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江南美,江南的烟雨迷醉了许多文人墨客,然而西京古道边的南岭之美却鲜为人知,奇山峻岭的南岭夏季蒙蒙烟雾,细雨霏霏,群山连绵起伏,青翠清新,那奇妙的感觉一点也不亚于江南。
在一个微雨阑珊,轻烟迷漫的夏日,我带着一颗闲散的心情回到了老家,古道边曾经熟悉的沟沟壑壑,黛瓦墙篱,青石小巷,总是不经意地牵扯着我一颗怀旧的心,无意中生出一种急景调年之感,心有许多惆怅,那些旧情,旧物一切都难以相忘,仿佛一切都已被时光抛远,然而却又真实地出现在眼前,那些如画山水,炊烟人家,总是淡淡的留在我的记忆,许多年在我的脑海形成一种浓浓的乡愁。
来过南岭古道的人都知道,古道之乡的夏天是凉爽的,即使在晴天朗日的暑天一样凉风习习,清凉的山风吹得人浑身舒爽,儿时在老家,一年四季都盖着棉被,我最留恋的也就是家乡的夏天。然而每次回乡最让我感动的却是那些热情好客的乡亲。
在南岭这条千年古道上,在那曾经热闹又古老的长亭短亭中,古往今来,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过客,当年韩愈被贬时也曾经路过这里,正因如此,古道人家至今都传承一种热情好客的习惯,无论是谁只要打门前经过,他们都将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家里坐一坐,喝杯茶,粗茶淡饭随便你吃。在老家听得最多的一句民谣:吃不穷,喝不穷,不会打算一辈子穷(不会打算即不会过日子),这就是客家人好客的个性。家乡的人都是这样,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用来招待客人,而许多村民平日里,则勤俭节约,吃着粗茶淡饭,穿着布衣凉鞋,把平时节约的钱用来教育子女,发展生产。祖祖辈辈过着平平淡淡,自给自足的生活。
回到大桥镇新书房村,村里的老族长热情地招呼了我们,他还吩咐家人早早地准备了糍粑,豆腐,油茶,久违的家乡味道,让人难以忘怀。在那物质贫乏的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食物就是妈妈做的糍粑和豆腐,但不是天天都能吃,总是要等客人来家里时妈妈才做,小时候的我总盼望着家里天天有客人来,却不知道妈妈做这些时是多么的辛苦。
大桥镇新书房村位于南岭古道边,是个古老的村镇,依山傍水,村旁有一条小河,还有一座古桥,村里那些旧时的建筑,街头巷尾那些狭窄的青石小巷,都很有江南味道。村里有一座二百多年前的旧书院,清朝乾隆年间,仅一个大桥镇就有三间书院,即“石溪书院”,“步婵书院”和“观澜书院”,可见古道之乡对教育的重视与迫切,当我们走进那座至今保持完好的古老“校舍”——观澜书院,只见书院依河而建,门前有一条小河,以往站在书院门口即可见潺潺小河流水,故取名观澜书院,高高的书院门头刻有“秀拱”二字,秀拱门内则,中间是紫微门,大门口竖立着几个大大的拴马石,意指这座书院里曾经培育过许多秀才以及一些有相当级别的旧时官员,门前的拴马石见证了他们曾经的风光与荣耀。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已有200多年历史,遥想200多年前,这栋书院应该是华美的,曾经的雕龙画凤至今依稀可见,木柱、木墙、木栏、木窗,雕的是“仙鹤灵芝”、“猴子采桃”、“鲤鱼龙门”、“龙凤麋鹿”等木刻图案,羽羽如生。书院面积不大,但很紧凑,后进正中,供着孔子牌位。
书室壁上写有一副对联“书藏二酉,学富五车”,意为读书很多,知识丰富。而今书院里书声不再,斑驳的木墙上印证了时光的变迁,院子天井里的青石板也被房檐的水长年滴成了一个个深深的印痕。族长给我们讲述书院的历史时,脸上写满了自豪,这座旧时书院,经过二百多年的岁月长河,至今仍然是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日影飞逝,多少往事已随时光飘远,书院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木门里那些寂寞的故事。李白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世间,物也好,人也好,无论曾经多么华美,皆为世间之过客。书院在慢慢的老去,曾经人来人往的古道也渐渐地被芳草掩盖,千年不变的只有古道边那延绵的青山,还有那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日夜在书院门前不知疲倦潺潺流淌的小河。
2015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