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人心的生命体验◆
一一评赵婧散文集《亲爱的孩子》
作者:周思明
赵婧散文集《亲爱的孩子》,以女儿的成长之路为主线;书写母女真情,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写出了女儿赵玏的成长给她带来生活、心理及人生状态的种种微妙变化,展现了作者温馨柔软的舐犊之情。文字的天然率性,成为吸引读者进入阅读状态的第一要素。该书主要讲述作者母女平常的生活,透过母女间的浓浓深情,表达出一个知性女人的家庭观、婚恋观、亲情观,以及女性对独立地位及自由身份的理性追求。
读《孩子》(简称),让我想起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来,平淡的故事让人流泪。类似梦幻般慢悠悠的格调,讲述着被重复太多次的母女感情。没有大场面,没有震撼音效,母女的感情,在影片中岁月慢慢的流逝中,激发出观影者心底的情感波澜。与电影殊途同归的是,散文集《孩子》讲述的语调,也是那么平实和舒缓,母女间或像朋友一样亲切。其实,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如果要感情牢固,都应该尊重对方,把对方当朋友,而不是索取或控制。人,生来是向往自由的,每个人都一样。
赵婧本质上是个诗人,但这并不妨碍她同时也作为散文作家,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喟,也有对家庭、婚姻、爱情、亲情等的率性抒写。读她的作品,给人以人生和人性的诸多感悟。她用炉火纯青的语言表现力,传达出一个女诗人的才华和思考。赵婧散文显然展现着诗人的飘逸和飞扬。她的散文以一种自诉式心灵呢喃,建构起一个关于母女情深的寓言世界,抒写着对于亲人、友人、爱人的幸福祈愿和纯真情愫。可以说,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发散于文本之上的文学才气,使得她的散文独树一帜,也别具风格。
《孩子》的某些篇章看得我很是感动,虽然内容都是些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像似一部闲叙家常的生活流电影,但正因如此,让读者为其真实率性所感动。 虽然《孩子》够不上震撼,但胜在文字的朴实、天然,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真实故事。该书从女儿四岁打网球讲起,讲到第一次打女儿,讲到女儿七岁不慎左手骨折,还讲到女儿不够漂亮的的长相,以及母女关系的平等。一般而言,母女不是容不下彼此的天敌,也不是挖心掏肺的知心姐妹,两人一定会有争吵有不和,价值观也不可能心心相印、丝丝入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她的逐渐长大,作为本书作者的母亲都是深爱着她的。这整个过程看起来既乏味又有趣,既现实也浪漫,其间发生的事情屈指可数,每件事情都像一个深深的烙印,一个一个,连起彼此的人生。越是到了书的最后,感觉就越是不同。扩而大之,其实人类的感情都是如此,既充满了矛盾、纠结,也彼此关切、相互依赖。
换个角度,从女儿的目光看,最爱自己的还是母亲。经历过婚姻的女人,方知道最爱自己、最心疼和呵护自己的,仍是母亲。这是作者从她的这本新书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以前我并没有看过赵婧的书,一位妈妈辈的作家以这样的语气、语句做该书标题,彰显出她的亲和与慈爱。或许有些人并不愿意看教育孩子的散文,感觉那都是些千篇一律、雷同陈旧的“成长故事”,让人啧有烦言。但这本书却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独特的爱,每字每句无不流露出母亲对于孩子的那份疼爱、那份牵挂、那份自豪、那份骄傲。这并不是书市上充斥的“育儿经”,也没有教你如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更不是那种炫耀自家孩子多么厉害多么光彩,引得其他家长和孩子“羡慕忌妒恨”的传记,这只是一位养育了孩子的母亲与全天下的人分享她的喜悦、她的爱的书写。孩子长大的全过程,母亲激情洋溢地写着,读着读着,我似乎都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笑容在心灵深处悄然绽放。
书中,我们看不见母亲半点邀功的架式;作为一位“阳光少女”的母亲,完全没有来一句“幸好是我怎么怎么地”、“为了她我怎么怎么地”。女儿的成长,赵婧把它全归功于女儿,并感激着女儿给她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作者以她不同寻常的培养和共同成长,击碎了那些一直被人们默认为真理的条条框框,这种努力和坚持十分难得。看见女儿健康快乐地如愿成长,那种欣慰与愉悦,甚至超过了作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充满着功利的世界中,我似乎也呼吸到了久违的新鲜空气,感到了真正的尊重和聆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带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理念。赫尔岑说过:“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本身”。以孩子角度去看该书,就能体会得到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以读者角度去看这本书,书中的母女相处方式及母亲对女儿的平等态度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以男性角度去看这本书,书中的母性温情很容易融化某些男人板结的心田。简单的文笔下,却是一份积累了15年的情感,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池莉的那句话:“怎么爱你也不够!”
真与善是这本散文集着意弹奏的感人音符,全书致力于表现家庭成员之间、母女之间那种真诚相待、无私爱护和宽厚理解,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人性温度和人生亮色,为我们辟出一片超凡脱俗、纯洁净化的心灵港湾。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达,使赵婧散文具备了细腻、委婉、凝练、隽永的美学风致。该书从感性落笔,进而突围出去,寻求一种超越个体人生的更为深刻的反思精神。作品中蕴藏着可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文明观念,释放着一个女性作者无私无悔、自省自强的胸怀和气度。因此,赵婧的散文有效地传达出一种独具特点的生命体验,幽雅地传达出一个诗人作家作为知识女性的独立人格精神和与女儿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作者用看似随意的散文形式,线性勾勒全书脉络,看重的是记叙的真实和胸臆的直抒,尤其是心灵现实的细腻抒写,生活细节的捕捉再现。
表现女性对人生的态度,是当今女性散文的共性之一;因各人的经历、感悟、性格等等的不同,会有“各自表述”的特点呈现,而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人到中年的赵婧,经历过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磨难,时代的投影辉闪在她的散文湖面上,形成了她的散文书写的独特美学风致和价值取向,她以文字的温婉和蕴藉,传达着自己对社会、家庭、婚姻、爱情、亲情等的思考。赵婧的散文,具有女性的阴柔特征,切入的角度往往很小、很窄,但给人的启悟却不小、也不窄。她受益于传统美德和自由天性,也不乏现代文明观念,两者的交融构成了她这本散文集爱的主题。实际上,类似母爱主题的书写,不止赵婧的《孩子》,还有池莉的《怎么爱你也不够》,彭名燕的《日尔曼婚礼》等,所述均为女性关注的儿女养育题材,体现了做母亲的那种温暖人心的生命体验,读来令人感触良多,也获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