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诗歌教学之初探
 
诗歌教学之初探
  文 / 李红秀
                  内容摘要

      理想的教育,莫过于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敲击学生的心扉,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的心灵。《诗意语文学本》是以诗歌的形式、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童真童趣,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开展理想教育最好的范本。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创作中,我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情趣情感,努力去为学生开启“想象之大门”、激发其“底蕴之灵性”,从而去感受语言这门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朗读和欣赏是基础,感悟和发现是源泉,模仿和创作是途径。

     关键词  :  品读与体味   模仿与创新   想象与灵性 
 
                    一、引子

      2007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五月诗社”社长桂汉标老师,感谢他以大胆开拓的气魄,给我以充分的信任,让我成为《诗意语文学本》实验课题的执教教师。
     《诗意语文学本》(小学卷)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诗教实验”总课题组开发的系列教材中的第一套,是为小学阶段推广实验编写的,可以作为各级相关学校校本教材,也可以作为语文课外拓展性阅读材料使用。这套教材意在将诗意带入课堂,而里面的诗歌有着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而优美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体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性,深得儿童的喜欢,对于他们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发智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同时它又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对现代的儿童进行诗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使儿童增加体验,培养语感,正好与《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相吻合。
      今天桂老师向我提出“诗歌教学实验”就是想通过一个合适的方式,重新让诗歌以全新的面孔放到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毫无疑义的,这是中华“诗教”的与时俱进,是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文学教育的实验。我决定利用两年的时间去实施这个实验,决意要把诗意带入语文课堂。

                   
                二、课题实施过程与感悟


(一)、打开想象,走近诗意。

      诗歌教学,我把它理解成是一种“放飞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灵性”的教学。根据《语文标准》要求学生自小就有接触诗歌,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属于诗歌学习的“第三学段”了,但很明显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达到了灵性的激发是少之又少。我们都相信每个儿童都具备一定的灵性,具备着无限想象力,如能得到激发,那么他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得更好,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现在的学习,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生存,爱迪生不是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吗?据此,我决定从打开想象之门开始引导。
      记得第一次上课,面对着我熟悉的学生,却发现学生的神情跟往日不一样,都透露出一个疑问:看看老师怎样教我们写诗?我决定就从桂老师跟我们说的一句话进而引发课堂,于是顺手端起讲桌上的一只茶杯问:“这是一杯什么?”学生傻眼了,“一个空杯子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这里装得满满的。”“我知道、我知道。”随着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很多孩子都忍不住地说道:“这是一杯空气。” “对病人呢?” “这是一杯希望。” “这是一杯悲伤。”“这是一杯鼓励。”……各种各样的答案顿时爆满课堂,忽然有个孩子激动地跑上讲台大声说:“老师,老师,现在‘这是一杯争论’。”面对这一些争论,我都一一给予表扬,并祝贺他们现在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
      就在孩子们都兴致勃勃时,我跟他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美国的学生,写了一篇名叫“蛋”的作文。文章大意是:一天,几个小朋友在野外拾到一个蛋。这是一个什么蛋呢?有的说是蟒蛇蛋,有的说是鸵鸟蛋,有的说是恐龙蛋……一个小朋友看大家争执不休,便说:“别争了,咱们把它带回家去孵化,看能孵出什么东西来,不就知道答案了吗?”几天以后,这个蛋结果孵出了美国总统里根!这篇文章还得了大奖呢。从这个故事中,孩子们懂得了是大胆而神奇的想象使该文章获奖,同时我也让孩子们明白:诗歌需要的就是像这样的大胆、神奇的想象。

      带着这样的想象,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引领孩子们从课室走到校园、走到郊外、走入生活,去发现校园的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校园中,看见校园绿茵茵的草坪,有孩子脱口而出:“校园草坪是一部大钢琴/我们是一个个琴键/下课铃是钢琴手/一按/便奏出最动人的乐曲”;我鼓励孩子们用稚嫩的笔墨抒写所思所感,学生罗庆庆的小诗《时间》这样写道:“时间像橡皮筋/有时变得很长/有时变得很短/上课时变得很长/下课时变得很短/烦恼时变得很长/开心时变得很短/批评时变得很长/被表扬时变得很短/呀,原来时间跟我们一样顽皮”。这小诗形象贴切地描绘出孩子的心里变化。
      在前一个月里,我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开“想象之门”,让想象的翅膀高飞起来,让诗意走进孩子的心灵。

(二)、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当想象之门处于了打开状态了,在后来的每周一节的诗歌课里,我更注重的是如何引导孩子阅读诗歌。学生没有教材,我便将《诗意语文学本》的内容通过板书在黑板上好让孩子们更方便阅读。阅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针对这点,我特意设计出“整体感知——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这么一条品味主线,让学生自主地去探寻“诗美”,悟出“诗情”。 这样的品悟,韵点不是放在新异的形式上,而是放在文本的语言和文本表达的情感上,推敲“美”的表达上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用视野去发现美,用心灵去体悟美,诗味——语言所传递的情深深印在了心灵上。

(三)、发挥联想,展开模仿。

      读诗,是一种心灵的美化,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并能同时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当读诗过程中把自己融入了文本之时,联想便开始了展开,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模仿创造便显得水到渠成。一个叫陈扬的孩子在学习完第一单元王宜振的《钓竿儿》时,写了一首题同为《钓竿儿》的诗交给我: “把钓竿儿伸进春天,/钓一条条嫩嫩的柳丝,/一条柳丝一条绿色的光彩,/在我的眼里呈现出一幅多彩的图画。∥把钓竿儿伸进夏天,/钓一阵阵新鲜的空气,/一阵空气一份清爽的心灵,/在我的心里掎起一丝微笑。∥把钓竿儿伸进秋天,/钓一片片火红的枫叶,/一片枫叶一个金色的梦想,/在我的脚下弹唱起一首梦的歌谣。∥把钓竿儿伸进冬天,/钓一朵朵美丽的雪花,/一朵雪花一个欢乐的童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美好的印记。”
     在后来的学习里,孩子们的小诗不断,罗文禄同学的小诗开始从模仿里走出来,他的《家》就是学习完王怀让的《照片》后写下的:“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它在静静地陪伴着我长大。∥早晨,我背起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晚上,又在家中安下了定所。/这里装满了我的欢乐,/也塞下了我的烦恼。∥爸爸是金色的太阳,/光芒四溢,/为我们的成长点亮了盏盏希望之灯。∥妈妈是温暖的春风,/柔情满怀,/为我们的成长弹唱起支支幸福之歌。∥爸爸是太阳,/妈妈是春风,/而我呢,是一朵绽开的花儿。/依着太阳与春风,/散发出阵阵诱人清香。”

(四)、激发灵性,大胆创新。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随着诗歌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积极性越发高涨,而每逢星期三便有学生主动下来办公室把要学的诗歌事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静静地等候着老师。学习诗歌,我不想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所以没有给硬性的作业,但是大部分孩子却主动地买好了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做诗歌本,在每次学习完后我都能收获一份喜悦的心情,因为交到我手中要求我看看的小诗越来越多;在平时作文写作里,写到情深处也有学生居然直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一名叫邓亦杰的孩子在作文《纸菠萝风波》中写道:“ 我从不肯丢弃每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把它们,∕ 垒成一个个小小的纸菠萝,∕藏在课桌的抽屉里。∥ 有时被同学羡慕,会悄悄地‘偷’去∕有时被老师发现,竟被毫不留情地缴走,∕……∕但我仍是永不灰心地垒着,∕盼望着它们能给母亲带来快乐∥母亲!倘若您回来时能看到纸菠萝,∕千万别去伤害它,∕这是儿子悄悄地,悄悄地为你垒的,∕千辛万苦,只求它能让您知道:我爱您!”看到这样大胆创新的诗歌,我总不忘在班里范读、在校园广播里播读,这样孩子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有好几个孩子甚至在假期里,也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短诗给我,这一切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我慢慢体会到孩子们开始爱上写诗了,在平时的表达中,诗歌也在悄悄地成为了他们表达的一种方式,成为了他们审美的一个依据。看着这些悄然的变化,我不敢声称其“底蕴之灵性”被激发了,但最少是为孩子打开了那扇“想象之大门”,为他们推开了诗意语文的另一扇窗。

                     三、结语

     就诗歌的特点来说,表现为想象和灵性的激发。这两年中,我给自己定位为“诗歌教学实验”,诗歌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是实验的过程。虽然两年里的学生是两个学段的孩子,但无论是五年级还是三年级的孩子,面对着诗歌却都表现出了同样的欣喜。这样的欣喜是我们从传统课本教学中无法获得的,虽然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我们师生却是在享受着这一过程。

           【本文荣获广东南雄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9/9/18 21:18:54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57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865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