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岁月一个漂亮的响指◆
——读周伟诗集并序
作者:马 忠
羊年伊始,周伟兄发来了他的诗集书稿,说要请我作序,提出了字数要求,一个星期完成。从内心来讲,我认为文章长短和交卷时间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写序是名人大家之事,周伟兄偏把这活儿派到了我的头上,实在不智。好在我这些年一直没有丢开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加之平时与诗人多有接触,也便承担了这份本不应承担的差事。首先声明我作评论的原则:一是及物性;二是整体性。本着这两个原则,我想借此就周伟的诗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阅读体会。
生活于韶关、在热闹的“五月诗社”这座花园里,周伟算是开得不慌不忙的一枝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他已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五百多篇(首),这是他的第三本诗集,百余首诗歌,或触景生情,或睹物思人,笔端深入生活底层,烛照社会各个方面,无论写景,还是抒情,仿佛闲庭信步,皆显优雅从容。中年书写,生命记程,心灵乐曲,决定了他独特的诗意画卷和艺术图谱。请看《泊岸》:“没有泊岸 想着泊岸/泊岸的日子 又/总觉得失去了什么//香甜可口的生活/没有咸咸的海风佐餐/总觉得淡而乏味/走在林荫小径/不摇不荡 失之于潇洒/舒坦在绿草地/花开花落得寂静无声/没有想象中的美丽/逛街看电影/总感到缺少一种颜色/俱乐部里再蹦再跳/总有甩不脱的孤独//泊岸的日子/水兵的梦也常常休息/幻想的鸟也收敛了翅翼/看不见蔚蓝听不到涛声/水兵的觉总睡不安”试问:游弋于生活的大海,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水兵”呢?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钟摆,撕裂着每个追求梦想的灵魂。显然,周伟能够选择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怀,并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周伟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编织成优美意象,以体现细微的感觉和内心的真情。如《马齿苋》:“马齿苋,在回望的春天/最早认识我的童年/与缺油少盐的脚丫形影相随/走过门前屋后、地角田边//它在露水的乡间/却固执地生长在童年/羞怯的瓜子脸,酸涩的记忆/总是搅动我胃口的乡恋//那天在老家的路边/我看见它,装着没看见/它头戴小黄花,随风一笑/最终还是被它发现”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是一般的情感直抒,也不是没有选择的泛泛的描绘,而是把马齿苋设定为诗的中心意象,以拟人的手法,将它的在场与记忆交接融会,从而营造了诗人心灵上的温润、氤氲的情感世界。这世界,来源于曾经的生活,又与眼前景象迭印,因此,它生长着、摇曳着诗人绝对个人性化的深入血液的生命情思。又如《母亲》:“母亲瞬间倾斜在春天里/整日整夜地失眠/梦里桃花落了,又落了/冷雨敲窗,看见的总是父亲//窗台的草苺红了,母亲/寂静地站在那里/青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带着泥土里的气味//面对阳台,母亲掠过/那只细瓷花瓶/夏天了,夏天的房子里/此刻,谁在其间穿行”这首诗的话语表达方式,平静,沉稳,朴实,淡然,然而,于平朴中寓真情,在沉静里含挚爱,以恬淡、舒放蕴哲思深致: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土地,关于时间,关于人生……可以说,周伟的诗来自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但又往往以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似是写现实中的某事,又不是专写其事,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印象,从而更耐人寻味。
细读其文本,你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细致入微地去观察体味背后的故事,挖掘生活中的深层内涵,从而给人意蕴悠长的精神享受。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摹写山水,吟咏自然的作品中感受到。广袤世界、万水千山,总是各异其貌的,不同诗人对于同一山水的审美感受也各有不同。优秀的诗人总是能以独特的感受,写出山水的独特美来。来到历史文化名城、牡丹之乡洛阳:“我以什么样的方式/初见洛阳/在七月末的傍晚/在高铁车站//此刻 夕阳坐在秦山/我与洛阳/洛阳与落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眼前的洛城/与众多的城市相仿/也与我念想的/古洛城貌似神合//还好 尽管牡丹/谢了整整一季/我依然闻见/洛阳淡淡的体香”(《初见洛阳》)诗人闻到了“洛阳淡淡的体香”。当他走进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从现在开始/修一座金色马厩/我要认领一匹白马/圈养我的心愿//每天只喂一简/原版的经典/每晚只饮一曲/如烟似水的梵音//白天牵着白马/徜徉白云蓝天/夜晚与白马坐诵/反刍共眠//从现在开始//我要放牧一匹春天/信马由缰 跑出/一个无边的草原”(《白马寺观感》)想到的却是“要认领一匹白马”“跑出一个无边的草原”。你看,总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的表达。由此可见,诗人在游览名胜、凭吊古迹的同时,总是忘不了以他最宽阔的胸怀去拥抱各地的风物,赋予它们以新鲜的生命,使之富有一种“理趣”。而且,周伟的这类诗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意象单纯但却诗意流转。同时,也充分地表现了诗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妙处。
周伟的诗又是多彩的,正如一幅幅水彩画,给人一种绘画美。比如《稻草垛》:“刈后的田野/倏地又长出三五个/稻草垛/水牛静卧着空旷/悠闲地反刍着残秋/不时望望一冬的食粮//踏秋的城市走来/小的指着/快瞧 南方的蒙古包/大的大概是个诗人 说/那是金色的蘑菇/那是给土地编织的箬笠/那是农民心中垒起的/土地皇城的地坛//寒露打湿的星光下/总有一首田园牧歌/从垛上袅袅飘起/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直飘到现在/山乡许多伤感的爱情/曾在垛下相偎/躺过 取过暖”田野、水牛、稻草垛……熟悉的乡村风物,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但从城市走来“踏秋”的一大一小的对话,以及星光下“从垛上袅袅飘起”的牧歌,又打破了这种宁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尤其结尾,“一直飘到现在/山乡许多伤感的爱情/曾在垛下相偎/躺过 取过暖”,一下子把读者引向南方的深秋,追寻那些远去的乡村爱情故事。这首诗余味丰富,氛围浓郁,耐人吟咏。这首先是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不平常的思想赋情状态,而是由眼前的情景升华而成的审美想象,这是一般人不易达到的心境,它具有诗的内在素质。另外,诗人在结构的安排、角度的确定、细节的选择、语言的锤炼上都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像这样的诗,还有《收割晚秋》、《渔家姑娘》、《音乐里生长的草原》等等,营造出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细腻与柔美的情愫。这些诗,是心灵及灵魂深层次的抒唱,是希望与理想的幻现。
纵观诗集不难认知,周伟的写作走的是存在诗学之路。他在《山月》一诗中曾说:“跟随沒有故乡的风/四处漂泊,我知道/没有风的地方是真正的原乡 //山中这枚蓝月亮/淤积了太多太长的乡愁 /我却找不出一丝发酵的理由”尽管后来也走向生活诗学,创作了《踏青》、《垂钓》、《真的病了》、《黑酒吧》之类的篇什,但在日常感动中仍延伸了生命本真的发现与礼赞。他的诗,总是涵泳着一种哲思。比如:“沿着山溪的小路/我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深秋//丰硕的果实才挣脱了枝头//阳光仍四溢浓郁的香甜/树叶纷纷飘落/在树下在路旁在溪涧/像一具具等待焚化的尸体//到了这季节,深秋的生命/或生命的深秋,是上天的安排/我坦然沉默,沒有悲伤/它们的离去或死亡/可以感觉到平静的笑意//跨过今天的足迹//或许可以再跨越明天后天/有谁可以重走过去/悲凉是留给生命的微笑/死亡永远记忆着时光//走在深秋的小路上/冬天离我还有一段陡峭的山坡”(《走着走着就走进了秋天》)但生命的慨叹并不是纯理性的,而是既涵盖理性又超越理性的更高的感性,因此他的诗歌血肉饱满,意蕴丰盈。而且,此种慨叹,不仅关注已然生命,有着少有的清醒,同时也指向存在的未来,企望对物欲的一种去魅与解蔽。他尊重人与物的各自独立,既不是物为人役,也不是人为物役,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对神性得以虚怀敞开,因此合于“天人合一”之大道,也由此凸现了其诗歌超验的终极意义。
如果从“诗根情”这个审美角度来欣赏周伟的诗歌,会发现,其实他的诗歌的浓墨重彩都放在了爱上面。可以说,诗人抒发的这一情怀和锻造的鲜活意象,为诗集竖起了思想和艺术两根坚实的柱子,支撑起了诗歌品位的高度,给人的阅读感受是淋漓尽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深思。虽然诗集中有不少佳作,但严格来说,有些作品还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从中再生发一些哲理性的思考,这当然也是一种必要的创作方法,倘若从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要求,还远远不够。新的突破仍在等着他,相信他是不会让读者失望的!
是为序。
2015.1.8.夜.于清新二度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