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上了一点年纪,就会对已逝去的岁月生起留恋,每当静下来之时,就难免会将记忆中的东西在脑子里隐现……真是“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哟。
屈指算来,从家乡到韶关的时间也不短了,具体的日子记不太清,只是每当见到孙女背起书包上小学时,才觉得确实是岁月如水……
三十年前,我与许多青年一样怀着美好的愿望踏进了军营。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上一干就是十多年,由于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更缺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念,因而只能将衣服上的两个口袋改成四个口袋便“光荣”地解甲归田。在那块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也留下了许多遗憾,还留下了不少的故事……
来到韶关这人生地疏的地方,面前一遍怅惘。在“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云任卷舒”的日子里尝透了世态炎凉,遭到过不少的白眼,当然,同时也目睹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例……
我自己也未曾料到,这双弄枪的拙手居然会去弄笔,既然选择了这种生存方式就必须要有生存的本钱。弄笔者的本钱不外就是作品,而要想有好作品就得有好题材。于是乎,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韶关的山山水水……
在这里,我看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少洗脚上田的农民经过拚搏成了有名的企业家,为韶关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当中有年缴税近亿元的全国人大代表;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填补国家几项空白的省政协委员;有当了老板后,为改变整个村庄面貌而卖掉自己家产的原生产队长……我还见到许多原来贫困的农村里破旧低矮的泥砖房变成一幢幢小洋楼。泥泞的小路变为水泥大道,我看到韶关的市容市貌在日新月异地改变,几座新建的大桥有如长虹连接着三江六岸的繁荣与和谐。牢固的河堤上芳草萋萋,百花争艳,树影婆娑……
我也目睹过韶关广大军民们在几次抗击洪灾时的情景。在那关键的时刻,大家想到的就是付出,是奉献。在抗洪中,年仅19岁的解放军战士李大为在7•15大洪灾中,让一群又一群的受灾群众踏着自己的肩膀走上冲锋舟,将群众送往安全地带。当洪峰将他与受灾群众一齐卷进漩涡时,他将抓住的木头推给群众,而自己则选择了死亡。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
我领略过在抗冰中韶关人民的风采,特别是人民警察。面对百年一遇的大冰灾,面对白皑皑的冰雪,他们坚持在零下几度的低温中冒着寒风冷雨指挥着车辆,有不少的干警累倒在现场上,在医院里刚一拨出针头又马上冲向抗冰现场,有的干警将身上的大衣脱下来披在被困的群众身上,有的干警家中亲人去世而仍然坚持在岗位上……
我还目睹过韶关人民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大家踊跃捐款献爱心的激动场面,有的捐了一次又一次,一个75岁高龄的盲人在亲人的搀扶下来到捐款点捐下了2000元。有的自告奋勇到四川去义务抗震救灾……他们虽是普通的老百姓,却在用真挚的心演绎着人间大爱!
正因为有这许多的人物在激励着我的创作,所以,使我的作品能够感动读者。我也侥幸走进人民大会堂去捧回过几个不能装酒的杯子,也滥竽充数地成了所谓的作家,成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理事。
有人说叶落归根。其意思是说人老了,无论在何地总是要回到家乡去才有归宿感。这话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却认为,我在韶关的日子里被韶关人民所感染,被韶关许许多多的事例所感染,我觉得生活在韶关确实不错。李白先生讲得好:“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更何况“何处黄土不埋人!”
在此我要讲一句:是韶关容纳了我,是韶关教育了我,是韶关帮助了我,是韶关给了我许多的好朋友,使我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我意已定,韶关就是我的归宿,我已离不开韶关。
感谢您,韶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