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里,节日似乎特别地多,当“五一”小长假时人们游览祖国大好山河后的美好印象还留在脑际中尚未逝去,端午节又来到了。
讲到端午节,人们就不禁会想到吃粽子,想到划龙舟,想到河中暴涨的“龙舟水”,更会想到屈原悲惨的故事和他不朽的《离骚》。
屈原这名字,在这个世上已响亮地流传了2800多年,至今尚未忘记它。这充分说明他是伟大的。屈原先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战国时期的楚国。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当时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也许他的字原较为好记或顺口,所以,人们在他几个名字中知道最多的就是“屈原”这个姓名。
屈原身居贵族,从小聪颖过人,长大胸怀大志,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其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后又任过三闾大夫,专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然而,他的才能遭到楚怀王的弟弟子兰和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妒忌被谗害去职。顷襄王在政时又被放逐。
可贵的是这位屈老先生遭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和迫害,而他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却照样地担忧,生怕楚国灭亡。他所著的《离骚》、《九章》等文反复地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楚国贵族的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最后,因楚国太腐败而被秦兵打败,国都郢城也被攻破。屈老先生悲愤无比,纵身投入滔滔的汩罗江中,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后来,也有人说屈原是被暗杀的。那些谋杀屈原的凶手用绳将屈原绑得紧紧地抛入汩罗江,凶手为了干得完全彻底,同时还未忘记在屈原身上绑上一块石头让他沉入江底。后来人们吃的粽子,据说就是表示当年屈原被绑的情景。不管他是怎样死的已不重要,人们在屈原投江后自发地划船到江中寻找他就可见人们对他的尊敬。如今每年端午节各地大搞龙舟比赛,也说明国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屈老先生能得到人们如此的尊崇,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是个为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大忠臣!然而,同时他又是个弱者,人,大多数是同情弱者的。
生于唐代的韶关人张九龄也是个忠臣,他一生光明磊落为官清廉,为国尽忠。他在为相期间更是光明正大。他面对耽于享乐的唐玄宗,冒着丢官的危险而敢谏权高位重的首相李林甫、谏相张宗、谏相牛客仙。还奏谏诛安禄山。唐玄宗生日时众官僚献珍异,独张九龄不献礼,反献上《千秋金鉴录》,文中陈述前古兴替之道。并提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他这种种做法使玄宗大为不快,加之众多奸臣的不断挑拨,张九龄终于被罢相遭贬,为相时只短短三年。他与屈原有共同之处,被贬后仍念念不忘祖国。其《感遇诗》十二首即作于贬谪之后。其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
与屈原不同的是张九龄不是他杀,也不是自杀,而是病故于家中老宅。当然,这与他忧国忧民有关。所以,仅管他去世一千多年了,人们还在怀念他。在韶关,人们为了纪念他还特意建造了“风度楼”,以缅怀张九龄的高风亮节。只可惜,这座纪念忠臣的建筑物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别看这么小小的一座楼,可是对后人们缅怀张九龄却少了一个有立体感的纪念品。痛哉!惜哉!
改革开放后,全国有许多地方为纪念先人功绩纷纷建起了纪念馆,象东莞就由袁氏后人集资一个多亿人民币建起了“袁崇焕”纪念馆,以怀念他们这位为国尽忠又被错杀的英雄祖先。而南雄珠玑巷的许多宗祠也是各氏族的后人而建。这些建筑物的建成,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忘祖宗的传统美德。
端午又到了,韶城的江面上又要响起龙舟健儿们雄壮的号子声,条条龙舟在奋力竞渡,再现了二千多年人们划船在寻找屈原的悲壮。给人头攒攒争先恐后的观看龙舟的广大群众享受了龙舟竞渡的盛况,同时又让人们想起了屈原这位英雄。真得感谢政府每年均会给韶关人民这么一个机会。
但不知比屈老先生年轻一千来岁的九龄先生能否见得到划龙舟的盛况?能否会联想到与自己有关的风度楼遭受毁灭而会生起少许悲伤。我想是不会的,因为九龄先生就是一个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好人,何况韶关市内还有一条以他而命名的“风度路”呢。
但我们还是相信“风度楼”会建起来的。以后在端午节看完龙舟后人们会伫立在“风度楼‘前怀念这位唐代贤相,自豪地说张九龄与屈原一亲的伟大!我们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