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是我国第一位女红军,是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共产党员。她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但她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不幸,甚至遭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她的革命意志始终坚定不移,对党、对人民始终忠贞不渝!她逝世后新华社在向全国播发的电讯中对她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贺子珍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且品格正直,从小就嫉恶如仇,长大后更为明显,她在大革命时期就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她领导农民暴动上了井冈山。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时,她从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井冈山上,她与毛泽东结为伉俪,成为了毛泽东工作上、生活上的得力助手。毛泽东在受到排挤时曾有消沉,是她始终如一地在帮助、劝说毛泽东,用她的一颗真心在温暖着毛泽东,唤起毛泽东的斗志。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她将生死置之度外,英勇直前。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她更是历尽艰辛。为掩护其他同志她身负重伤,生命垂危,醒来后想到的还是别人……
红军到达陕北后,贺子珍为了学习和治病,执意去了苏联。在此期间,由于延安第三者的插足,她结束了与毛泽东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十年的夫妻关系,她的心在滴血。与此同时,她在苏联又遭到迫害,受伤的身体受到摧残,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自己的亲骨肉也夭折……她欲哭无泪,但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
回国后,她身体不好,大部分时间在与伤病作斗争,但她只要稍有一点时间就忘不了为党、为人民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就象一头勤恳的老奶牛,吃的是青草,可挤出来的是奶!
她反对批判彭德怀,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有着她的不同看法。在当时敢于这样讲话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而她,却能拍案而起,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胸怀、一种豪气!
1984年4月19日下午5时17分,这位传奇式的女英雄,这位一生坎坷的女性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在上海逝世,天为之而悲,地为之而恸,太阳躲进深深的云层,晚霞过早地映红了天际……
第一集
“我要读书”!六岁的桂圆朝父亲喊着,父亲不让女儿上学。桂圆躲进哥哥上课桌子下听私塾先生讲课。她九岁时便能流利地背诵唐诗宋词,令父亲怜爱不止,便教其读书。
11岁时,桂圆与妹妹银圆考入秀水高等小学就读,桂圆嫌自己名字太娇嫩,便改名为子珍。银圆也改名为怡。
该学校实行新教,子珍与贺怡对新教大有兴趣,她们学习用功,思想也随之开放。夏天敢与男孩下河嬉水,13岁便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支持香港海员罢工,并捣毁英国教堂,父母难免为其担心,父亲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第二集
永新县城有一名曰“海天春”的杂货店,店主贺焕之为人正直、厚道、有才学是个令人称颂的儒商。贺焕之喜欢打抱不平,但那个时候无疑是以卵击石,他被害入狱,好不容易才弄出狱来,桂圆就是那时降生的。现在父亲看到女儿如此地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其本质是好的,但他担心女儿会走自己的老路,她一个弱女子会斗得过人家么?
贺子珍理解父亲是为女儿好,但他那颗年青的心却是不会平静的。15岁时她考入县城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就读,看到洋教师对学生体罚,她挺身与其抗争,孙中山逝世时她召集女生参加追悼会走上街头。她对穷苦人极表同情,对阔表姐的刻薄表示反对,她的一举一动深得旁人称赞……
第三集
县城里来了一个大学生叫欧阳洛,是个共产党员,来永新县撒播革命火种,他在永新县秘密地成立了一所平民夜校,以开展识字教育为名,向广大民众宣传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贺子珍与妹妹贺怡、哥哥贺敏学成了第一批夜校学员,从欧阳洛带来的《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湘江评论》中懂得了革命道理,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北伐爆发,国共合作,在欧阳洛带领下,贺子珍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抵制包办婚姻,反对虐待妇女,向恶势力做无情斗争……到处都见贺子珍的身影。1927年,贺氏三兄妹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县委委员。贺子珍还担任了县委妇女部长,贺敏学担任青年部长,三兄妹传奇式的事迹在永新县为人称道,被誉“永新三贺”。
第四集
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顷刻间永新城内腥风血雨,贺敏学与其他革命同志被捕,拷上重镣。贺子珍得情况后心急如焚,她马上联络袁文才、王佐的农民自卫军闯入监狱,救出被捕的同志,又烧掉监狱,同时率军奔向县党部活捉了几个未来得及逃窜的国民党右派,开会后就地枪决。全城民心大快,一遍欢腾。突然一阵激烈的枪声又响了起来……
第五集
随着枪声,国民党调来一个营的兵力攻打县城,贺子珍与袁文才、王佐沉着应战击败来犯之敌。缴获步枪百余支。
国民党又派来一个团再次进攻,贺子珍带领农军顽强抵抗,弹尽粮绝。农军伤亡相当惨重,为保存实力农军撤离县城上了井冈山。
县城陷落,敌军大开杀戮,他们冲到贺子珍家乡黄竹岭将贺子珍11岁的小妹仙圆挖去双眼折磨至死。贺子珍三个堂兄以及两个堂嫂,另有几十个亲戚也惨遭杀害。村庄成了火海,尸体横满田野……那年贺子珍18岁。
第六集
贺子珍因劳累过度,刚上井冈山就身染重病,袁文才、贺敏学尽力设法治疗才愈。袁文才要贺子珍担任自卫军宣传队长,贺子珍欣然应允。
三湾来了一支队伍,袁文才要派人去打探,贺子珍请命化装去侦察,才得知这支队伍是湖南秋收暴动的工农革命军,领头的是毛委员。
经过贺子珍的两边奔走和不懈努力,袁文才、王佐终于同意让毛泽东这支队伍上井冈山。毛泽东对贺子珍的工作能力相当赏识。
第七集
在毛泽东的要求下,贺子珍担任了前委秘书。毛泽东率一支队伍与贺子珍到永新南乡一带活动,一边打土豪,一边帮助当地发展地方武装。贺子珍凭借自己是本地人,活动起来较方便,短时间内,南乡星火燎原。毛泽东对其战绩更赞不绝口。
为发展武装,贺子珍一人独自深入白区去活动,路上遇上白匪,贺子珍机灵地躲进一农妇家,在农妇的帮助下摆脱了白匪,避免了一场凶险。
第八集
湘南特委派来代表指责毛泽东,并取消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毛泽东心情沉重、茶饭不思。贺子珍深知毛泽东的心情和处境,对他心中难免生起一丝爱怜,她格外地关心毛泽东,处在这种情况下的毛泽东被贺子珍的真情所感动,他情不自禁地抱住了贺子珍,两颗心终于紧密地连在了一块。
第九集
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子珍担任红四军军委秘书。井冈山前敌委员会重新成立,贺子珍又担任前委秘书兼毛泽东生活秘书。贺子珍经常帮毛泽东誉稿到天亮。毛泽东带她到各地去搞调查,贺子珍做笔录。她跟毛泽东走遍了宁冈、永新两县的山山水水,写出了井冈调查、宁冈调查等有份量的调查报告。
在永新的塘边村,在永新县委几个领导的操持下,毛泽东与贺子珍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第十集
敌军对井冈山进行大围剿,为把敌人引向外线,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贺子珍也一同随行。那时,贺子珍已身怀六甲,行走不便,但她坚持在风雪交加之中顽强行军,其毅力使人感动,军心大振。
行军途中,贺子珍产下一女婴,但为了服从组织,贺子珍生孩子不到一个月,便毅然将孩子留给当地农民抚养。分手时,她步履沉重不愿离去,这是骨肉相连啊!
毛泽东受王明路线错误批评而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贺子珍得其消息后大为愤怒。而后勤人员知道毛泽东被撤职对其态度大变,其供给比原来减少了许多。为让毛泽东能保持营养,贺子珍上山打鸟、下河摸鱼,使毛泽东有个好身体,她深信红军是需要毛泽东的。
第十一集
红军决定长征,贺子珍此时又身怀有孕,因身体虚弱而被编入干部休养连。为顾全大局,贺子珍未与毛泽东商量便将二岁的男孩小毛托给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的妹妹贺怡和妹夫毛泽覃照看。流着眼泪踏上了征途。组织为照顾她给她担架,但她不坐,给她骡子她不骑,她拄着拐棍,挺着大肚子艰难地行走,她的行动在感染着全体红军将士……
长征队伍到达遵义,占领了遵义城,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重要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喜讯传来,贺子珍高兴不止。她说党和红军有希望了。
第十二集
红军长征到贵州境内,与敌军交火,战斗非常激烈,贺子珍此时产下一女孩。邓颖超给女婴起名叫“双凤”。 按规定部队行军打仗是不能带孩子走的。贺子珍只好将刚生下来的孩子放在火炉旁,留下13块银元。在董必武的指挥下贺子珍被昏沉沉地抬走,她把眼泪拼命往肚子咽。
敌机时而对红军进行轰炸,红军伤亡惨重,躺在担架上的贺子珍见另一伤员在地面上挣扎,她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压在伤员身上,又一颗炮弹下来,硝烟吞没了贺子珍……
第十三集
战士们将贺子珍从血泊中抬起来时,贺子珍昏迷不醒,那一伤员安然无事。经医生检查,贺子珍身上十七处受伤。毛泽东闻讯赶来,贺子珍被熟悉的声音唤醒,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怎么样?继而又昏了过去。毛泽东心情十分沉重,背过身去抹眼泪……
部队继续北上,贺子珍随部队一块爬雪山,她不顾抬担架的战士劝说,硬从担架上滚下来,艰难地走着。
翻过雪山,前面是茫茫草原,部队暂时休整。贺子珍知道一个女战士衣服单薄,她将自己的包枪布拿出来,又动员警卫员也拿出包枪布,然后在毛泽东那里弄到一些羊毛,缝成了一件毛背心给那女战士,女战士感激不已。
进入草地几天,粮食买不到,贺子珍总是将自己的粮食分一半给别人吃,自己拖着病身子去挖野菜草根充饥。有一次遇到一个沼泽,贺子珍一不小心就陷了下去,越陷越深,眼看罪恶的泥潭就要把她吞没……
第十四集
一根棍子递了过来,贺子珍紧紧地抓着它。这是战友们前来营救贺子珍。好不容易将她拉出沼泽,大家紧紧地抱在了一块。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贺子珍被分配到国家银行发行科任科长。又一个女孩子降生了。
孩子娇小玲珑,相当可爱,邓颖超给孩子起名“娇娇”。
毛泽东闻孩子哭声赶来,他给娇娇起名“李敏”。中央机关迁到延安,贺子珍随毛泽东一起到延安,她看到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自己的文化已赶不上革命的需要,便提出要去抗大学习。抗大纪律严格,又要出操,毛泽东担心贺子珍受不了,便不同意她去。贺子珍执意要去,两人争吵起来……
第十五集
贺子珍还是进了抗大,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当中。
共产党、红军的威望日盛,毛泽东也因而比原先忙了许多,工作一忙,与贺子珍的交流也自然少了许多,贺子珍心中渐渐地产生了孤独感。
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来延安采访,随身带有一年轻的女翻译。这位女翻译原来作风因不太严谨而被人议论过,这事让贺子珍得知。毛泽东有一天饭后独自到女翻译住所,贺子珍随后赶到,与毛泽东和女翻译大吵不休,贺子珍抓过枪的手情不自禁地挥动起来,一不注意,手挥到女翻译的脸上。毛泽东对此大为不快。他与贺子珍开始有了隔阂。
第十六集
贺子珍提出要去苏联治病及学习。毛泽东深知贺子珍是在为了避开他,他劝贺子珍不要离开。贺子珍执意要走,她将娇娇托给延安老乡照看,自己坐汽车去了西安,毛泽东派警卫员赶去西安,请贺子珍回来,倔强的贺子珍劝阻不听,她从包里取出一块白手绢写上“去意已定,难以挽回……”
毛泽东只有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
第十七集
贺子珍来到了苏联,医生给她做了全面检查,发现她嵌在头部、背部和肺部的弹片已成为她身体上的一部分,现已无法取出。贺子珍必须长期忍受弹片留在身上折磨的痛苦。
到苏联4个月后,贺子珍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满月后,她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贺子珍在来苏联前就已知道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生的两个儿子岸英和岸青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她设法找到这两个孩子。岸英、岸青也听说过贺子珍的情况对她早有崇敬之情。三个人像亲母子一样地抱在了一起。贺子珍感到这是她离开延安以来少有的快乐。既享了天伦之乐,又是精神上的无比安慰。没料想到,贺子珍在苏联出生的八个月的孩子因饥寒交迫得了重病,贺子珍抱起孩子急忙往医院跑去……
第十八集
孩子医治无效死去,贺子珍悲痛欲绝,如痴如呆,她差不多要崩溃了:“老天,你对我贺子珍为何如此不公平……?”贺子珍抬头问苍天。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眼圈也红了起来。为安慰孤独中的贺子珍,毛泽东托苏联友人将3岁的娇娇送到苏联,送到贺子珍身边。望着娇娇,贺子珍得到了暂时的慰藉,热泪从她清瘦的脸上淌了下来……
有了岸青、岸英和娇娇在身边,贺子珍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她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莫斯科方面对她相当满意,不久,她便被安排在苏联儿童院东方部工作。
工作之余,贺子珍难免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战友,她望着挂在天边的圆月,心里在呢喃着:“润之,你现在怎么样?”
第十九集
毛泽东站在中央党校的主席台上作报告。听报告的学员中有一个坐在靠前排的女学员听得聚精会神。
吃饭时,这个女学员前来给毛泽东敬酒,连敬二次,毛泽东得知她叫蓝萍,是个电影演员。毛泽东对其有了印象。
从此之后,蓝萍经常地来找毛主席谈心,汇报工作,时间一长,毛泽东留她吃饭。警卫员们常听到里面传出的笑声。
没多久,蓝萍便和毛泽东结婚了,并改名江青。婚礼相当地隆重。
这个事贺子珍知道了,她惊呆了,她想不到毛泽东居然做出这个决定来。她对江青有不少猜测,这个江青是个什么人,居然能让毛泽东丢掉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相亲相爱十年的患难伴侣呢?贺子珍心潮澎湃。
第二十集
德军兵临莫斯科,贺子珍随儿童院的人一道撤退到了距莫斯科几百公里的伊万偌夫城,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贺子珍带着岸英、岸青、娇娇依儇着忍受严寒。贺子珍白天开荒种菜,晚上在阴暗的灯光下织毛袜、毛衣变换成生活品,以维持一家四口的艰难的生活。
在延安,毛泽东穿着皮大衣与与同样穿着皮大衣的江青在踏雪散步,江青无忌地大笑着。
娇娇染上急性肺炎,命在旦夕,保育院长已将娇娇 放进了太平间的小屋,奄奄一息的娇娇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叫着:妈妈……妈妈……
贺子珍闻讯赶来,夺下娇娇发疯似地往医院跑去,途中几次摔倒,鲜红的血染红了地上的积雪,天上,鹅毛大雪又不停地飘下来落在她的头上、身上,她挣扎着,艰难地向前爬着,在她身后,留下点点殷红的血迹……
第二十一集
娇娇病刚好,脸上刚起一丝红晕,儿童院的一位负责人又前来强行要将娇娇接去儿童院,贺子珍据理力争,四条大汉破门而进,将贺子珍强行送疯人院,贺子珍喊叫着、挣扎着,但最终还是被关进森严壁垒的疯人院。娇娇在身后哭喊着。
贺子珍关在疯人院里,她并未疯,她仍然在关注着祖国的消息,还在关心着毛泽东……毛泽东此时正沉浸在战争胜利的愉快中,东北大片土地已解放,毛泽东站在地图前沉思,江青进来给他披上衣服,又递来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毛泽东满面笑容。
第二十二集
王稼祥和朱仲丽夫妻来苏联,他们打听到了贺子珍的处境后,便马上向有关方面联系,几经周折才将贺子珍从疯人院里接了出来。
来苏联的罗荣恒夫妇也在关心着贺子珍,他们也同时来接贺子珍。老战友们的热情使贺子珍冰冷的心中增添温暖,她脸上现起了久违的笑容。
火车在往中国的铁路上奔驰着,路旁的一切从车窗外往后抛去,贺子珍凝望着窗外,她的思绪又回到了在苏联的磨难……是啊,她来苏联是满怀希望的,没想到来到苏联后,身上的弹片未取出一块,反而遭受了这么多的打击,心灵深处增添这么多的创伤。这怨谁?贺子珍伤感起来。
妈妈,你哭了,九岁的娇娇将贺子珍从沉重的记忆中唤醒过来,贺子珍搂紧了娇娇,抹干了快要流下来的眼泪。火车继续在前进……
第二十三集
战后的哈尔滨,一遍繁忙的景象。
贺子珍一踏进这块忙碌的土地,老战友们就不约而同地来探望她,有李富春,有陶铸的夫人曾志等,老战友相见,场面分外激动。
贺子珍要求安排工作,李富春考虑再三,只好安排她到东北财委机关任党总支书记,不久,贺子珍又调任哈尔滨总工会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员。
贺子珍用红军历次的浴血奋战,结合她本人的切身经历来教育学员,学员们听贺子珍讲课后无不激动万千,对贺子珍格外地尊重和爱戴。
娇娇送到东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学习,每逢周末就回来与妈妈团聚,母女俩沉浸在欢乐之中,贺子珍对未来充满希望。
夜深人静之时,月光如水泻进窗户,贺子珍彻夜难眠,她想起了毛泽东,想起了她们在一起的难忘岁月,同时,她又想起了她的哥哥贺敏学和贺怡,他们现在干什么呢?特别是妹妹贺怡,她的丈夫毛泽覃牺牲了,她一个女人在如此艰苦的斗争下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贺子珍披身而起,推开窗户,恍惚中,一张笑脸迎面而来……贺子珍从恍惚中醒来,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第二十四集
这张笑脸是李立英,是哥哥贺敏学的夫人,她得知贺子珍在东北,便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了哈尔滨。二人拥抱在一起。
贺子珍得知哥哥在战争中多次负伤,体内还遗留几块弹片。她深知弹片留在体内的痛苦,她顾不了许多,马上给毛泽东拟了电报稿要贺敏学来东北治疗。
毛泽东接到电报就给贺子珍回电,意思是日前战争如此紧张,贺敏学无法来东北治疗。贺子珍只有默认了这个事实。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得知姐姐回国,她高兴异常,跑到西柏坡找毛泽东提出要见姐姐,毛泽东沉思片刻,同意贺怡去将贺子珍接来西柏坡。
江青得知毛泽东要将贺子珍接来西柏坡,她与毛泽东大闹不休,毛泽东低头不语,江青抢起了电话……
贺子珍与贺怡见面后,高兴地上了火车,当火车停靠在山海关时,几个干部上车阻止贺子珍去西柏坡,说是组织的决定。
贺子珍知道是江青在捣鬼,她义愤填膺,受过伤的大脑在剧烈地痛,汗水从她额头上流了下来,她咬牙忍受、忍受着,但最终还是倒了下去……
第二十五集
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青天白日旗换上了红旗,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北京城一遍欢腾,鼓乐喧天。
贺怡带贺子珍到了天津,等待进京的通知。贺子珍自己认为,从大革命开始就跟随共产党闹革命的老红军在全国胜利了进北京看一眼,享受一下胜利喜悦的资格就应该有吧。
江青得知贺子珍要进京的消息,她大怒不止,跑到毛泽东办公的地方与毛泽东大闹,毛泽东无可奈何,下达了不让贺子珍进北京的通知。
贺子珍接通知后犹如掉进冰窖,她心全凉了,“江青,你真狠!”
在贺怡的陪同下,贺子珍来到上海。上海市长陈毅对她来到表示欢迎,并在上海设宴招待。
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副书记谭启龙来到上海开会,抽空来看贺子珍,贺子珍提出要工作。两谭深为感动,便邀请贺子珍赴浙江。
贺子珍来到杭州,任市妇联主任。她不计较职位高低,她说只要有工作就是美丽的,她积极投入工作。
一份电报送到贺子珍办公室,贺子珍接过电报一看内容,她顿时倒了下去……
第二十六集
电报上的几个字赫然在目:“贺怡同志遭车祸不幸牺牲。”贺子珍握着电报泣不成声:“妹妹还年轻,她才37岁呀!”她脑子里不断地涌现着她与贺怡在一起的日子……
陈毅得知消息,将贺子珍又接到上海,安排在一幢原来国民党将住过的别墅里。贺子珍刚有好转,她便将贺怡寄放烈士子弟学校的几个小孩接来身边,负担起他们的生活、培养、教育工作。贺子珍生活俭朴,常为孩子们动手做衣服、做鞋子。
毛泽东为开国大典而在忙着,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庄严地宣布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贺子珍坐在家里听广播,那熟悉的声音传进她耳朵里时她快控制不住了。想到自己为革命出生入死,到共和国成立时她连北京城也进不了时,她愤怒地大骂:“这是为什么?就是这妖精在做鬼!”
娇娇知道妈妈会难过,她常从北京赶来上海看妈妈,贺子珍从娇娇的脸上看到了毛泽东,她捧着娇娇的脸说:“娇娇,你真像你爸。”娇娇偷偷地哭了。
第二十七集
娇娇带回妈妈腌的辣椒给爸爸,毛泽东凝望着这倾注着贺子珍心血的辣椒,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江青见到这辣椒大怒,叫警卫员扔了出去。毛泽东在一旁没停地抽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着毛泽东的讲话录音,贺子珍怀抱收音机在听,毛泽东的声音勾起了她的回忆,她想起了在井冈山的日子,想起了在吉安城肖家巷与毛泽东一块庆祝胜利时,她亲自炒菜与毛泽东共喝堆花酒的日子。想起了长征的日子,想起了他们患难与共的日子,她再也受不了刺激晕倒过去,收音机从怀里摔下来,发出嗡嗡的电流声。
娇娇伏在贺子珍的病床上抽泣着,她带来了一台毛泽东特意买来的新“熊猫牌”收音机。贺子珍看着收音机,紧紧地搂着娇娇。窗外,风无情地拍打着窗户……
第二十八集
风还在继续刮,别墅院子里,树上的树叶刮落在地,一遍黄叶掉在正在看书的贺子珍身上,黄叶勾起了贺子珍的回忆,她拾起黄叶自言自语:“又十年了”。故乡的山河、故乡的战友、故乡的乡亲们又在她脑子里回闪着。
贺子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江西,江西省委领导邵武平、杨尚奎、方志纯、刘俊秀等前来欢迎她,送她到庐山休养。
庐山回来,贺子珍被接到南昌市,安排在洪都宾馆住,贺子珍觉得住宾馆消费太高,她不愿给南昌市增添太大负担,便提出随便找一间民房居住。
贺子珍搬进了一个带院子的小楼房。同她搬进的还有保姆、护士、司机。贺子珍心情稍有好转。
陶铸和夫人曾志前来看望贺子珍,二人追忆往事,谈得很尽情,二人依依不舍。
曾志上庐山向毛泽东汇报贺子珍的情况,毛泽东反复踱步,默不作声,良久,他对曾志讲了一句话:“我想见见她……”
第二十九集
贺子珍又一次被安排上了庐山,住在绿荫覆盖的一幢房子里,房子的编号是“二十八号”
夜,灯光点缀的庐山美丽又寂静,一辆小车从“二十八号”无声地开出,一直驶进“一八零”院内,毛泽东在房内焦急地踱来踱去,烟灰缸上堆满烟头。
贺子珍进屋,毛泽东快步迎上去紧紧握住贺子珍的手,贺子珍竭力控制着快要爆发出来的感情在藤椅上坐下,两人默默相对。
谈话在进行,可能是贺子珍讲过不要批判彭德怀之类的话,毛泽东铁青着脸,叫人将贺子珍送了出去。
下山后,贺子珍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藏在身上的弹片又在折磨着她,她又病倒了。
李敏带着孔令华来看望贺子珍。孔令华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他与李敏一样,虽出身名门却无半点高傲之气,二人情投意合,恋爱几年就结婚了。
贺子珍非常爱女儿、女婿。但她担心女儿受不了江青的气。李敏懂事,她从不向母亲诉说江青对她的种种刁难,脑子里却在闪现着江青对她们的挑衅滋事……
第三十集
毛泽东面对江青对待娇娇的刁难,心中也清楚,但她又无可奈何江青,李敏和孔令华只得离开中南海。从此,咫尺天涯,李敏要见一次父亲也难。
文革开始,红旗铺天盖地,江青以旗手自居,她频频地出现在公共场合上做指示。
不少革命一生的老干部被打倒,连孔令华这么一个老实人也遭批斗,造反派在江青的唆使下大叫要挖出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孔令华深知这又是江青的杰作,他只有忍受。
上海也是一片红海洋,到处是标语,贺子珍要侄女贺海峰带她上街去看大字报,。看到愤怒之处,贺子珍不禁大怒。
江青对贺子珍总有敌意,她授意要贺子珍搬出上海到大西北未果后又把贺子珍作为“防扩散”对象限制自由,贺子珍拍案大怒,牙齿咬得发响……
毛泽东逝世,举国悲哀。贺子珍得知消息,表面安静,内心却相当痛苦。
“四人帮”倒台,贺子珍过于激动而倒下……
经医生抢救,贺子珍醒了,随之身体也逐渐好转。她的一些老战友看望她后也觉高兴。
贺子珍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表示要为祖国建设尽一份余力。
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在女儿和女婿的搀扶下她来到毛泽东纪念堂。她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1984年4月19日下午5时17分,贺子珍因病治疗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75岁。
贺子珍躺在花丛中,四周摆满了花圈,她神志安祥,嘴角上挂着凝固了的微笑。外面,晚霞过早地染红了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