗人》),真是诗如其人。此外,桂汉标创手机诗,李国荣写西部诗,刘军、资柏成攻咏物诗,锺东林抒客家情,野宾谱歌曲等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给人印象很深。二是关注现实的红色写作,这儿说的“红色”不仅是指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也包含对现实的一种积极的干预态度。像张凌的《下岗女工》就是女性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颂歌,她的《奔康楼》和《绿化》又批判了那些弄虚作假用“半边楼”和“绿漆”来应付外界参观、上级检查的所谓“公仆”。她的《功勋章该给谁》是写1998年特大洪水的,却认为更值得和更应该赞扬的是修筑了坚固堤防因而无需巡守、牺牲的南京市,其与众不同的立意让人振聋发聩,极为信服。在这套丛书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不少宣扬革命历史主题、和平环保主题、开发新区主题、扶贫济困主题的诗,它们都和百姓的生活攸关、声息相通,读了鼓舞人心,激发斗志。

    诗要有诗味,耐人捉摸,就要在构思和语言上下功夫,精雕细刻,打造有震撼力的细节。像胡燕锋的《在这宁静甜美的夜晚》,“在这宁静甜美的夜晚/真想打开纯美的稻谷壳儿/在这小小的金色的谷壳里/甜美地睡一觉/再在甜美的梦境里/寻找那个拾稻穗的小女孩”,多么美妙天真的想象;张宗君的《婚姻》,“上帝送块香口胶/让你慢慢嚼/直至/两鬓如雪”,诗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谭添的《火山》,“炽热的心却已撞响/老母亲每一根皱纹/颤微微/如拨响一架古琴”,读者的心也被拨动了。像这样读了有新鲜感、有回味的诗句片断在诗集中还不少,只是与这24本的总量相比,感觉上还是弱了一点。要进一步提高诗的品位,既要从大处着眼,用宽广的胸怀去拥抱世界,气贯长虹:又要从小处下手,不忽略构思、意象、语句等细节的打造,唯求精妙。这也算是我对五月诗人的一点希望吧!

          【本文原载2006年7月20日上海《文学报》总第1664期】
2009/8/30 2:40:53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564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03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