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人在韶关侧记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1年9月名为“长征一号”的首艘核潜艇又成功下水。继后又连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核电站。“两弹一艇”以及核电站的发展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力,体现出中国人民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赢得了平等和尊严!
地处粤北山区的中核广东矿冶局广大核工业人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发扬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研制成功提供了合格的原料,为形成我国战略威慑能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岁月匆匆走过,共和国迎来了60华诞。回首峥嵘岁月不 禁 感慨万千。核工业人在韶关的那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勾勒出一条条清晰可辨的轨迹。现在,让我们顺着这轨迹去寻找这些默默奉献的核工业人过去的影子吧……
要保卫祖国安全,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
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刚经受洗礼的共和国更了解和平的珍贵,更懂得要粉碎侵略者的核讹诈,要保卫祖国安全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
1955年1月15日,中南海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这气吞山河的声音响彻了中南海,响彻了整个中国。于是,就有了中央指定的以陈云、聂荣臻、薄一波为领导的原子能三人小组。
于是,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优秀的工人、干部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中国核工业这面旗帜下。他们的足迹神秘地出现在茫茫草原、戈壁大漠、深山峡谷……
于是,他们创下了让一个民族扬眉吐气的伟大事业!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他们隐姓埋名、他们置自己的利益不顾,将全身投入到这伟大的事业中。然而,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有机会参与了核工业这次前无古人的事业;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轻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心智和心血把自己的名字镌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置身在粤北山区的广大核工业人也同许许多多的核工业人一样,他们为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为了祖国国防事业的更加强大而在大山深处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核工业人到广东韶关“落户”时是1959年。第一个铀矿建在翁源县一个山谷里。对外代号叫“741”矿。这是核工业在广东境内兴建的第一座铀矿。
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在这里破土萌芽了。一线曙光,升起在我国的核科学领域。
这个地方树木茂密、山石嶙峋、悬崖峭陡、溪流潺潺、飞瀑穿帘、鸟语花香……如将这里当为风景区也确实不失风光旖旎。但要在这个地方兴建矿山,几千号人马要在这里安营扎寨,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摆在了他们面前。而且困难难以想象。
住房,没有。建筑材料,没有。路,没有。一切从零开始。但有的是忠贞的心,不畏艰难的精神,智慧的头脑,勤奋又灵巧的双手。
——找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将一块油布绑在几棵树上就算是一间房,一个家。割来几把青草垫在地上打开被卷就是一张床。一觉醒来,垫被、床单都是湿漉漉的。
——修路,他们披荆斩棘,白天顶着烈日,晚上迎着月光。手上打了不知多少泡,肩上不知磨破了几层皮。他们愚公一般地每天挖山不止,填沟辟坎,逶迤的简易公路慢慢地在向前延伸……
——没有房子,自己盖。没有建筑材料便就地取材。感谢大山的馈赠。有树有竹有泥巴。他们砍来木头搭个架。四周用竹片一编,抹上泥巴,架顶上用杉皮一盖,便成了得天独厚的家。当然,这家可经不起风吹雨打,也难抵御风雪的侵袭……但总算比盖油布的家要好一点。当时,他们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办公室、宿舍、厨房全在这里面。睡觉全是通铺,有如北方人的大炕一般。几十个人挤在一个通铺上,一股股的烟味、汗味、霉味、脚臭味掺杂在一块,使个房内散发着一种难闻的味道。山里的蚊子特别地多,特别地大,也特别地毒,一口叮下去就是一个大红点,而他们不以为然,其原因一是他们大部分人是从部队下来的,受党多年的教育,有着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再加上他们干活也确实太累太累了,累得全身象散了架一样,一倒上床就进入了梦乡……
这一年的隆冬,阴雨绵绵,寒风刺骨。建设者们大战在基建工地,衣服淋湿了,就光着膀子干。不少的人一连着两个班不肯下去,他们喊着这样的口号:“大雨小干,小雨大干,雨停猛干”。干部们不分职务高低,不计较什么专业,叫干啥就干啥。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日、没有假日,同工人滚在一起。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试验、攻关……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北方来的同志有些受不了。尤其是南方盛夏的酷热,雨季的潮湿,山雾的笼罩,森林的腐味让未经受过这些环境的这些人抵抗不了而生病。思想也难免生起丝丝波动。
“这臭天气,整天湿潮潮地真受不了。”
“热的时候热死人,一下雨几天不停,烦死了!”
“南方真比不上北方,北方平原多宽,一眼望去无边际,而这大山深处,只见树木不见人……”
然而,抱怨归抱怨,牢骚归牢骚。他们还是坚持着干活。仅管苦恼、忧愁、烦闷撞击着人心,但他们还是在领导们的开导下,特别是领导们也与大家一同住杉皮屋,一同劳动,一同排队打饭,吃的是一样的东西……这些同志感动了,再也不发牢骚了。因为他们懂得核工业这个事业是毛主席、周总理也在关心着的事业在注视着这个事业的成败。成功了,就意味着有可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我们的国家就不再受人欺负!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更要上。
克服任何困难也要造出原子弹来!”
开山的炮声响了!
1960年3月份,741矿的开拓大军在进行住房建筑的同时,工业基建也开始动工了。
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机械设备,没有风钻,铀工们甩开膀子抡起了大锤,没有卷扬机,铀工们肩挑背驮,没有电灯照明,他们用煤油灯照明,后来条件稍好一点便用上了电石灯照明。矿井里的花岗岩是相当的硬,钢钎在上面用锤使劲砸下去便迸出火星,一条钢钎用不了几下就卷口,或者崩口。要打好一个炮眼则需要换十多条钢钎。为了加快进程,他们干脆将风炉搬到矿井口上,架起风箱,支起铁墩在现场修理钢钎……
很多人不会清楚,以为打炮眼只不过是大锤、钎、岩石的关系,只要有力气就行。其实,打炮眼虽说是力气活,但也是个技术活,假如炮眼位置布置得不合理,那么,爆破出来的效果就不理想。特别是在矿井内打炮眼就更要讲究技巧了。矿井内打炮的是平眼和倒眼不宜用水,只能够打干眼,钢钎在炮眼内转动炮,眼内的石尘随之而冒出来。这些带有放射性的灰尘进入人的体内可以想象其后果是什么?大家根本就不去考虑这些种种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因素,不去考虑以后会得什么严重的“矽肺病”。想到的只是早日开采出国家需要的矿石!为了早日采到矿石,采到更多的矿石大家不顾疲劳加班加点地干。一个“干”字,就是他们当时头脑中时刻涌现的一个重要的词汇。
“轰……轰……轰……”沉闷的爆炸声在矿井中响起。这是矿井掌子面在搞爆破。响声过后,阵阵浓烟从井中冒出。按照常规,在掌子面作业的人员要等硝烟完全退尽之后才能进去作业。而他们却只要炮声一响完便脱下身上工作服便冲进矿井内将烟雾搧掉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弥漫的硝烟里掺杂着炸药味,矿石味……他们也顾不了这么多。就这样,他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艰难地让矿井一寸一寸地向前延伸……当技术人员从矿井中运出的矿石中检测出含有很高铀成分时,大家高兴得小孩般地跳了起来。一切辛苦、一切劳累全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他们觉得他们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终于能为国家的原子弹提供原料了!
也许,现在有不少年青人不知道什么叫饥荒?更不相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曾经遇到了经济困难、自然灾害而发生过饥荒。
“现在回忆起来还真有点不可思议。”不少老核工业人提到当时情景不禁感慨万千。
那个时候实行定粮供应。在深山里采矿的核工业人每人每月定粮20多斤(在井下工作的稍多几斤)每月1-2两食油,肉食紧张,副食品紧张,小菜价格昂贵……
山里的水特别地容易让人饥饿。平常日子吃饱饭后一抡大锤没几下就感到饥饿。而当时每天不到一斤米定量的核工业人每天只能喝稀饭。劳动强度如此之大,矿山上放射出来的一些元素又对人的身体带来损害。你叫这些五尺汉子如何受得了?每天干活时只觉得浑身没劲,冒完热汗冒冷汗。炊事员们便每天多烧开水,往开水里多加一点盐让大家喝多一点以补充体能。其实,水喝多了也不是一个办法,一个人的体内水多了会得浮肿的。部分人已开始发现有轻微的浮肿了。矿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那极端艰苦的岁月里。核工业人表现出了顽强的精神。他们每天照常上班,利用休息时间上山找野生植物。好在山里面积宽,野生植物也不少。凡是含有淀粉的野生植物如“黄狗头”、“马足蹄”、“土茯苓”、“野山葛”、“蕨根”、“野芋头”等以及能吃的野菜如“野苦麻菜”、“野艾草”、“狗耳菜”等全採来填肚子。
矿领导在艰难困苦中号召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度过难关。在抓生产的同时又抓生活自救,发动群众养、种。于是,山坡上新垦出了一畦畦菜地,各个食堂都养猪、养鸡、养鸭……他们自力更生、千方百计解决生存下去的食粮。
那个时期还没有提倡“工业学大庆”,他们没有“大庆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状语,没有“我是煤,我要燃烧”的隽美诗句;他们象铀矿石一样,不见熠熠的光泽,却有光的辐射,能量的浓缩,力量的穿透!矿长、老工程师、女技术员、选矿工、掘进工……千百个无私的奉献者,把党和人民的希望化作熊熊烈火,与自己的知识、青春,以至生命一起燃烧,他们抗着饥饿拼命地工作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祖国早日拥有核武器而工作,为祖国的强大而工作,他们死而无悔,还怕什么饥饿!
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时就是有这么一种精神。如果用核工业人的这种精神与当年的八路军相比我想也是可以的!“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代诗人令狐楚就有了如此的境界,何况今日之核工业人!
直径3米,高2.5米的大木桶
原来是与造原子弹有关的生产工具
在核工业741矿的冶炼工区里,有10多个直径3米、高2.5米用杉木做成的大木桶。这些大木桶静静地在墙角站着。但当你走近它们,看到它们一身的伤痕斑斑,抚摸着它们发黑的陈旧身躯时,你就会发现这木桶并非是平凡的木桶,它们似乎在向你诉说着它们目睹过核工业人的艰辛,以及它们自己亲身的经历……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大木桶,却是与造原子弹有关的生产工具。
这听起来确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而这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毫不忌讳地讲一句,年轻的新中国当年在科学上确是初初学步,好些方面只能与科学发达的国家搞协作。恰恰就在那个时候,外国专家撤走,他们撕毁了合同,又逼着我国还债,加之我国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从而造成国家经济拮据,真是屋漏连天雨啊……
专家走了,怎么办?没有设备怎么办?无数困难摆在核工业人面前,无数问题在困扰着他们……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矿领导贯彻“摸着石头过河”、“先骑驴后找马”的建设方针,经讨论后提出了“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设想,并召开“诸葛亮”会议,发动大家提建议,群策群力。那个时候在矿上流传着一句常讲的话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还有一句就是:“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于是乎,就有了用木桶搅拌用土法炼铀的奇迹产生了……
那是难以忘怀的年代。
那是苦干拼搏的年代。
那是敢于设想、敢于创新的年代
简陋的工棚里,我们的核工业人有的在挥锤、有的在端筛,他们将矿石捣碎后倒进大木桶里,再倒进一定浓度的硫酸将矿石泡浸一定的时间。然后,工人们穿着水鞋就往木桶里跳,手拿铁锨在木桶内用力搅拌。——请注意,这可不是一般的操作。要知道硫酸是一种腐蚀性相当强的液体,一碰上人的身体那后果就更是不堪设想。而741矿采出的矿又是含铀量相当高称为黑色沥青型铀石,其放射性更是非比一般。人们在运矿石时也要密封,以防其放射元素对环境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其矿石对人体的损害程度有多么地高!而我们的核工业人却在这种简陋设备,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操作。这得有多大的牺牲精神,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因为,他们是核工业人,因为,他们最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日本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在他文章《劝学篇》里曾经有这么一句话:“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我们的核工业人就是有这种大义!
他们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用自己的躯体在为制造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提炼了合格的原料。这正是我国第一代铀矿工人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了早日制造出中国自己的第一颗“氢弹”,顽强拼搏,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困难情况下,用土法也要冲出世界。后来,有人开玩笑说他们用木桶搅出了原子弹。当然,这里面含有一些夸张的成份,但也是对核工业人那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
他们就是在那种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工作。一直到1962年,矿上开始有了电以后,生产设备才有所改观。他们边生产,边改良,边创新,到了1965年,矿上的生产已初具机械化,与1959年刚建立矿山时已有天壤之别了。
大山里没有什么文体活动,大家几乎是在全封闭的
大山里劳动和学习。但是,大家仍然劲头十足。
记得有人讲过这么样的一句话:“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仅是物资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假如精神生活得不到保障,这种生活也没有意思了。”
当然,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列宁还讲过“不会休息就不会生活”的话呢。
然而,这些所谓有哲理的东西用在一般人身上倒可以,而用在核工业人身上那就不灵了。
那个时候在大山深处的粤北核工业人无论是物资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均是相当的贫乏。有不少老核工业人回忆起当年来忍不住流露出感慨的神情。
工作苦不用说。连领导干部每天也要下工地劳动,挖土方、修路、建房子……办公只能放在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阅读上级发来的文件,制定下一段的生产方案,商量怎样处理矿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某工区未完成生产任务;某个工区干部工作方法粗暴差点与职工打了起来;某个工区哑炮未及时处理而爆炸伤了一个工人,好在离得远才擦破了一点皮;某个工区一个工人拿炸药去炸鱼说是改善生活;某个工区有个职工因饭量太大却因每天吃不饱大量饮水而得了水肿病……
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在那个时候领导们仅仅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没有多少效力的。他们在给职工做思想工作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工地上与职工一同劳动、一同聊天,碰上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领导率先冲上去……
人心都是肉长的,处理一些事不一定要用语言,往往几个以身作则的动作就会感染人,就会使人敬佩,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山里也确实是苦。每天工作、学习、休息,没有娱乐活动,几个月难得看一场电影,唯一的一个县里供销社代销点也离矿区好几里,买一支牙膏也要跑出一身汗……
矿区的工人大部分是从部队上过来的转业兵,人人年轻气盛,身强体壮,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尽管白天干活很累,洗一个热水澡后又恢复了体力难免想念远在他乡的恋人。特别是每当皓月当空之时,他们倚着工棚窄窄的窗口凭窗望月,对月相慰、寄心明月,倾吐寂寞和疲惫。他们多么希望能够与恋人相携,行至湖边江畔,俯望水中月影,二人是近在咫尺,蓦回首,恋人的眼眸中也有一轮皎洁的明月……
然而,这只是个奢望。因为,这里是保密单位,有着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矿区,不得私带矿外人进矿,包括自己的亲人和恋人。就是结婚谈恋爱也得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他们严格地遵守着这里一切的规定,毫无条件地服从,因为,能来到这里工作的人,都是通过挑选的特殊人才。他们每个都在组织上做了保密宣誓。
吃不饱,睡不好,没有任何文娱生活,见不到女人,工作又累,还要接触放射性的侵袭……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在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核工业人坚持不懈地在默默无言地奉献着自己。一锤一锤地打出了几千米深的坑道和矿洞,从地球深处采出了铀矿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1964年10月16日是个举国欢腾的日子。这个日子,已永远铭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上。因为当日下午三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当蘑菇云的硝烟未消尽之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将这激动人心有大好消息报道给全国人民得知,于是,山在欢、水在笑!粤北核工业人也在欢呼跳跃,他们是那声“东方巨响”中直接参与者!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立即给741矿发来了贺电,祝贺这座我国核工业系统在广东省所建的首座铀矿山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欢声笑语中,建设者们高举了酒杯。酒还没有喝,激动的泪水却先滴进了酒杯。泪水,使得杯中酒更清香、更醇美。
为了原子弹,粤北的核工业人奉献了自己。当年身强体壮的年轻小伙子现已白发苍苍。领着相当低的退休金在度晚年。他们的退休金如果与一些好的国营单位来比较,那真是差别太远了。但他们仍然相当骄傲和自豪。他们说自己为能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而贡献力量,这就是件最引以为荣的事,他们无怨无悔!更何况,他们当中有不少核工业人为因受放射元素的影响而倒在了岗位上,长眠在这块曾经工作过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核工业后来的辉煌。讲到这里,这些退休老人眼眶里湿润起来,有的还老泪纵横。
老人们讲的没错,粤北核工业人因长期在放射区工作而患“矽肺病”、“白血病”等职业病而倒下的员工就为数不少。如今,每个矿都有他们的墓地。每逢清明节,就有不少人前去扫墓,他们的墓前摆满鲜花。笔者在743矿的花果山上墓地前伫立过。山上盛开的杜鹃花,白白的油茶花和一丛丛人们送来的鲜花寄托着人们永恒的哀思。山下那一列列满载矿石的矿车慰藉着在天的英灵。
不是尾声
转眼间,核工业人在粤北已走过了50个春秋。五十年,文学上可以将它形容成“弹指一挥间”。而在真正的历程中,五十年可不是一段很短的岁月。五十年来,核工业人肩负着为我国核武器威慑力量建设和核能发展提供原料的重要使命。五十年中,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予的重任。
五十年里,粤北的核工业人经历了多年的艰苦创业,改革调整。但他们自强不息,不辱使命。如今,当年的741矿、743矿、745矿已分别改为中核韶关金宏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南雄市凌江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名字虽变了,但他们为中国核工业奉献自己的宗旨永远不会变!
今天,国家做出了加快核电的决策,粤北的核工业人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机遇他们继续发扬“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秉承“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优良传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地增强核工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为保障国防和核电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采访完了,我站在高山之颠,看到奔腾不息的翁江缓缓地流着,她将穿过峡角,冲过礁石,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流去……
翁江,她源远流长,百折不回,一往无前,她就是核工业人的品德和意志的象征!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代词人潘阆这两句词是比喻勇敢的人不避艰险,在惊涛骇浪中巍然屹立。我想,这词就好象是为粤北核工业人而作。壮哉,粤北核工业人!他们的感人事迹,莽莽青山可以作证!
(本文与王忠一合作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