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救救农村吧!(外一篇)
 
救救农村吧!(外一篇)
  文 / 来自红三角
              写在前面的推荐语

                         ○桂汉标

     我向文朋诗友们郑重推荐我的北江中学老校友、退休后回英德市自己的故乡带领村民实施新农村建设善举的黄义隆先生的两篇好文章:《救救农村吧!》和《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这是两篇直面现实讲真话的振聋发聩之作!很久没读过这样切合实际、充满忧患意识的好文章了,尤其在刚刚举国同庆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都沉醉在一片歌乐升平之中,哪一位当政者或头顶著名头衔的学界精英去正视当代中国尚有那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现状呢?黄义隆怀着对养育自己的故乡父老乡亲的一腔深情和赤诚,回乡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历时两年,艰苦备尝,而今虽已初见成效,但离目标尚远,须继续奋斗。更可贵的是他从自己故乡的现状看开去,纵观更大范围的农村现状,写出了如此真实富于感染力的文章。说实话,我读了是深受震憾的。尽管近十多年来,因为承担霍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对红三角老区实施“文教扶贫”善举的具体工作,我和五月诗社的年轻诗人们常年在最偏远的山村小道上奔跑,当前农村的现状不能说不了解,但我却写不出这样佳作!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实际体验,也没对农村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在这里我要对老校友说声:谢谢你!
      也许有诗友会觉得在我们这个诗歌网站转载这样的文章有些“不搭界”之嫌。不!这与五月诗社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当代诗坛脱离实际、疏离时代、贵族化私人化低俗化的通病愈演愈烈,是我们应当严肃面对的时候了!多了解一些农村的实际状况,对于我们创作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黄钟大吕之作是必不可少的“诗外功夫”。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是农村的五谷杂粮养育大的,我们怎能对农村父老乡亲的疾苦和愿望视而不见呢?我们同样应该以自身的方式支持这一造福农村父老乡亲的伟大亊业!
     


                 救救农村吧!

                            ○黄义隆

     “人以食为天”,人类能繁衍到今天,最主要是有食物。这难道还要去理论一翻吗?请今天处于灯红酒绿的人们不要把最基本的东西都忘掉了!

    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平原面积只有12%,适合现代化发展和人类居住的只有9.8%。我们只有全世界7%左右的耕地和4%左右的水,而要养活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3亿人。我们30年来城市化高速发展,到现在是应该值得反思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搞工业化,搞国防,搞两弹一星。中国人民的腰杆子硬起来了,这个,真正的中国人是没有异议的。“三驾马车”也好,“剪刀差”也好,农民没有异议,没有怨言。就是对户籍的严格“两元”结构有点不满。对城乡差别有点不满。但从另一方面却限制了农村人才向城市流动,农村的情况还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起码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是历史上最好的。当然最精英的人才还是通过读中专、大学去了城市。几千年来,无论士绅也好,富豪也好,官吏也好,文人也好,他们基本上没有脱离农村,或者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还是很流行。所以农村一直不缺人才。所以中国的农村虽几经战乱和天灾人祸也经久不衰。现存农村的古建筑还令后人惊叹不已。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扩大了很多倍。城市的道路、楼房拆了建,建了拆。装修一年两年又拆,又再装修。动不动就过百上千万。不断修路,不断堵车,……。我和个别领导开玩笑说:要是能给个轮子(四分之一车款)我们,就可以建好我们的新农村了。

     我想,现在全世界都在加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几十年的能源消耗就相当于过去的几百年,几千年。把我们子孙后代的石油都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来用什么?更不用说,地球气候变暖,人类自己毁灭自己了。而工业化带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呢?将来还能居住和种粮食吗?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了,农村剩下老弱病残和儿童。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要起早摸黑地干农活。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设施毁了,耕种越来越难了。很多村庄虽然可以看见几座杂乱无章的楼房,但大部分还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泥砖危房。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除了计划生育有人管,其他基本没有人管了。也不少恶势力或者灰色势力在把持。具体情况很多专家的调查报告也有描述。我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见下文)也有反映,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农民进城,城市化不容易啊。连读书出来进机关单位的,真正站稳脚跟,城市化了的不到5%。有5%原来有望城市化的,现在看到天价的楼价也望而却步。他们拼命赚钱,买户口进城要花去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要知道,当初的几万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万啊!就是很精英的人,只要是打工,永远买不起房子。而现在想倒流农村发展的,正是这些人,但是现在非转农比原来的农转非更难,原来有钱就可以买到城市户口,现在手续很繁琐,而且没有明码实价,花钱更没有谱。

     就说那么多吧。希望党中央和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还有各界人士都来关注农村,救救农村,也是挽救我们人类的未来!




        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黄义隆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已经快四年了。成效如何,我不得而知,因为我只是个小小退休人员。我只能以我几年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说一说。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现状对比

    我在农村出生,童年在农村度过,在城市读书长大,后又上山下乡回原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活劳动了几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因为有点小技术,先到镇上开修理店,后到县上开大店,很快成为十万元户。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86期间,报刊上有雇工超过多少个应该劝其退党之说,我是共产党员,而且受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骨子里还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所以尽管生意很兴旺,也很快放弃赚大钱的机会。于1987年初进入了地市级新闻单位做技术工作。花了几万元把家属的户口也买到了城市,现在有事业单位的退休工资领,有近140平方的住房,儿女也在省、市新闻单位工作,生活也算可以。呵呵,我这个农民工可以说完全城市化了。

     但是,我村的农民兄弟们就没有我那么好。他们出去打工,也因为年纪来了,早就回农村种地了,轮到他们的儿女出去打工了。在城里,我亲眼看到,最苦最脏的活是他们做,我们在办公室叹空调,看电视。但工资收入比他们多。居住和生活环境就更没有得比了。我们村只有两人在大城市混了几年,搵到钱以后回到镇上开起了小店铺,在村民的心目中也算是富人了。还有一人在城里开了小鞋店,但因为儿子读高价书,开销也很大,现在还处于借债经营。和我一起的兄弟们,现在还是天天起早摸黑地种地养蚕。遇到蚕大食期,还要干到晚上12点。尽管一年辛勤劳作,因为是小农生产,而且价格自己没有主动权,所以一年下来,农业收入基本只能维持生活,如果没有外出务工的收入拿回来,有些还不能维持生活。前年和去年,大部分养猪户都亏本,现在都喂饲料了,很容易计算的。去年蚕茧收购价低于5元一斤,虽然不是亏本(农村人习惯不计算人工),但计算起人工来,大概是从早干到晚上,每天10元左右。所以今年很多农户改了桑头,今年的价格又高了些。尽管如此,农民也只能一年复一年这样生产劳作,没有别的办法。看到七十多岁的老支书还是天天起早摸黑地劳作,心里真有点酸。

     根据我这两年在农村看到的情况,在我们那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不单指我们村,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进步的有:

     一,农民的粮食是够吃的,过年节的餐桌丰盛了,平时也可以吃点肉。因为有低保,困难户也可以吃饱。

     二,外面的交通比原来方便了,进城如同原来的趁墟。

     三,穿衣睡觉没有问题,不像原来要布票。

     四,钱包胀了,万元户不少,不像原来有几百元存款就算富了。虽然腰缠万贯,但也可能一夜之间变为穷人。

     五,农民自由了,想进城就进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请假了,也没有人可以阻拦。

     我觉得退步的有:

      一,干群关系不能说紧张,如果不是因为计划生育,或者要盖章什么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二,集体经济和集体财产几乎没有了,这样的村没有人愿意当干部。如果集体还有几千元以上收入,老实勤劳的人也一般不愿意当干部,只有那些比较懒的人想当干部,也不少村子是这些懒人当干部。如果是听说要征收或开发到村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人争当干部。

     三,集体化搞起来的农田基本设施基本毁坏,机耕路基本不能用,甚至没有了。灌溉渠很多灌溉能力很差或者不能用了。再这样下去,不要说机械化,就是手工操作也很难耕种了。原来旱涝保收的,现在要农户深夜去搞水,村民为引水发生纠纷的事情司空见惯。

     四,现在农民基本不用土杂肥了,养猪都是一群,猪粪都下鱼塘。土壤会不会板结,我不得而知。

     五,虽然各村可以看到一些楼房,但村内的道路变小了,原来可以通车的,现在不能了,有些甚至变成截头巷。原来比较整齐的村庄变得杂乱无章,参差不齐。

    六,灰色势力泛起,赌博,偷摸到处可见。有时可以看见大白天开着面包车到农村偷鸡偷狗的,如入无人之地。

    七,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很难用词语表达。有些比较富裕的大户或者经常有开摩托车、小车到家聚集喝酒的人家,说话往往比较高昂,而一般村民说话往往很谨慎,谈话中,如果外面有点动静,就会探头看看,特别是说敏感问题的时候。也不怪他们,在农村,毒死鱼,,牲畜和蚕桑等农作物,是没有人去查的。而这样的事情经常可能发生,要作这样的案相当容易。比如杀虫,也可能很容易“飘”到别人的桑田,这样那家人的整张蚕就没有了。现在,维系了农村几千年的宗族纽带逐渐减弱,虽然仍然有宗族活动,也只仅存于建庙和祭祖,没有什么实际的凝聚力。很多都以实际利益为依归。如果碰到有利益冲突,就是兄弟也会反目,特别是征地的时候更为突出。

     七,村子开个会商量决定什么的,往往到会人员寥寥无几。不是牵涉到自己利益的往往不参加,也有认为可能会损害自己已得的利益,干脆不参加,自己不参加,不签字,集体也没有办法。开会时往往是因为一点小利益,大吵一通就不欢而散。

              二、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

    一,从政府领导到村民,往往把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建楼房住新屋。或者只能这样理解,不然根据农村的现状,现在根本做不到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样作为政府官员有成绩,也可以满足现在很多出去打工有了点积蓄,在城市买房无望,想回乡建新房的村民的需要。

    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建设,根据各地的“示范村”建设情况看,绝大部分是征地拆迁的村子。因为有征地补偿款,而且容易统管,所以比较容易实现。少数示范村是农民自发的,这样的村子一般仍然保留集体有经济,村民还多少有村集体的意识,村中有个本身收入生活无忧,在村中德高望重,办事公道,公益事业心强,有头脑并甘于吃亏的退休干部在村中进行宣传发动,牵头组织实施,并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才有可能实现。这就是当地政府所称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建设,通过四年的推进,也接近走到末路了。现在就是每个示范村一年政府扶持20万,有些乡镇也找不出一个村子来搞,只能自甘剃光头。有些报了的,也往往建不起来,只是得个报,或者应付下,甚至把上级政府的扶持款挪作它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名字好听,但现实生活中有谁肯做?就是那些村中已经是千万富翁,而且有公益心的老板,也最多肯出钱,也不肯牵头组织。因为牵头组织,必然会引起村中原来可以捞到点油水的当权者和已得利益的大户的或明或暗的强烈反对,就是制造点流言蜚语都可以把你淹死。如果按照中央20字要求继续深入下去,那两股势力的反抗会更加强烈,虽然你得到绝大部分村民的拥护,但你毕竟是退休老人,是走下坡路的人,况且户口和家往往不在村中,始终要离开村庄,以后还要和那些人相处,甚至以后还可能是那些人话事,所以村民一般也不敢得罪他们。……所以这样建设新农村,可以说已经很难进行下去了。

      二,现在有些领导看到上面那种建新村模式难推进,改为搞“旧村改造”或者叫“旧村整治”的试验。主要是政府出资20万—40万,对示范村组的的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把四周不整齐的房子拆直,扩宽周边马路和公共场所,美化门口塘,进行美化和绿化。但对村民居住了已经几十年的泥砖房保持不变。这样外表是好了,但实质居住条件没有变,对于农村日益增加的存款和建新楼房的要求没有得到合理安排。

    无论如何,上面两种模式也最多达到了村容整洁的要求,还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似乎还很遥远。村民建新房的要求没有解决,将来也一定还会乱搭乱建。

              三、对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现在对“三农”问题的调研和理论很多,左、中、右三种理论都有,而且好像都有理有据。但都是学者的论述,很多往往过于偏激和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我觉得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来处理“三农”就一定没有错。只要能实现那20字方针的就是好体制,好方法。

     在目前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右派的理论,进一步把土地产权私有化,或者按照左派的理论,一个文件,搞毛泽东时代的集体化。其只能是一个共同的效果,使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浪于城乡之间的无业游民,那离天下大乱,农民革命的日子就不远了。因为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的私有观念很重,而且大多目光短浅,七千多元一亩良田都主动卖的大有人在。大多农村精英都跑到城里去了,留在农村当干部的人很大部分是不是很有头脑的农民,而且不少还是灰色势力,懒人。现在城里的剩余资金投资股票市场很多失利,有向农村转移投资的倾向。有不少贪官,正积极向农村伸手,进行洗钱。这些资金,不是真正投资农村,发展农村的。而是利用信息灵通的优势,抢占先机,低价买(租)入土地,等待开发时机一到,高价转手,赚取高额利润。而两种方案都使这些人轻而得手。

     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农村无论如何改革,集体(公)肯定要的,没有集体(公)就一盘散沙,无从治理。也没有人肯出来当干部,就是有人肯当,也没有人听指挥。据我所知,封建社会,民国的农村都有公。村民遇到天灾人祸,村里的公都会救济一下。有子弟考入中学、大学,公都会奖励资助一下。何况村里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水利设施都要靠集体资金来支撑。所以我主张集体经济(收入)不是要取消,而是要加大,要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靠富人发善心捐赠和靠村民临时集资是靠不住的,也很麻烦。集体的收入越多,离新农村的日子就越近了。

      二,按照历史,地缘,群众向心力(意愿)和发展的需要重新设置行政村。原来的行政村往往是政府为了加强对村的控制,有意拼凑的。往往很难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更难实行村民真正的自治。重新设置行政村的工作不能一下铺开,应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逐渐进行。重新设置行政村后,实行真正意义的村民自治。村干部的报酬由村集体支付,逐步过渡到取消政府财政补贴。

      三,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应该说是建国以来最需要治理的时期,不是政府的治权撤出,而且是政府应该重拳治理的时候。再不治理,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时机也正好。农民为国家建国后前30年的工业化和后30年的城市化付出太多了,现在政府有财力反哺农村,城市也有很多剩余资金,加上,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也积累了不少资金,应该是发展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加以推行。我认为靠现行的政府架构和工作方法是很难推进的。必须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进驻行政村和村组,进行“三同”,最少也应该在村吃住。按照中央20字方针的要求,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推进,一定要把进驻村建立了真正的村民自治,有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才撤出,以后加强跟进。一个行政村接一个行政村地推进。工作队的组成可以是政府官员,专家,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共同组成。

      四,在乡镇全面建立了真正意义的村民自治的行政村以后,撤销乡镇级政府,设立区公所、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县市派出机构。建立有政府补贴的有关农业服务事业站。

      一般农民并不知道他们为国家建国后前30年的工业化和后30年的城市化作出了贡献,他们不是都想赚大钱,他们只是想在农村过比较公平,公正,没有人压迫,治安良好,环境还好,和谐安定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奢求。农民也不想长期吃国家补贴,中国那么多农民,政府也有困难。把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搞好了,农民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在国家有难时,农民一样会为国家作贡献。我们的党和政府就帮帮他们吧!

          【两篇文章原发表于黄义隆博客(http://sgtvhyl.blog.163.com),该博客有更多建设新农村的文章、照片、视频,欢迎点击阅读。】
          【黄义隆以上的两篇文章和桂汉标的推荐语已于2009年11月3日被网友推荐转贴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引起了更多网友的关注。——管理员补注于11月4日凌晨】
2009/10/23 10:55:22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65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205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