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①,绿树婆娑,殿宇辉煌。曹溪山水,宝林②初地,携幼子侍妾③,南迁驻足。竹扫作笔书斋堂④,诚应辩长老⑤之邀,题卓锡泉铭。文章长存,一方净土,思无邪。
阴阴夏木,峰峦叠翠,古木参天。千年古刹,悠悠岁月,立灵照塔⑥前,思接千载。遭贬抑郁随风去,淡泊宁静须参禅,得随遇而安。道大难容,时光易逝,费思量。
【注释】
①九月:明代余大成《苏程庵碑记铭并序》一碑记载“宋端明学士苏公轼,绍圣元年甲戌八月过南华”。据有关考证,苏轼第一次到南华寺应是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九月,此时苏轼五十九岁。
②宝林:从佛经“净土之林,七宝成行”而来。南华寺于南北朝梁朝天监三年(504年)建寺,南北朝梁武帝萧衍,赐额“宝林”。 宋太祖赵匡胤因其南宗禅法“一华(花)开五叶”而名之为“南华禅寺”。
③幼子侍妾:指苏轼的幼子苏过和侍妾朝云。
④斋堂:南华寺斋堂门楣所悬匾额“斋堂”二字为苏轼所书。 传说当时寺内一时找不到大毛笔,苏轼顺手拿起一把洗大锅的小竹扫,蘸墨运力,当众一挥而就。
⑤辩长老:时任南华寺主持,其特请路过南华寺借宿的苏轼题写《卓锡泉铭》。
⑥灵照塔:始建于唐先天年间(712-713),是南华禅寺内至今保留原址不变的最古、最高的唯一建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