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早,初冬的太阳从山腰里闪了出来,和煦的阳光暖洋洋的照着远处的田野、菜地、山岗上的树林。我们吃完早餐后登车向今天的体验地——沙冲出发。
山区的清晨非常热闹:田里,山民有的在割水稻,金黄的稻穗随着割稻姑娘欢快的节奏一片一片地躺倒在稻田的怀里,激昂的打谷机声久久在山野里回荡。菜地里,有挑着水桶浇菜的村妇,旁边有牵着牛拿着牛鞭不断吆喝犁田的的山民。打禾机声、浇菜声、犁田的吆喝声,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我尽情欣赏着这一幅久违的农耕图,动情地对坐在我旁边的李海波先生说:“之前在农村,虽然过着贫穷而简单的日子,但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好象没有这种幸福感了。可以这样说:简单意味着幸福!”旁边经商的李先生也深有同感!
大巴绕着山路盘旋而上,路又陡弯又急!车里的人开始尖叫起来,两旁的树木在车窗外一闪而过。远处山岭上,又高又直的桉树,象一排排士兵在守卫着山区的和平与安宁!
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沙冲小学。沙冲小学全体师生就已排好队在操场上迎候我们,接下来循例进行慰问演出,同台献艺。演出后我们把捐款和慰问品转交给沙冲小学,随后大沥实验小学的学生与沙冲小学的学生进行结对牵手!儿子送了新买的书和文具给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而对方赠送了一张友谊卡作为回礼,儿子大方与他握手,并欢迎他到南海作客。
最后我们大队人马分成10组,到沙冲小学10名小学生的家去体验。我们第三组一行12人随着东坝小学的郑灿洲副校长,沿着乡村小道,踏过小石拱桥,穿过一条小溪。路两旁种着芭蕉树、桃树、李树等,象是列队欢迎我们似的。走了六分钟,我们来到了一个农妇家里,那名小学生(也就是她的孙子)怕见生人,一遛烟早已跑得不见踪影。老婆婆热情把家里的红番薯、花生、芋头用米筛端了出来,招呼我们吃。儿子和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么多平时少见的食物,一个个都兴奋地叫起来!
趁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和张总到厨房拍一些过时的用具:烧柴火的炉灶、我们小时候挑担用过的扁担和畚箕、挖地用的链铲、剁猪菜的木桩、浇菜的木桶和木勺、割稻子的镰刀和打谷机……,看着这些熟悉的农具,我仿佛又回到了以前在家里干农活的场景。
老婆婆家门口就是一大片田野,不远处还有几块未收割的金黄色稻田,近处有红薯田,红薯田边就是一条绿树成荫的小溪流,早上的太阳分外明朗,好一派田园风光!
我们几个家长建议,要去婆婆家的地里挖红薯。郑副校长连称好主意,说让小朋友们锻炼一下也好。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不由分说,拿起链铲、挑起畚箕等马上向田野走去。在红薯田里,一垄垄的红薯,象一条条绿色的长龙整齐地排列在田里!我们走下红薯田,卷起衣袖,马上大干起来,儿子及其他小朋友纷纷要求挖红薯,我们家长把着链铲,手把手地教他们挖红薯。林可欣是一个象森碟一样的风一样的小女孩,速度最快,干活最主动。儿子平时比较谦让,但这时也忍不住叫嚷起来,争着要挖红薯。有的小朋友等不及,用手直接刨红薯,每挖出一个大红薯,都响起一片欢呼声。
其他组也进入到菜地里摘芥菜、到果园里摘橄榄、进入牛棚牵牛放牛、到田里割稻子等,把整个小山村子搅得热闹非凡,好象家家户户都来了城里的客人一样。有一个小朋友放牛过敏,全身都红了起来,吓得他大哭起来!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婆婆把红薯、南瓜、橄榄、花生等集中在一起,给我们每个准备了一大包!其中一个小朋友说要六袋红薯,带队的队长孙老师一听吓坏了,问她:“你要这么多给谁呀?谁帮你扛回去”,她一本正经地回答“一袋送我叔叔、一袋送给我小姑妈、一袋送给我奶奶、一袋送给我爸爸、一袋送给我妈妈、还有一袋送给我小姨。孙老师,你帮我扛回去,谁让你是队长呢”,大伙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我们几个家长接力把这个小朋友的六袋红薯扛了回去,成全了她的一片孝心!
午饭很丰盛,有狗肉、腊肉、鸭肉、腐豆腐等农家菜,老婆婆在吃饭前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红包,我想这是郁南山区山民对来客的一种尊重和风俗吧!
吃过午饭,我们把600元饭钱,还有每个家长的200元塞到了婆婆的手里,依依不舍地与婆婆一家告别!到沙冲小学与其他组汇合。
回去的车上,大沥实验小学的李副校长总结说:“这次到沙冲,大家象鬼子进村一样,实行了三光政策,把整个村子的青菜、南瓜等摘光、吃光、买光”!大家听后,笑得乱成了一锅粥!
沙沖之行的农家体验,取得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因此写下以下感想:
农家体验
早发沙冲迎朝阳,牛耕浇地割稻忙;
绿树溪流芭蕉迎,花生端来芋头香。
铲挑畚箕田间去,摘菜挖薯南瓜扛,
农家饭后橄榄送,依依惜别小村旁。
六袋红薯
洗净包好要六袋,
老师听罢已惊呆。
小妞勇气从何来?
孝敬叔姨和奶奶!
橄榄
我伸橄榄枝,
你送橄榄果。
城乡心连心,
交流互助乐!
2015年1月15日补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