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捕捉意象这一艺术元素十分关键。历代诗人以“空”这一意象入诗者,不乏其人。“空”字在古典诗词中积淀了丰富的意蕴,承载了诗人太多的复杂感情。近来,本人在“五月诗笺”网上发了一首小词《独不见》:
寂寂明月夜,幽幽待夫归。离家谋生有时日,戴月披星赶路回。
忽逢高朋至,厨灶火焰开。推杯换盏有时尽,友去楼空愁怨来。
这首小词最初发表出来,引起小误会,于是就便被误读。其实,这首词是我在前些年填的。但是,桂老师也以为我写的是某个晚上相聚的情景,就将这首词的后两句改为:
寂寂明月夜,幽幽待夫归。离家谋生有时日,戴月披星赶路回。
忽逢高朋至,厨灶火焰开。推杯换盏暖冬寒,纵议诗文共情怀。
桂老师这样一改,自然是符合了那天晚上相聚的诗情,上阕写怨妇思夫,下阕写高朋满座纵议诗文。然而,全词的词境和词意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值得商榷之。
原词上阕讲的是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寂寞的女主人公独守空房,幽怨地等待丈夫的归来,丈夫离家外出谋生有一段时间了,仍不见回来。抬头仰望夜空,想象着丈夫正披星戴月往家的方向赶。当然,这也是女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到结尾的友人离去,丈夫也还未归来。词的下阕说,在没有任何预约的情况下,忽逢友人的到来,给她一个莫大的惊喜。女主人公赶紧为友人下厨。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美好的时光短暂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友人又匆匆离去,留下的是空空的楼阁。独守空房的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愁绪又再次袭上心头。友人给她的是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无论如何也冲淡不了思夫的愁情。思妇的相思之愁越积越多、越积越深,转而埋怨丈夫久久未归,怨恨的情绪随着夜的浓深,渐渐地袭来,无法排遣。全词上下阕思夫内容完美统一,表现的是一个怨妇思夫的形象。
原词“友去楼空愁怨来”一句,“空”这个意象突出的是炼字的艺术,表现人去楼空的“空荡荡、空虚、空寂”与悲凉,一种无限感伤的情绪与词的上下阕语义语境是一脉相承的。古人诗词中也常用“空”的意象来表现家庭或个人的感情生活。如“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李白《乌夜啼》)、“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柳中庸《听筝》)、“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这些诗句写出了思妇独守空房的孤寂。再如李白的《菩萨蛮 》中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诗句。从诗中可以感受到,玉阶之上的人“空伫立”的清冷、孤寂。“空”这个意象传达出一种无奈的痛楚,在这样的孤苦中,鸟从远方“归飞急”。形成鲜明的对比,鸟尚且知道在日落前急急飞回窝巢,而人呢?
阅读古典诗词,通过细析关键字,往往能深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这首词,一个“空”字,道出了思妇由愁情转变为埋怨丈夫为了谋生,重利轻情,不解妇人之心。夫妻离多聚少,也不是妇人所愿。忽逢友人的到来,也不能解的是妇人心中的愁结,妇人心里深深惦记的是久久未归的丈夫。“空”的清冷、孤寂让思妇愁结不解,无奈的痛楚和深深地埋怨又渐渐袭击思妇的心头。
结尾含义深沉,友人来了又去,“独不见”的是丈夫,照应标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