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区早年的古城,在东西两岸迁来迁去,古城的遗迹已经无处可寻了。唐朝以来的历代遗迹,解放以后,也几乎被新城建设拆除,仅仅剩下风采桥下那个宋朝的老码头遗迹了。民国以来,才有风度路、风采路一纵一横的新街。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的省会迁来韶关,曾经繁华一时,才有抗日东路(建国路)与抗日西路(复兴路),以及民生路(东堤北路)、中山路等。这些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面貌,一直到“文革”期间,还算保留下来。可是,当开放改革之后,大搞经济开发建设,这些民国时期的建筑踪迹,从风度路到中山路,一步一步也几乎拆除了。甚至连革命史迹也不例外,孙中山曾经居住过的“红楼”,北伐军的司令部,农军学校等,也同样被拆除。十年前,又说要把西堤北路拆光,要建什么风俗园,就是现在的所谓“东街”。“东街”的建设,不但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民生路”拆掉,连宋朝的码头遗迹也铲除了。可以说,现在的韶关市区完全是个崭新的城市了。
然而,当年韶关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拼命申述韶关有多少多少历史遗迹,多少多少的文化名人,最后还是没有被评上所谓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把那些历史遗迹一扫精光呢?可能确实有人如此认为。可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也是一个忘恩负祖的城市。现在中国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新城”,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都快要丢光了。不知道当年那些规划“新城”建设的人,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绝对不会忘祖忘宗的。不要以为“新城”就是社会主义,旧城就是封建主义。无论是什么样的城市,都要让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认为自己是住在中国,而且,是中国的哪个地方。因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标志的建筑。罗马没有斗兽场,就不是罗马了;巴黎没有凡尔赛宫,就不是巴黎了。北京没有故宫也不是北京了;广州没有五层楼也不是广州了。韶关总算留下风采楼,可是,在高楼大厦压迫下,又有多少历史氛围呢?因为孤影伶仃的风采楼也是用钢筋水泥重建起来的。
没有文物实证,就不能成为历史,只不过是传说。所以,广州要保留骑楼街,沙面要保留租界时期那些西洋建筑,北京路的历代的老街也开发出来了,城隍庙也重修开放起来了,还不是为了保存广州的历史?如果,改革开放初期,韶关规划扩大市区建设,就以西河为中心建设新城,保留市区小岛的历史建筑旧貌,而且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和革命史迹的话,韶关可能早就被评上历史文化名城了。据说,当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有记者就问:孙中山在韶关住过的红楼,北伐军的司令部还在吗?把韶关的官员问得哑口无言。这就是不重视保护历史遗迹的后果。许多韶关的领导都是外地人,不知道他们对韶关的历史文化有多少了解?不要以为山区没有历史文化,可以大刀阔斧横冲直撞,削平山头,大搞建设,就可以建出一个新韶关来。如果,有损历史,有损文化的话,你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现在,中央就要出台对重大决策失误实行追踪责任,韶关如此失去历史文化的后果,又由谁来负责呢?
当我听到要拆除东堤北路的时候,我就赶紧拍下东堤北路等地的旧貌。可惜,保管不好,现在只有东堤北路和九曲巷部分照片了。我选出几张,让人们看看韶关的旧貌,或许还能引起一番历史的回忆吧。(因为本网无法发照片,只能略去。此文配照片另发韶关民声网“韶关论坛”(文朋诗友)栏,欢迎欣赏——管理员注)
2014年1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