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漫议周贤德《总有根弦拴住你的灵魂》及其他
6月12日,五月诗社作者周贤德在微群上发表短诗《总有根弦拴住你的灵魂》〈下称巜灵魂》):“我们不说理想,它向来目不识丁/不说洛阳纸贵,洛阳在哪不知道//我们从茶叶在树上飘香说起/说到种子埋下,果实兑换成银両/一碗粥敷衍了一个日头……//你慢慢地说,我静静地听/说着说着/时间爬上了额头//有一根弦,紧紧拴住我的灵魂/手握这根弦的人有个好听的名字:妈妈。” 这位勤奋的作者,早已进入我的视野。他的作品,语言精炼,讲究构思,我有偏爱。然而,这首新作令我失望。它构思很新颕,语言精炼形象,立意明确高洁,却无法叩响我的心弦。我反复研读,最终找出原因:诗只有一副亮丽的外壳,缺乏诗的灵魂一一真情实感。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是情感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在巜毛诗序》中就有深刻的论述。别林斯基强调:“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主要活动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沒有诗。”这位俄罗斯文艺理论大师的话高屋建瓴,阐明了情感在诗歌中的核心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一首好诗不仅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我,而且这情感还要真实,发自肺腑,不掺假,不矫饰。感情真实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艾青说过一句带几分神秘色彩的话:只要是诗的东西,放在哪里都是诗。三十多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把这句似懂非懂的话抄在本子上。其精妙的含义,现在才领悟。“诗的东西”,即是饱合着真实感情的形象化的诗的语言。
《灵魂》一诗中,作者的立意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对母爱礼敬的深情,只能以诗诗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可是在全部诗行中,见不到那种对母亲无条件的、刻骨铭心的、圣洁无私的挚爱。从泉眼里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喷出来的全是血¨〈鲁迅语)。《灵魂》外表华美的诗句,掩盖不住它真情的缺失。诗的第一节,作者引用ˉ洛阳纸贵¨的典故,延伸出学究讲古式的三行诗,给人以情感掺水的印象。抒情主人公与妈谈茶叶,谈播种与秋后卖果,谈吃粥过日子,这些生活场景,缺少在场感,系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诗中所抒之情,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嫌疑。读了《灵魂》,总感觉这诗不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是生命的自由绽放。换一个说法,这诗是作者造出来的,造出来的诗,虽有技巧,却很不自然,枯涩呆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诗,称之为文字游戏倒恰如其分。
《灵魂》的创作,带给我们以下启迪:
第一、要写诗不要造诗。造诗强迫自己动笔,为写诗而写诗,从功利出发,没有感受而硬写,凭着技巧小聪明做出诗来。这类诗作,没有真实的波涛汹涌的情感和独特深刻的人生体验。写诗则有感而发,宛如花朵要开放、河水要东流,为生命本能所驱动,不把心中所思所想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心潮难平,寝食不安。这样写诗,所有写诗的人都会写出好诗。如刚学写诗的肖阳,前两天就写出了动人的好诗巜乡愁》:ˉ老家捎来坛老酒/把它藏起来不敢开封/怕满屋子弥漫/浓浓的乡愁。¨ 相反,造诗是钻死胡同,即使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一样留下败笔。ˉ文革¨期间,郭沫若写过一首《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ˉ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工农兵英雄形象。¨ 作者丧失文人气节,言不由衷,讨好江青,在缺乏感情冲动的条件下凭技巧造诗,写下这首有损其大诗人、文坛领袖形象的垃圾作品。
第二、理以情为依托,情乏理难立。有位资深五月诗人对《灵魂》情有独钟,认为写得比作者佳作巜我什么也不说》还要好,理由三个字:有思考。不可否认,作者在巜灵魂》中对母爱作了哲学层面的思考,试图彰显妈是儿女之魂的理念。但是诗中哲理是以情感为载体的,不是硬性注入的,离开真实丰富的情感,哲理就成了稻草人,没有生命力。这就是诗坛上哲理诗难成气候的主要原因。魏晋时期曾风光一时的玄言诗,在中国诗史上不过是一支小插曲,居于点缀的地位。可见,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是诗写作的唯一选择,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而《灵魂》沒遵循这个规律,诗思疏离了情感,从概念出发布局谋篇,造成哲理图解化,立而不稳,不能有效引导读者进行人生伦理的深度思考。
我说《灵魂》是文字游戏,并非说它毫无价值。文字游戏不是什么坏东西,它不能负起ˉ兴观群怨¨的重任,却也能锻炼人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能提升诗歌作者的技艺水平。五月诗笺上发表的同题竞技诗,很多就是文字游戏,不也受到尊重吗?
2016.6.13 于顺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