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7曰的《中国诗歌网》上,载有海啸先生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的文章,名曰《诗歌从来没有所谓的边缘化或大众化》。此君发声,颇似其名,真有点山呼海啸的气势,他红口白牙地断言:“中国当代真正的诗人不超过1oo位"。据说这位先生是著名诗人,还出任“中国诗电影"的总导演。我长期远离文坛,沒读过他的诗歌,自然无资格对其诗“说三道四",然而,对其“中国当代真正的诗人不超过1oo位"的宏论,却实在不敢苟同。
“诗人"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诗志乎素餐"。自汉以后,作为一个使用频率高的专用名词,沿袭至今。对于诗人一词的释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凡是写诗的人都可以称诗人;有人认为,只有参加了地市级以上作家协会,或参加了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及省级诗歌社团的人,才能称为诗人;也有人认为,诗人就是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上述解读,从不同角度立论,都有一定道理,可从诗歌的特性上看,明显欠严密、准确。海啸先生的高见是什么,他没说,我们无从知晓。我想他心目中的诗人,应该是半人半神的超人,否则,就不会得出“不足1oo"的结论。
什么是真正的诗人? 要清这个问题,必须让视角回归诗歌,弄清什么是真正的诗。不然的话,就会象众手理乱麻,越理越乱,永无头绪。
关于诗歌,以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有一个公认度较高的定义:“诗歌是一种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这个定义,得到前中国文学研究所长、文学理论家、大诗人何其芳的认可。该定义明确了诗歌的三大特征,也就是三个标准: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第二,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第三,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按照三个标准去衡量评判当下报刊、网络上的诗歌,的确丑不忍睹,低俗化、粗鄙化成时尚,且被当成创新,导致伪劣产品成堆。这些作品都不是真正的诗歌,而是害人的文字垃圾。如《中国诗歌网》上推荐的“优秀作品"《遗城野事》,就是垃圾诗的代表作。全诗十八节,内容写清末民国初的奇闻逸事。第一节“在青州,俺小名儿/唤作三郎,不敬头上三尺天/全惜手中半盏酒/恁地是面露小善心藏大恶"。这节诗,直陈其事,既缺乏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语言也夠不上精炼,更无鲜明的节奏韵律,完全是散文、小说语言的分行排列,其他十几节也大致如此。所以,这首诗是假诗,是分行排列模仿诗歌外在形式的记事性散文。那么,真正的诗又是怎样的呢?我觉得臧克家的《老马》最能说明问题。《老马》只有八行:“总得叫大车装个夠/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该诗写得极其集中、精炼,八行诗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旧中國广大劳动人民忍辱负重、任人宰割的命运,诗采用复合韵,隔行换韵,行行押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韵律感,这是脍炙人口的好诗。
我认为一首真正的诗,必须具备或基夲具备上文所说的三个标准。他(她)所写的诗符合三个标准,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她)就是真正的诗人。诚然,他们因禀赋、才能、成就不同,可分为一般诗人、著名诗人、大诗人(诗歌领袖,通常为某个流派的代表作家)。“诗有别才",古今中外,诗人都是人才中的“稀有金属”,队伍不会浩浩荡荡。但人数再少,也不会少到全中国不足10o人。现时全国所写作品符合三个标准的人到底有多少,数字短时无法统计,用“成千上万"来表述,不能叫做“放卫星"吧!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诗人,不能看他(她)写不写诗、写多少诗,而更要看他(她)写的是不是诗。即使他(她)写得很勤,写出了很多作品,在出版社出了诗集,如果诗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算诗人。比如珠三角有个姓余的人,曾在现代出版社出诗集《凤凰雅韵》,厚厚一大本,数百首诗,绝大多数未达到三个标准,因而诗人的桂冠无缘于他。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诗人,不仅要看他(她)发表作品的数量,更要看其作品的质量。清代的乾隆帝堪称诗歌“发烧友",他天天读诗写诗,一生留下四万多首诗。民族英雄岳飞一生征战,戎马倥偬,他写诗不多,仅留下一首《满江红》。对于这两个历史人物,文学史给予的评价待遇迥然不同。多种版本的文学史都给岳飞一席之地,却从来不提乾隆。可见,文学界承认岳飞是诗人,不承认乾隆是诗人。究其原因,作品质量问题。岳飞的《满江红》是千古绝唱,而乾隆的那些诗,缺乏诗味,是高雅的文字游戏。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诗人,也不能看他(她)是否加入了地市级以上的作家协会和省级以上的诗歌社团。无可否认,作家协会和诗歌社团藏龙卧虎,有不少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有一些附庸风雅、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由于各种原因,亦有一些诗写得好的人,徘徊在作家协会和诗歌社团门外。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诗人,只能坚持三个标准,不能附加政治地位、思想政见、穷达贫富、道德人品等诗外条件。我们说毛泽东是大诗人,不是因为他是改变了中国历史、一言九鼎的大国领袖,而是他的诗词的确写得好,完全符合三个标准。《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与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名作比也毫不逊色。宋代柳永穷困潦倒,死时身无分文,靠妓女们集资才得以入土。其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广泛流传中外。用三个标准去分析,会发现其高超的诗艺,令人叹为观止,故在文学史上他享有很高的地位。当代诗人顾城,品德人格欠佳,以斧头砍死妻子后自杀,因他写诗严格遵循三个标准,写出了《远和近》等名诗,我们未因事废人,仍然尊其为著名诗人,朦胧诗的代表。
2o15.9.18~-19 于顺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