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母语,历久弥新;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现代语文,悲欣交集。
当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外国留学生拿了冠军时,“语文之星夏令营”拔尖生的文学素养让人失望时;当青年学生能操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方正潇洒的象形字,读了16年中文的大学生200余字的手写求职信居然出现12个错别字时;当广东考生在古文翻译题中得0分的有一万多人,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25%考生10万多人得了0分时;当优美的汉语被肢解得面目全非,和理科一统人心之时……
当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公统计宣布,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超过4000万,“孔子学院”雨后春笋,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时;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宋祖英用悦耳的汉语歌打动了外国听众的时候;当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学术会议上坚持用母语作报告的时候;当2007年广东敢为人先,义务教育阶段将书法列入必修课程的时候……
我们瞢了?母语,汉语,中华文化的载体,华夏子孙共同的根基,我们文化共同的母乳到底怎么了?我们是亲近了母语还是背离了母语?
国际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而在非物质遗产中,本民族的语言是最根本的,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警告说:“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失,等于永远失去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诚然,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它的简约、诗意和丰盈,世所公认。引以为豪的是,在华夏熠熠生辉的精神宝矿里,因为有这样一笔永久的祖先瑰宝,人生就永远富有,漂泊的心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多么惬意啊,走进诗意的汉语园林,移步换景,大漠落圆,微雨双立,便能唤醒风雅人生的楼兰追忆……汉语的纸张旅行,正是细腻心灵吟唱的延伸与扩展。它在起源于自然物象的摹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第二自然景观(或自然的人化)。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一字表意,两字表情,三字成经。余光中先生曾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经济的繁荣掩盖不了母语文化当下的缺锌缺钙,但母语的繁华却是经济文化转速最强劲的发动机;粗鄙的心灵配不上诗意的汉语,但诗意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文化侵略是诸种侵略中最釜底抽薪的侵略……
行文至此,想起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玛特。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置于天秤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心的重量。
我喜欢这根羽毛。母语就是这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千疮百孔的天,补不了龟裂苍黄的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