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青松诗歌
诗评家有眼高手低的“职业病”。他们博览群书,泛游诗海,站在诗艺的峰巅“一览众山小”。下笔却灵感枯竭,写不出好诗。杨青松则不同,他的评论出众,诗亦种得枝青叶绿,摇曳多姿。诗歌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新浪博客、《五月诗笺》。读了他的作品,深感其诗在五月诗群中独树一帜,已形成自己华美清丽的艺术风格。
艾青的《诗论》有一段话耐人寻味:“一首诗的胜秋,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诗歌是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体裁,它与美学的关系形影相随,鲁迅用“诗美”来表述这种微妙关系。青松深得其中精髓,他坦言:诗歌,我偏爱唯美风格。我理解这是他创作的审美观,也是他诗歌生涯的座右铭。一个敬畏美,追求美的诗人,作品怎能不闪耀着美的光芒。
一
郭沫若把诗人的感情比做波浪,他说:“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姫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句”。 青松的诗作,像《一派胡言》、天公天公何如此》、《端午端午》、《这种悔》、《给思绪挂上一把铜锁》、《忽然涌出了悲哀》都是感情波涛汹涌时的一挥而就;《一棵树的灵魂》、《千年相守》、《山中独步隐约歌》、《树影下的一缕柔黄》、《清明上河》、《今夜 有雨敲窗》、《洛阳诗旅》则是在感情似涟漪波动時写下的。不同情感环境中的创作,在气势上虽有“雄浑”、“冲淡”之别,但都蕴藏着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感情美。
感情的纯真美。诗作所抒之情,符合人的自然天性,无悖于人的天赋秉性,是灵魂的呼吸和声音。青松无论怀古、忆旧、思乡,还是即景、凭吊、咏怀,都是抒发真情,坦露赤心。“风吹来/一棵树瞬间腾空/去远方播种/那一片山丘/依如 昨曰伟岸/肃立 参差不齐的丛林/仰望 一棵树的灵魂/一首诗 在深邃的目光结晶/纷纷落落 飘飘逸逸/五月的一次扬花/为这个季节洒下几多诗行……你去哪里了/山默默相问/那一片土地站立着哭了/垂首 曾经的履印/默默温习/红色的热情/爽朗是一团火/燃烧 原来可以乘风飞去/告别 不/记忆还是冥冥/闭目 我看见/你在诗的天空飞行”(《一裸树的灵魂》)。这是悼念当代著名诗人、原广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韦丘先生的作品。以歌当哭,回忆韦老扶持五月诗人成长的深厚恩泽,描述其热情豪爽的性格,展开想象的翅膀:老诗人去远方播种诗歌了,正在诗的天空中飞行。把内心的悲伤、敬仰、怀念展现在读者面前。“树影下/绽开柔黄色的灯花/玉兰的芬芳/和风一起走过/璀璨的夜空里 默默/没有歌声流淌/静水 微波/独自享受寂寞/梦里我/就这么树影下/一个人 站着”(《树影下一缕柔黄》)。通过梦境,抒发人生寂寞孤独的苦闷,坦然地把寂寞孤独的煎熬当成一种享受,诗的情感,抑郁、伤感和对生活的爱交织一起,形象地揭示了人的天赋秉性。
感情的人性美。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夲性,它带着明显的社会性烙印。关于社会美有观点认为:善的即是美的。亲情、友情、爱情、乡愁、忠义、守信等,是人性的重要元素。青松的诗歌表现人性美的较多。《这种悔》、《清明上河》是同类题材。“不知道出生时怎样从您的怀中娩出/只闻说分娩时您痛苦的撕伤/不记得幼儿时您怎样喂我乳浆/只知道您那时吃的是木薯、野菜、谷糠/只记得少年时我心里怨您/为什么不公平生我一副丑陋模样/只记得放学时我偷了邻居的黄瓜/回家时您很凶打了我几个巴掌”,“只记得还有很多很多只记得/只记得那时我的无知无情就象是狼对着羊”(《这种悔》)。作品以排比手法,精雕细刻地描述母亲抚育儿女的艰难历程。斯人远去,阴阳相隔,人子之孝再也无机会重来!诗人悔恨交加,如泣如诉,撕心裂肺,感情的人性美产生一阵阵冲击波,撞击读者的心灵。
感情的崇高美。我所说的崇高美,一般指诗中感情有鲜明的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这就要求诗人关怀社会。歌德说:“要是只能表达自已的一点点主观感情,他是不配称为诗人的;只有当他有能力驾驭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时候,他才是个诗人”。 青松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人格风范,沒有寄身林泉,而是感时伤世,愤世嫉俗,忧国忧民,客观上代表了社会的良知,不自觉的为黎民百姓代言和担当“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不平则鸣,面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愤而为诗,予以无情鞭挞,使诗情升华到崇高的美。“把阳光剪开/你们分吧/给你供电/给你银行/给你手机当枪/物价涨,太阳也长/就给我看一眼吧/什么……需要收费/啊!那叫赏光”(《一派胡言》)。夸张诙谐的手法,揭露特殊利益集团垄断占有大量财富资源,连阳光也想瓜分强占,世界黑白与己无关。辛辣的讽刺锋利如刀,剥下了借改革之机谋一己之私者流的伪善画皮。“天公天公/就这么信口雌黄昭然大白/就这样无情将我抛在黄土高坡大漠塞外/孤零零背井离乡欲穷千里望父老/寻觅觅一无所有白曰依山哭江河“(《天公天公何如此》)。诗人化用古诗名句,嘻笑怒骂,诉说当下平民生活窘迫,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写法,暴露中国社会平民的命运逆境,对现行的制度发出质询。《端午端午》写出了江河生态严重破坏的惨象,《给思绪挂上一把铜锁》折射出文化专制给文化人内心留下的阴影。概言之,诗人不忘使命,针贬时弊,反映民生疾苦,感情的崇高美犹如北斗星座,照亮诗歌的广阔天空。
二
沉湎诗歌的世界, 青松出入于“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中,在诗意的土地上浇灌出一朵朵奇葩。读他的作品,“一片落叶/在眼前飘落/两声鸟鸣/轻轻告诉我什么/飘动了一下/远方,一朵伞花开了/二朵,三朵……/竞相的开了/啊,春天/我的花还会开吗?”(《花儿》)。犹如一幅生动的图画扑面而来。风吹树动,叶落鸟鸣,旅人从远处走来。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于文字,形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仿佛身临其境。如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文字绘就的一幅色彩层次分明的秋山月夜图。而“云的衣裳/明净让人喜欢/和王羲之的作品一样/被人愉悦收藏/空灵的山水/直抒的阳光/写意爽朗/忽然,砚台摔碎了/污渍的字/被揉成一团随意丢弃/争抢中,撕碎了/一片乌云在天悬”(《云衣》)意境系“无我之境”。诗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选取“白云”、“阳光”、“山水”、“王羲之作品”、“砚台”、“乌云”六个意象,巧妙构思创造出一个美艳、辽阔的意境。这里已不是一帧静态素描,而是注入了强烈情感的图画。白云原来象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样珍贵,变成乌云如被墨水污渍损毁。比喻新颖,对“白云”真挚浓烈的爱与对损毁“白云”恶行的恨深藏在诗中。象征手法巧妙,画外有音。
以情构景,托物言志,是造境(有我之境)的第二种方法。诗由情到景,由虚到实,即心中先有意(感情思想),再从生活中寻找象(物象或事象),相当于“主题先行”。 这首缅怀母亲的抒情诗,“清明,上河/密密的雨丝无声的飘着/站在船舷,无言/远山愈来愈近,愈来愈近/心,止不住发出鸣咽/我的忧伤是一只小船/载着永恒的思念/缓缓驶过岁月的河面”。“花瓣,撒落/水面的花朵回旋着茫然/依依不舍,青烟缕缕追寻/跪在船头,回首/望不够的远山已经无法再看见/啊!我的忧伤是一只小船/母亲在山巅/正声声呼唤我早点泊岸”(《忧伤的小船》。创建意境很成功。诗人精心设计了凄清的画面:细雨纷纷,静水无波,小船在岁月中行驶,寻找白发母亲的儿子,站在山顶呼唤儿子的母亲,构建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感人画面,这画面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实际上是诗人表达需要虚构的,然而“情与景汇,意与象通”,凄美的意境不呼自出,刻骨铭心的思念跳跃在字里行间。咏物言志,寄托“意”的一般只是一个具体事物。如《花生》,“寂寞开了一朵黄花/自卑羞涩的头垂下”,“淤积太多的悲愤/会萌生异样的根须/俯下身与土地亲近/吮吸朴实的养分”,“憧憬一个善果/结识爱的单纯”,“当阳光把我拔起/寂寞竟然孕育出香醇”。我读到诗人谦卑、执着、善良、奉献的品格和甘守寂寞、追求卓越、独立自由的抱负。胸中丘壑,读者心明。有趣的是,选取外形与内心世界相似的花生为载体,笔酣墨饱地画了一幅”花生图”,刻划出花生的花、根、枝叶、果实,此时的花生已超然成了诗人的化身,托花生言志,夫子自道,壮美深沉的意境水到渠成。
三
语言的高度精炼,是诗歌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最大区别。苦心追求诗歌语言的精炼,抒情言志,陈事写景,精炼为尊。他的作品篇幅不长,“微诗”为数甚多,这就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其在“炼字”下了功夫,字词一再斟酌,直到满意才罢休。《树影下一缕柔黄》有一句“和风一起吹过”,在博客改为“和风一起走出”, “走”比“吹”形象更鲜明,诗味更浓郁。尤为难得的是结合使用通感、比拟“炼字”,使语言高度精炼形象。如“一首诗在深邃目光中结晶”,“结晶”用了通感,把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体有形的物质,精炼、形象。“凹凸不平 旧事/鹅卵石 棱角磨去”,“凹凸不平”用了比拟,变无形无影的“旧事”有形立体物,赋予可视可触元素,诗歌语言上升到更高层次。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云:“所谓炼者,不在乎句阻语典,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 分析青松诗作,发现其注重“炼句”。写著名老诗人韦丘病逝:“风吹来/一棵树瞬间腾空/去远方墦种”(《一棵树的灵魂》)。描绘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南雄市三影塔:“天地大哉,竟只留下三影”。(《三影塔》)!漫步城市街头发现“天上繁星有点趾高气扬/直勾勾眼神的路灯太亮太亮”(《赤脚怀念故乡》)。思想言论压抑只有“给思绪挂上一把铜锁”。叹心境“从来奇树杳无荫,莫待黄鹤唱孤零”。这些珍珠般的佳句,以少胜多,使作品诗意葱茏。 通过对社会自然现象作哲学思考,锤炼出一些哲理深刻的警句, 精炼的语言大放异彩。如《核桃的思想》中“打破封闭/才能品味你大脑的深邃”,给读者留下偌大思索空间。
四
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常在抑扬抗坠之间”。青松不断地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营养,积极探索试验,构建作品的乐感美。青松诗歌的乐感美,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押韵。它是诗歌乐感美的第一要素,也是中国诗歌格律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韵的作用是关上粘下,把跳跃式的诗行串联起来,强化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使诗具有抑扬顿挫、回环流畅的韵律美。作品《风中的思念》用隔句韵,一韵到尾。《天公天公何如此》则是隔句韵、连句韵交替,中间换四次韵。“天公天公/就这么信口雌黄昭然大白/就这样无情无义把我抛在黄土高坡大漠塞外/就这么孤零零背井离乡欲穷千里望父老/寻觅觅一无所有白日依山哭江河/听得见大风起兮怒卷屋上三重茅/迷茫中手足无措难为衣衫褴褛少陵野老”。两种押韵并用,并多次换韵。这是因为诗人情感太强烈,不这样用韵,表达就会受到阻滞。《酌酒》用连句韵,一韵到底。“水溪流,一清泉/西水东流难为酒/且酌满,别回头/人生曲直怎消受/醉了吧,没伤忧”。全诗十五行,句句押韵,中问不换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谱上曲就能唱。
第二,节奏。它是构成诗歌乐感美的一个要素。作品表达巨浪奔涌的感情时用长句,表达静水微澜的感情用短句。如《这种悔》:
只记得/我太倔强/很多天/都不叫您,
象对待/仇人一样/对您/我的亲娘;
只记得/夜深时/您又来到/我睡的小床,
悄无声息的/为我/盖好 被子/放下蚊帐。
这四行诗,最长的十五字,最短的十二字,皆由四个音节组成,每个音节字数大致相等。再如《独步》:
风中的/花香/迎/过来,
我/对着/绿树/幻想;
蝉儿/很随意/开/一扇门,
美妙的/音阶;
春天,
原来/可以/这样/歌唱。
全诗六行,前三行四个音节,第四行两个音节,第五行一个音节,最后一行也是四个音节。构成“四四四二一四”格式,诗行大体整齐而又变化,顿歇有规律而不呆板,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颇有元曲韵味。作品采用两种音组排列组合,对诗的节奏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第三,音调。大致相当于歌曲的旋律。音韵学将十三辙分为洪亮级、柔和级、细微级,用于表现强度不一的情感。作品选用韵辙是讲究艺术的,如《这种悔》,思念感恩强烈的感情如大海波涛,用了洪亮级的“江阳辙”;《小径》是山中与陌生人偶遇,感情似秋水微波,用柔和级的“波梭辙”;《珠玑巷》写珠玑古村的落寞沧桑,感情怆涼低沉,用了细微级的“一七辙”。由情择韵辙,情韵协调,诗的音调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情感的起伏律动。
重言复唱,即重复诗中的某个词语、诗句或整节诗。这是古典诗词和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运用得当有助音调的活泼和流动,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这种悔》后半部分:“您的爱您的爱您的爱在空中不停地唱着流响/您的爱您的爱您的爱相伴我走过的路旁/您走了您走了您走了我该如何把慈爱补偿/您走了您走了您走了我只有孤独地走过家乡”。前两句三次重复“您的爱”,后两句三次重复“您走了”,构成了音调上的回环缭绕,使诗句更加悦耳动听,个人强烈感情得以顺畅抒发。
在韵脚注意运用平仄,押韵字使用同一平声或同一仄声的字。如《给思绪挂上一把铜锁》,十七个押韵字,平声八个,庂声九个。每节诗选用押韵字时,基本上选平仄相同的字。“给思绪挂上一把铜锁/别让太多的迷茫出门乱说/铁青色的晚春/黄昏神采飞扬的沙尘路过/迷途不知返了/这就是岭南四月的落魄”。锁、说、过、魄四个押韵字,“说”是平声,其它三个是庂声。“谁告诉我/已早挂上微博/有条不紊/悠然自得把青春转播/神奇啊,速度快得惊人/悠悠万事,天地人和”。我、博、播、和四个押韵字,“我”是仄声,其它三个是平声。由于用韵基本符合平仄调谐法则,这首诗读起来仍觉得抑扬有致,比较顺口。
白璧微瑕,青松诗歌病弊较突出的有两点:其一,用“赋”失度。赋即铺陈,基本特点是铺陈排比,体物言志,直抒胸臆。《一派胡言》、《天公天公何如此》、《这种悔》系赋的力作。在陈事抒情时用墨如泼,层层渲染,回环咏叹,增强了表达效果,所写事物穷形尽相,所抒情感淋漓尽致,所造意境恢宏壮美。钟嵘在《诗品》中说得明白:“但用赋患在意浮,意浮而文散”。青松的一些作品“赋”手法贯穿全篇,没有与“比兴”结合,语言不够精炼隽永。其二,用韵太随意。有些诗不押韵,用所谓“内韵”,实则属无韵诗(非诗化的一种表现)。如《今夜 有雨敲窗》。有些作品用韵凌乱、生硬,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其作品的乐感美。
刚过天命之年的青松,艺术创作力旺盛,以他的天分和勤奋,相信他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写出和时代同步的更多佳作。
201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