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诗路漫漫忆恩师
 
诗路漫漫忆恩师
  文 / 谢方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我读过数十遍。以往读此诗,诗人的浪漫、清高、洒脱扑面而来。自从中学时的语文老师陈兴武驾鹤西去后,我从诗中读出的是悲伤、无奈和世事无常。
          陈老师因肠癌病逝。我是1o月1曰回故乡仁化参加同学吴连昌儿子的婚礼才知道的,这时恩师已走了三个多月。
    最后一次见陈老师是去年11月25曰。那天,我驾车偕师妹黄丛婉,带着刚出版的诗集《人间烟火的歌》和一瓶珍藏了二十多年的蓝带洋酒及一些顺德特产,前往番禺广地花园,拜访日夜思念的老师。二十年未见,他依然腰板笔直,风度翩翩,走路一阵风,完全不象一个七十二岁的老人。师生三人坐在小区附近的酒楼共进午餐,其乐融融。“寻您真难呀!这些年回仁化,我多次打听您的去向,同学们都说只知您退休后住广州随孩子生活,但不知您的住址和电话,后来问黄丛婉,才找到您的电话。" “我尚来低调做人,知我住址、电话的人的确很少。" 我们边吃边谈,畅述阔别后的境遇遭际。交谈中得知,陈老师从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职位上退休,旋即应聘到广东财经大学辖下的华商学院教写作课,一干就八年,任过学院办公室主任和系主任,主编了一套写作教材,直到前年视力剧降才走下讲台,帮助儿子打理生意。
    今年正月初一,我发信息以诗向陈老师拜年年,他和了一首七绝,送来美好的祝福。我那首七绝与陈老师的和诗,存在手机里,后因手机坏了,所有信息资料丢失,两首诗我记不起来了。过完春节不久,陈老师感到腹部不适,大便带血,久治不癒,医院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对自已的病情,陈老师守口如瓶,亦不准家人向外界透露。他不愿惊动自己的学生,怕学生们来广州探望他花钱花时间耽误工作。就这样,他轻轻的走了,就象当年独自扛着行李来我的母校一一城口中学报到一样,没有惊动任何人。重读《再别康桥》,情不自禁地想起人生路上静悄悄匆匆来去的陈老师,泪水一次次滴落书页。
    陈老师是我诗歌创作的引路人。他196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时称华南師范学院)中文系,时值“文革"动乱之秋,被组织安排到台山市烽火角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两年,1969年分配到城口中学担任我所在的初二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随班而上,高一高二也是他讲授语文。当时的中学语文教材,毛泽东诗词、鲁迅作品占的比例大,其他作家的文章似凤毛麟角。陈老师诗歌修养深厚,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七律.到韶山》、《七律.长征》等诗词讲得通俗易懂,他绘声绘色手舞足蹈的讲解,把同学们带进美妙的诗歌意境。渐渐地,我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开始偷偷地学写诗。高一时有一次期中语文考试,作文占八十分,题目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沒规定文体和字数。我一时心血来潮,竟然以一首诗作答: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万里征途步不停,疾风暴雨何所惧,天崩地陷不变心!陈老师对我的诗赞不绝口,给了九十分。他把这首诗作为范文,在作文课上进行评讲,接着又推荐到学校的宣传栏“发表"。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从此真正与诗结缘,以写诗读诗为乐事,暗暗地做起诗人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转化成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我缺乏诗歌天赋,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家里无任何藏书。“先天不足后天补",陈老师深谙此道。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开小灶",将所收藏的郭沫若《女神》、闻一多《红烛》《死水》,田间《给战斗者》以及唐诗宋词选本,推荐给我阅读。大量的名著阅读,开阔了我的诗歌视野,敏锐了我的诗歌触角,奠定了我写诗的基础。也许陈老师深知学写诗与学技术手艺不同,不是手把着手教就能学会。他极少对我讲诗该写什么、怎么写,只是不断地引导我去读名家名篇,让我自已从中悟出写诗之道。在我印象中,他对我写诗的具体指导仅有一次。那是读高二时,我去其宿舍还书,他微笑着对我说:“写诗一定要有感情冲动,有真情实感"。说罢,他翻开一本新诗选,以颇标准的普通话,高声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一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朗诵完《回延安》,他强调说:“贺敬之这首诗,诗人的情感似燃烧的烈火,强烈而真实,所以能打动人"。四十多年来,他这番话一直回响在耳际,闪燿在脑海。我始终坚持:没有感情冲动不写诗,没有真情实感不写诗。
   我虽诗才疏浅,但在陈老师的精心栽培下,象石缝里的小草吐出了新绿。1973年,我先后在《韶关报》发表两首诗,尔后又在县文联、文化馆主编的《丹霞文艺》发表了好几首诗。这引起了城口公社教办负责人许吕和公社党委领导的关注,于是我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当年6月,我由马奢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变成公社电影队队放映员。公社党委把我作为笔杆子来培养,不时要我采写新闻报道和帮公社办公室抄写材料。第二年,大专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为了圆诗歌梦,我毅然放弃了当笔杆子从政升官的机会,几经周折,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时称广东师院)中文系深造。
     踏着老师的足迹迈进华师大,我这个幸运儿感到无比自豪,立誓学好功课写好诗,建功立业,为老师争光。犹如一个饥饿的乞丐闯进面包屋。
     我捧读着各种中外文学书籍,疯狂地吸取知识营养。置身科学文化殿堂,更思念远在仁化山区的陈老師,鸿雁二传书,心心相印。1975年4月5曰,我与同学们在原增城县石滩公社岳埔大队“开门办学”,结合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坐在臭虫爬行的土床边,借着昏暗的电灯光,我写信给下乡当工作队的陈老师,并附上小诗《遥寄陈兴武老师》:浩荡春风又绿枝,踏碎关山尘满衣,遥望珠水舟帆疾,却忆峥嵘岁月师”。4月13日,收到陈老师复信,附有《和方生》三首和外一首: 

     其 一

   桃李东风发满枝,
   转战几曾脱征衣?
   玉兔金乌过往疾,
   方奏凯歌又誓师。

      其 二
  燃竹煮笋春满枝,
  鏖战未及洗征衣,
  燕子低飞川流疾,
  高捋裤管拜农师。

      其 三
  东风又绿岭南枝,
  浃背汗雨泥沾衣,
  喜看绿染埇田疾,
  绣描好手是我师。

    外 一 首

  劝君莫惜泥沾衣,
  堪惜峥嵘岁月时,
  学海无涯任争渡,
  广阔天地发新枝。

    (注:此首乃步唐女诗人秋娘韵,秋娘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还须折,莫得无花空折枝。)陈老师的和诗,抒写了其下乡驻队参加生产劳动的情景和情怀,外一首借用典故,勉励 我要珍惜大学学习的大好时光,努力刻苦治学,攀登学问和写诗的高峰。老师的谆谆教诲,为我写诗求学注入了新动力。大学期间,我如醉如痴地写诗,写了满满几大本,而发表的则寥寥无几。
     1977年8月,我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十年后转行调入行政机关。其间写诗依然劲头不减,四处投稿,石沉大海,拙作总是不能得到编辑大人的青睐。我对自已的诗才产生了怀疑。1993年,我决心与诗彻底决裂,把收藏的诗集和诗评资料当废纸卖掉。十六年中,我不写诗也不读诗,专心致志写官样文章。由于在写诗路上当了逃兵,我感到很惭愧,不敢见陈老师。2008年,经过思想的炼狱磨难,重新拾起诗笔,陆续写出一批新作,质量有所提高,同时认真整理旧作,新旧合璧,编成了《人间烟火的歌》,送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时,我觉得重新找回了人生的价值,心灵获得新生;觉得自已没有给陈老师的形象抹黑,迷途知返,今是昨非。我有勇气去见陈老师了,因为我是他的写诗第一弟子啊! 为记下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我写了抒情诗
《归来》:
 
     追逐五光十色的幻影,
     十六年我负囊远行。

     带一身风尘疲惫归来,
     田园已荒蕪,满目荊榛。

     重新爱这厚重的土地,
     垦荒唤醒灵感冲动。 

     呵,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种瓜得豆也不改痴情!

    这诗,是我灵魂的心电图,是我信仰的化验单。陈老师若看到了,一定会高声点赞,含笑于天堂。

                                2o15.1o.9~~11 于顺德


        
2015/10/13 3:51:42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51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4873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