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拍摄小组进驻“广东十大古村落”之一小坑镇曹角湾村,顺利完成了该村3D信息数据资源采集工作。采集工作结束后将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发布到中国古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并对公众开放。不久的将来,你只要在电脑前轻点鼠标,通过互联网登陆平台,就可以在线“游览”到3D立体化的曹角湾村上书房、下书房、邓氏祠堂、民居和石楼。我有幸作为联络员,参与了此项旨在抢救古村落的工作。
那天下午,我带着拍摄组一行来到曹角湾村。曹角湾村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是曲江保存得相对完整的古朴风格的村落。韶关客家人世代相传来自于福建上杭瓦子街,客家人到了韶关,以中原的建筑文化和南方的建筑文化相结合,修筑起自己的家园。现有的客家民居,多为清朝和民国时期所建。以一姓一村或一姓多村的建筑群为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聚居地,曹角湾村就是始创于清初的邓姓客家古村落。
一道道青色的山梁,横亘在天边。左右两边的山头,俗称“左青龙,右白虎”,佑护着静谧的山村。走过350米长的木栈道,栈道的粗麻绳已经断落,一节节串着木桩。路边的燕子和小麻雀围着我们低飞,似在欢迎我们,一点也不认生。经过小桥流水时,听着淙淙的水声,已身处世外桃源。站在凉亭,可以看见村落西部有一石楼。它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开始动工,至嘉庆七年(公元1803年)竣工,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再增建一层半(半层为走马道)。据邓氏《精华谱》记载着邓如高所撰的《石楼记》,当时建石楼“费金万两,花时七载,墙厚公尺有余”,建楼的大小河卵石,是邓氏十一世子德公花了七年时间,请人在村前小河捡拾回来的。据村民介绍,石楼楼高四层半,石砌外墙,楼内原是走马廊式砖木结构,有房52间,为邓姓屯储粮食、紧急避难之所。
其实我已来过曹角湾村,因为它的“古”字,牵动了我们美术家的心。去年11月,韶关市书画院院长关山雪教授应我之邀,带着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们到此写生。灰黛色的瓦、青色的砖、整齐的柴垛、随处的野花野草,还有那跟在一只公鸡后面互相追逐的一群母鸡……在亲眼观摩了关山雪老师的现场泼墨挥毫,才稍稍满足了我再向老师求教的心愿。鱼塘边有三五个村民坐在古旧的石凳上聊天,柳絮在风中摇曳着仿如轻拂着我的心。“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老祖宗的词是我顺手拈来的绝佳妙句。
心中最向往的还是曹角湾富有浓郁“耕读文化”传统的上书房、下书房,经过初步的修缮,增加了桌椅。我建议村长,把村图书室的藏书拿出来,把“四书五经”摆上书架,重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邓氏子弟“书声琅琅”的情景将再现人前。
以祠堂为中心的村落布局,成为邓氏家族向心力的中心。紧邻邓氏宗祠的是上书房,为同治6年创建,合院式二进布局,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入口设置侧向东南边,两侧临池。主体采用砖瓦和木构架混合结构,主要立面为青砖,局部角线为卵石,呈半包围式布局。其建筑形式和家居布局都能反映当时社会浓郁的耕读文化特色。下书房创建于嘉庆年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为书房主体和三侧环绕的民居两部分。主体部分呈“回”字型,中央为书房,骑门梁及柁墩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正中间又雕成古代书简的样式,上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0字,梁下一边又浮雕有铜钱串等;门廊两边檐下设4层雕花六铺作斗拱辅助承重,其建筑精致细腻,雕梁画栋,整体建筑布局完整。上书房、下书房,记载着曹角湾村邓氏家族曾经的繁荣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吃饭的时候到了,是到一户村民家中。刚进门,见到一两根竹杈插在门边。有点纳闷,问带路的村长,说是叫“牛竹修”也有人叫“牛修杈”。大人平时放牛赶牛,闲时专门修理不听话的小孩。“牛竹修”是邓氏子孙在上书房和下书房读书的一大法宝,激励着他们一代又一代人走出村子。出了多个文官武将,也造就了邓氏家族的辉煌,因而留存至今。村长的介绍,使我忆起了童年的时光。小时候铁蛮,经常被老爸修理。有一次和爸爸回老家,在公社走失了。爸爸跑到公社广播站,放广播找我。后来,有乡亲知道去向的告诉了他。原来我竟然跑到舅舅家住了一晚,只因在路边听见电影队要到舅舅家的村子放电影。回来后,又是一顿“竹笋炒肉丝”加“降龙十八掌”。那时的我,炼就了十三太保金刚不坏之身,抗击打能力超强。现在的小孩子,因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疼得很,哪里舍得打骂。在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小祖宗”。长大了之后,这是要拿来祸害谁呢?
雨后的阳光斜照着曹角湾,日将落山。上书房和下书房建筑因年久失修,部分屋面渗漏,梁架、檩条等木构件糟朽,部分屋面已坍塌,有的靠临时支撑,墙体倾斜、断裂或局部倒塌,地砖残损,雕件缺失,彩绘脱落。遗存的古建筑因人为因素或自然老化,正在逐渐消亡。
如今回忆起在曹角湾的日子,古村落的时光显得格外清寂、悠长……
2015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