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林场育苗先锋队
 
林场育苗先锋队
  文 / 宋炯斌
                      



    2015年的8月30日,我们始兴县作家协会和青年文学会的文朋诗友们在县文联主席谭文周先生的带领下,按照原计划,去“刘张家山林场森林公园”采风以及采访七四届的老知青。        
    首先我们参观了沿途经过一处装饰独特的客家围屋建筑,虽然是本地客家人古老的围屋,但经过这家主人精心的装修之后,里面空调和各种古典家具一应俱全,比得上现代化的宾馆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冬暖夏凉。然后我们直奔“刘张家山林场森林公园”方向而去。
      虽是“处暑”时节,我们开着车窗,车驰行于路上时,四周都是青山,在这炎热的季节,竟有阵阵凉意飘进车内,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在“刘张空山林场森林公园”的大门登记之后,我们就直接进到了里面的林场管理站。
    进到公园内,刚从车上下来,就看到旁边的草地上矗立着一块格外引人注目的石头,这块石头是一九六八年在这里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于一九九八年在这里立的,上面的字是显眼的红颜色,写着“第二故乡”四个大字。我相信很多在这里当过知青的前辈们,每个人大概都有如这石头上写的一样,发自内心的把这里当作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前些天我在看王小波写的《黄金时代》,里面描写的也是他们当年的知青生活,的确,对于他们来说,知青生活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有人说:人的一生当中,有两种感情格外的令人感到珍贵,一个是“同窗共读,共听风雨”的同学情谊;另一个是“枪淋弹雨,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而我想说,像他们这种同在一个地方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彼此之间所结下的情谊,也如那同学情谊一般的珍贵。
      我们一行先参观的高约十几米甚至有二十多米的参天大树,于水泥亭中听坡下涓涓细流的溪水之声,跨过有已故革命老前辈韦丘先生所题门匾“绿望”的圆形拱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美景,碧绿的湖水之中,有圆形拱桥,有石阶走廊,有凉亭石凳。在凉亭中休息了一会之后,我们去下一个景点。
    我们兵分两路,两队去不同的地方。这天“天公不作美”,当我们这队的车刚好停下,准备去“水电站”参观之时,天空中已下起了绵绵细雨,还好我们各自都带了雨伞。看来古人说的:“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有备无患”,还是挺有道理的经验之谈。随后我们依次参观了林场水电站、知青湖、瀑布等地,知青湖这里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的,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知青们当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并在知青湖边合影留念。
    参观完山水风景之后,我们一行又返回到“刘张家山林场”的森林公园内。来到公园管理站二楼的会议室时,七四届的知青们早已经在这里欢聚一堂,畅所欲言,他们有的是一别四十一年,彼此之间相谈甚欢,有着说不完的话。
    在他们这次的聚会上,其中一位叫陈道止的先生,还怀旧地带来了一张有纪念价值的当年的“始兴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录取通知书”,正面旁边还一条毛主席语录:“知识份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反面内容是:陈道止同志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积极报名上山下乡,现经组织批准,特此通知。
    我们拿着这张平时难得一见的“通知书”纷纷拍照,看着上面的毛主席语录,和上面“同志”的称呼,让我仿佛间也回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知青岁月一般。
    我看了他们此次聚会的《通讯录》,有联系到的七四届上山下乡的知青一共有37人。
    随后我在县作家协会陈志强主席的安排下,采访了当年的知青钟杰华先生。戴着眼镜,穿着短袖短裤的钟伯,给人以智慧而强健的感觉。身材魁梧的钟伯,我估计有可能是他们这一届最高大的一个。整过采访过程中,钟伯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平易近人而又十分健谈,记忆力也非常好的前辈。
      钟伯的老家就是韶关始兴本地人。1974年,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大作作为”的号召下,钟伯也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学习。据钟伯介绍:当时在苗甫场的育苗队一共有6个人,其中由2个老职工带着4个新知青。队长是刘志均先生和队员是钟伯芳先生两个人为老知青,钟杰华先生,黄雪明先生,黄志明先生和刘保仁先生四个人为新知青。我姑且就称他们的6人小组为“林场育苗先锋队”吧。
    在钟伯的介绍下,这次我有幸见到了林场育苗先锋队里除他之外,另外的两位前辈,黄雪明先生和刘保仁先生,而另外刘志均先生已故,钟伯芳先生失去联系,黄雪明先生则因为有事没来前来参加此次阔别四十一年后的聚会。
    我们对于我们的小学同学,时间才过去了20多年而已,但我们却不一定每个同学的名字还能清晰的记得,但钟伯阔别四十一年之后,却能清清楚楚的记得当年“林场育苗先锋队”当中六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正确的书写,以及四十一年前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钟伯都能“如数家珍”般的一一向我道来,可见钟伯的记忆力也是非常好的。
    那时在林场这里的条件无疑是十分艰苦的,他们初来此地时,无意于走进了“原始森林”。
    要想在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下来,首先衣食住行,当然是生活的立足之本。
    首先是“衣服”。据钟伯介绍,那时候他们即便是下雨天都没有袜子穿,冬天也就一件破棉袄穿在身上。在这个县城生活了几年的我就知道,其实粤北的冬天也是很冷的,尤其是像他们当年在这大山里面。甚至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平时身上所穿的衣服也是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和裤子。那个年代,对于服装,就是传说中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然后是“食物”。他们所吃的蔬菜都是自己亲手种的 ,自己种给自己吃。大有响应毛主席当年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那时候山中的野味也多,什么野猪呀,老鹰呀,黄鼠狼呀,野兔呀,等等之类的都要比现在多很多。经常会有类似的状况:他们平时养的鸡,有时候会被黄鼠狼吃掉,他们平时养的鹅,有时候也会被老鹰吃掉。一个月也就只有一斤猪肉,1斤油和45斤大米。钟伯他们经常是走山路来回,一个小时把它们挑回来。其他的就只有靠他们自己解决了。钟伯说,有时候他们看到比较小的野猪在上坡时,他们都敢用刀去砍野猪的后腿,砍到了就可以偶尔改善一下伙食了。亦或者偶尔能打到一支野兔之类的山味,来改善一下伙食。
    接着是“住房”。刚开始他们到种杉树苗的这个地方来时,并没有房子。没有房子怎们办呢,他们自己想办法建起来。建现在的红砖房肯定是不现实的,房子的框架就是他们从山中砍来树木搭起的支架,他们的房顶则是用杉树皮盖了两层,用来遮风挡雨,不像现在可以用瓦片或是其他的水泥材质来做房顶。房子的四周则是弄些稻草连接从房顶上垂下来。
    最后是“行动”。那时在这大山里也没有什么好的道路,更无谈什么自行车之类的,全部靠走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时山里的路,都是钟伯他们走出来的,钟伯说,那时他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下山大多都是用跑的,跑着下山。
    这个地方的确是相当的偏远,即使是在通讯发达的现在,我们身处山中依然没有手机信号。可以想象当时在这里的他们,没有汽车,没有摩托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进出山全靠走路的,其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利。
    钟伯他们六个人当年的任务就是:大概要在10亩地大小的平坦山坡上,6个人把原来在这片地上的杂草树木全部砍干净,然后烧干净,再用锄头把泥土里面的树根挖干净。因为所种的杉树苗是很嫩的,泥土中不能有任何的树根或是杂草,否则就会影响到它的成活率。
    有了钟伯他们6人组成的“林场育苗先锋队”,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之下,也就保障了杉树苗较高的成活率,也为后来的知青们的“植树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当年衣食住行的条件都是那么的艰苦,但钟伯他们却还没有荒废精神上的追求。他们白天劳作了一天,晚上还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那时的山里还没有电灯,为了节省成本,钟伯他们往往晚上都是将煤油灯的灯芯捻到最小,如饥似渴的看书。他们从老知青那里,借来《西游记》等书籍,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一个晚上看完,第二天就要把书还回去,这些为数不多的书籍,在他们所有的知青们中间互相传阅着看,每人看一天。
    我是80后,至今清楚的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面就有这样的内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在我的童年时代,印象中也有用过煤油灯,可能现在的90后对煤油灯就相对陌生一点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之下,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的钟伯他们,现在谈起这些往事,无不令我们敬佩。
    忆苦思甜,钟伯说,那时候年轻时的那些锻炼,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为他们一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6年的12月份,钟伯回韶关了,在刘张家山林场度过了两年左右的知青生活。后来工作于韶关的“韶钢集团”。现在也已接近于退休的年龄了。
    采访结束后,我们给七四届的知青们在刘张家山的管理站门口拍了一个合影留恋。此时此刻他们都成排的手牵着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想他们的心也是连着心的,在生命中的青春年华,共同度过了难忘的知青岁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那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间,四十一年的光阴已从他们的手中悄悄的溜走,四十一年后的今天他们相邀相聚在这里,共同追忆他们当年的难忘时光。不管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但对于他们来说,那段时光,是他们花样年华里的美好回忆。
    古人说:“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霜。”四十一年前,昔日十六、七岁青春年少的帅哥和美女们,如今白发已经悄悄的爬上了他们的鬓角。但知青生活时度过的岁月,却成了他们所有人一辈子当中的美好记忆,那段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艰苦,但却单纯而质朴,在物质上也没在太多的奢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刘张家山得以有这么大面积的林场,与他们知青们当年的精心育苗,用心栽培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林场的发展进程当中,他们功不可没。

        四十一年还旧梦,
        上山下乡再聚首。
        试问人生长几何,
        朝鬓青丝暮白头。

    钟伯的QQ网名为“华少”,可见钟伯虽然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却还拥有着一颗年轻的好心态。据钟伯后来说,他们当年“林场育苗先锋队”的6个人当中,其中最年老的刘志均先生已经逝世,钟伯芳先生也已经失去联系,剩下能联系到的就只有他们4个人。
    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最后归宿。我衷心的祝愿他们所有的知青们都:“幸福,平安,健康的安度晚年。”向他们这些曾经为祖国的建设而添砖加瓦奉献着自己青春年华的前辈们,致以我深深的敬意。



2015/10/19 17:00:46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42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44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