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去过一次中国广东省北部的仁化丹霞山之后,我的心灵深处就对她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长久的印象,总是不能忘记她了,觉得丹霞山真是一种“邂逅”:是山与水的邂逅,是历史与今天的邂逅,是自然与人间的邂逅。
我无论如何想不明白,丹霞山怎么会有那么多我以前从没见到过的特异之处,怎么会那么与众不同,更“不理解”为什么她能汇聚雄、奇、险、秀、幽、旷、奥于一身……
别的不说,丹霞山除了是丹霞地貌中类型最齐全、造型最独特、景色最优美、地质地貌最典型的地方之外,在我的眼中她还是一座魅力无穷的“仙山”!
丹霞山虽然没有仙人居住,没有不死树、不死水以及凉风山、悬圃山,不能象登上凉风山那样可以不死,也不能象攀上悬圃山那样可以获得呼风唤雨的神通。但它有着露天地质博物馆的丰富,也有着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馆的多彩。你看它,有世界上独一无二、貌似神凝的阳元石、阴元石、双乳石、睡美人等景点,在别处能容易寻得出来吗?还有,丹霞山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舜帝南巡奏韶乐、女娲造人补天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灿烂的摩崖石刻和碑刻、80多处神奇的古山寨和岩庙、锦石岩的尼姑庵和广东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禅寺、以及神秘的悬棺葬和岩棺葬,不是既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吗?因此每当我回想起丹霞山美妙的身姿,回想起她深藏着的历史深处的其他特别魅力时,我都没法不觉得,自己把它称为仙山,这话是说得很对的。
丹霞山的确是一座真正的仙山。
我想,如果是那些名山,肯定都不甚喜欢这位现在名声非常大、非常响亮的山,会对她十分妒嫉。所谓先出名三日大,比丹霞山早出名的,自认为比她有资历,也就不把她放在眼里,或者多少对她有些不服,觉得要么是旅行家们偏护了她,给她好名声;要么是人们贪新鲜,一时对她感兴趣而已,时间久了,一旦新鲜感消失了,就不会那么有心思到她跟前去多流连了。
丹霞山自然无法驳斥那些“前辈”名山的侧目,她最多能做到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而已。不过只要人们走进了她的公园大门里,就会感到她决不象别处:要么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里的一角,周围是林立的烟囱和轰鸣的机器;要么是一味的商厦人流,没出公园大门就充斥着都市的喧嚣和繁华;要么是一味的山水,缺少历史文化的典雅,更没有自己独具一格的东西;要么是一味的古迹,失掉了游山玩水的兴致……丹霞山的独特之处全在于:城边幽静与自然景观、人文胜迹、山水风光完美的合一,依山山青幽,据水水秀美,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汲取山水之精华,呈现出她不同一般的吸引力。叫那些到过无数名山胜地的人,到了她跟前,都不能不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
那次我是上午九点钟去丹霞山,一心就是要把早闻其名,压在自己心底很多年、想了很多年的丹霞山给好好看看。那时天气挺好,四处微阳。走进她的大门,一种特别的气息便叫我感觉,“仙气”已经在空气中开始弥漫,馨人的心扉,叫我不能不耸动自己的鼻翼去拼命地吸吮。
丹霞山风景区内分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仙人迹景区与锦江画廊游览区,它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丹霞山风景主要由红色砂砾岩层形成的独特地貌——丹崖赤壁组成。丹霞一词,据说源自于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里的丹霞指天上的彩霞。而在地质学上,它是指由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仁化丹霞山最为典型。
丹霞山景区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主要风景点有“锦石岩”、“龙鳞片石”、“幽洞通天”、“马尾飞泉”、“碧湖”等,另有锦江沿河景观和多处远景奇观,有始建于北宋的锦石岩石窟寺、梦觉关、通天洞、百丈峡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景点。中层风景点有“别传禅寺”、“杰阁晨钟”、“丹梯铁索”,还有一线天、双池碧荷等景点;上层风景点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等三峰及许多岩洞。长老峰上的“观日亭”可赏“丹霞日出”,海螺峰顶有建筑精致、4层高的螺顶浮屠塔,登上三峰,外围景观“玉女拦江”、“群象过河”、“蜡烛峰”、“茶壶峰”等处奇峰怪石,尽收眼底;锦江绕丹霞山蜿蜒而过,沿岸亚热带林木苍翠,形成“绿水丹霞”奇秀景色。登丹梯铁索即上至顶层,是登高望远,饱览丹霞秀色,观日出、赏晚霞的大好去处。三百多年前,澹归和尚在丹霞山开辟别传寺时,曾挑出12处风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锦水滩声、玉台爽气、杰阁晨钟、丹梯铁索、舵石朝曦、竹坡烟雨、双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顶浮图、虹桥拥翠、片鳞秋月、松涧涛风,给人挺形象的感觉。其中竹坡烟雨景点,在中层景区之右。经别传禅寺,过松篁餐厅,在双镜池上、御风亭下,有竹篁遍布山坡。碧落千竿,翠盖如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这里竹之品类至为繁多,楠竹、水竹、黄竹、斑竹、凤尾竹、箭竹等等,均参杂其间,各逞风采。
“丹霞”里最叫人叹为观止的自然还是阳元石,它鬼斧神工,号称天下第一奇石,位于阳元山景区与丹霞山主景区隔江相望。该石高28米,直径7米。叫你走到它面前,瞧着它直傲苍穹的模样,立刻就会给看得呆了。
与它相对,一阴一阳遥相对应,被称为天下第一女性奇景的是阴元石,那石头隐藏于深山幽谷之中。1998年才被发现。石高10.3米,宽4.8米。其形状、比例、颜色简直是一具扩大了的解剖模型,被示为“母亲石”、“生命之源”。
阳元石与阴元石隔山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是大自然恩锡给丹霞山的瑰宝,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中国性协会也多次来到丹霞山研讨自然景观与性文化的理论,给阳元石与阴元石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叫我想不到的是,正在我一路向前走,一路宛若是青山绿水在欢迎着我的到来,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色彩的时候,忽然天气大变,阴霾速聚,然后骤雨便倾盆了,叫我只好匆匆赶到一处凉亭下去,在那儿避雨。同赶到这儿避雨的还有一个能衬出丹霞山更美的年轻姑娘,她似乎想给人打电话,可又为她的手机没电了无法打而发愁,在那儿不时唉声叹气、甩手、干着急呢。见此情景,虽然我的手机以前从不借人打的,这时也想到男女授受不亲,自己太主动可能容易惹上麻烦事情,考虑再三也还是借给了她打,叫她满脸通红、一脸羞色地连声对我说了谢谢。
还好,骤雨来得突然,下的时间也很短,只十分钟不到它就停了,然后冒出骄阳来。只可惜的是,雨下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在凉亭四周积起了挺多、挺深的水。姑娘好象很心急,虽然给人打了电话,她也快快卷起裤管,折一树枝,以树枝当手杖,一面探底,一面趟过了“河”去。
我原本不那么心急的,见她先这样做了,给我做了示范,我自然也不会自甘落后,继续在凉亭下呆下去了,于是随后学她的样,也趟过了“河”去。
我还没有把美丽、迷人的丹霞山风景区看完、走完呢,于是跟着就一声不响地继续游览了。
丹霞山真的是魅力无穷啊,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景象把无数沟、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各种风景、建筑等一一进入眼中:古寺混元洞、七座天生桥、三处古山寨及众多拟人拟物、拟禽拟兽的山石造型,细美寨建于明代,寨门扼悬崖栈道之口,险若华山西峰等……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令人惊叹,如一幅幅油画巨制上那凹凸不齐的颜料色块。这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充满了不加雕琢的张扬和毫不掩饰的奔放,将那份粤北旷野上与丛林中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相结合,渲染到了极致,也将那色彩带来的绚丽变为了无法抗拒的诱惑。古诗云:“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可看成是这种景象的一种形象写照。置身其中,美得真是使人晕眩。置身于这绝色的海洋,叫人有一种想飞的欲望,不为了腾云驾雾的快感,而是为了“更上一层楼”地饱览这绝色的山峦和其他风景。因为置身于这“色”海,会有更紧邻的观赏,同时零距离的相拥虽然只是管中窥豹,却也能叫人想象到群山和整个丹霞的全貌。
丹霞山体之色,有的如火的红艳,有的如玉的洁白,或者几种颜色相间,色彩轻重、浓淡不一,仿佛每一次落笔都是大自然这位天地间最神奇的画师心血的结晶,雄伟山体间的每一次描绘则是这位寰宇间最天才的绘者灵感的闪现,而那骄阳与山峰所共同营造的光影,则是这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家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在这儿,那层理交错的线条、色彩斑斓的色调、灿烂夺目的壮美画图,给人既象仙境,又象彩色童话世界的感觉。
……
现在时间一晃,已经过去好些年了,但每当我再回想起丹霞山的风景时,都不能不给她激起荡荡之心,想要跟她倾诉自己的真诚之话,告诉她:她真是很美,美得象仙山一样!心中由不得感叹大自然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永久的,只要到了她那儿浏览过一次以后,便不时地反复咀嚼她、回味她,久久不忘,终生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