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古典诗词>>七律 • 红军足迹遍南雄(外二首)
 
七律 • 红军足迹遍南雄(外二首)
  文 / 黄润秋


   
    小序: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来此播下革命的种子。南雄的“水口战役”留下了共和国六大元帅的战斗足迹;“梅花战役”载入红军的史册;陈毅的《梅岭三章》记录了三年南方游击战的峥嵘岁月……韶关的山山水水洒满了红军将士的汗水与鲜血,铭记着红军长征与南粤大地不可分割的丰功伟绩。在韶关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丰富的红色历史底蕴给该市“创文”增添厚重的文化元素。7月26日,广东首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将在仁化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借此契机,走入了韶关的红色大地,探寻这个千年古城是如何依托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革命遗迹,人们仿佛穿越回到了1934年,见证着那场发生在南雄的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1934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和各地红军的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信丰县一带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月26日,红一军团前锋在信丰县的石材圩一带开进,经小和、万隆进入粤境广东省南雄县的界址、乌迳一带。27日拂晓,侦察连向正在新田圩附近山坡上挖战壕的约200名敌人发起攻击。顷刻,整个新田圩枪声大作,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中,红军歼敌2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这是红一方面军进入粤境的第一仗,也是在粤的第一场胜仗。如今走进当年的战场附近的新田村,四周青山环绕,村民在旧村落旁边建起了新房子。沿着进村的水泥路两旁,是一排排独门独院的楼房,多是二至三层,一派新农村的景象。新田村如今已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在历史上有着“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称。厚重的历史加上红色的烙印,让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古村顿时鲜活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普通的古村不同的是,走在乡间,斑驳的墙壁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有些老人,偶尔还会在此悠悠唱起陆定一写的《红军歌》:“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霹雳犹鸣赤县天,南雄寻迹意绵绵。
晚霞映照梅关口,旭日耀辉乌迳前。
猎猎战旗惊粤岭,滔滔凌水起烽烟。
秋风飒飒唤英杰,鸟语花香翠壑间!

    ◆七律 • 一片丹心在杏坛——追忆教育家刘冰◆
    
    小序:2017年7月30日,一位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们,向他的遗像深深地三鞠躬。遗像中的老人平静地望向远方,目光坚毅而不屈不挠,如同悼词中他那令人起敬的一生。这位老人就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刘冰,他的96年人生历程曲折而灿烂。“文革”期间,刘冰坚决与“四人帮”在教育界的倒行逆施作斗争,维护了教育事业的尊严;“文革”过后,刘冰到兰州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校长,把他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培育了大批人才。刘冰的思想与风骨得到后人广泛称颂,被誉为当代教育家的典范。在刘冰逝世之际,让我们一起追忆其兰大岁月,以表缅怀。扎根基层的实干家。刘冰1921年生于河南省伊川县,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8月起历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打击迫害。1978年至1983年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79年起相继在甘肃省与全国人大担任领导工作。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勇于创新的教育家。仗义执言之举 习近平回忆刘冰“特批”上清华。习近平2000年在接受《中华儿女》杂志社社长杨筱怀采访时,曾生动地回忆起刘冰在此期间特批他上清华的一件往事:“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了延川县。我3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说,可以来嘛。当时,我父亲下放到洛阳的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

苦辣酸甜九六年,高风亮节记心田。
斗魔荡荡勇挥剑,仗义常常敢执言。
阔斧大刀思改革,殚精竭虑奋当先。
先生驾鹤无遗憾,一片丹心在杏坛。
   
    
   ◆ 七律 • 赞养猪院士印遇龙◆
  
    小序: 一双球鞋,一身运动服,一辆自行车,这是印遇龙每个上班日的标配;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说话大嗓门;喜欢游泳、打乒乓球、跑步,智能手机玩得娴熟。已过花甲之年的印遇龙,生活中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与生活中的随意不同,科研中的印遇龙又是个十分严谨的人。他的科研哲学很简单:深入第一线,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印遇龙被人称为“养猪院士”。自参加工作起,他在养殖行业一干就是近40年。如今,印遇龙的养猪科学还征服了世界,他带领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18篇,被《自然》等国际著名杂志他引5748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奖,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唯一获奖者。印遇龙工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197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印遇龙就在这里开始与生猪养殖结缘。印遇龙曾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和工作。1997年,他获得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博士学位。印遇龙留学归来,带回的除了国际视野,还有自费购买的价值1万多美元的化学试剂和手术器械。然而,回国后等待他的“养猪”工作,仍然是非常艰难的一段路。没有猪笼自己做,没有猪崽自己抓。印遇龙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全部亲自动手。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印遇龙和团队一天到晚都要守着猪取样,每天房子里都会传来猪的号叫声以及工作人员来回赶猪的脚步声。然而,对于印遇龙和他的团队来说,煎熬绝不仅仅在取样的工作台上。每次采集到的猪粪要弄干,为了不干扰周围群众的生活,他们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则请人送进办公室来。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印遇龙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近40年的科学生涯工作中,印遇龙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进行了不断探索:一是让生猪健康生长,并且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让猪肉好吃又营养;三是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正是这些努力,推动着我国生猪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为中国生猪产业和粮食战略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天蓬元帅降尘凡,长住高庄不羡仙。
岂是八戒贪美色,只因能手在人间。
肩挑猪粪担日月,手做笼子罩河山。
古语状元勤奋出,养猪院士美名传!
2017/8/29 12:03:32 发表 | 责任编辑:杨振林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07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486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