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网络诗赛点评
诗社总有一些新鲜的风景,叫人百看不厌;当我们在与时间匆匆并行时,蓦然回首处,竟然可圈可点。不要小看每一次活动,更不要忽略这一茬茬征文,说不定你,或我,或她,人生的画卷就从此展开,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这一次的九月诗赛,是切合时宜的。九月十日是我国的第33个教师节,怀念、纪念、感念教师,自然就成为诗人笔端的好素材。西方人说,人生三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医院、教堂和学校。医院是与生老病死有关,教堂与心灵的修炼以及灵魂的导引有关,学校则是与知识技能以及文化传承有关。我们很多朋友、很多师长,大都是在学校际会的,一些还相伴一生,老师也算是其中之一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里面,教师是被奉为很高尚的地位的——天地君亲师。慢慢人生如果没有遇上一两个良师,在你艰难跋涉的道路上没有出现过恩师,那人生恐怕就缺少些许耀眼的色彩。
可歌颂老师的诗,不好写。我们,包括所有的当代人,对老师太熟悉、太了解,加之舆论的错误导向,一个个老师都已经“走下神坛”,泯然众人矣。所以,需要作者去进行历史钩沉,唤起尘封的记忆。有些事情,在现在看来是简单而普通的,可在当时,说不定就是“大事件”,给我们深切的感受;而有些事,在当时可能及其平常,如微风拂面,可到了今天,却有非凡的意义,让我们感慨良多。因而,还是有点东西可写。然而,老师的诗,不只是不好写,还写不好,为什么?写的人太多,此类诗歌,从七十年代末的伤痕文学开始,太多太多!况且好诗连台、层出不穷。在这种境况下再写关于教师的诗,真是难,难上加难!
这次诗赛,在短短的十把天时间里,就收到77首作品,也算是出乎意外了。77首作品中,大部分的作者还是我们韶关的,这部分又以五月诗社的成员居多。韶关以外的投稿者也不少,省内的有,省外的也有,河北、四川、山东、浙江、江西、河南等地都有。有些作者还不尽兴,发两首过来,个别人还“多胞胎”,如付新女一共写了三首,黄清五首。我们评委也有作品,比如创作部长罗明生(注:评委作品不参评)。因为时间限制得紧,大都是急就章,容不得“慢工出细活”,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略显粗糙。如果时间放宽些,还会有更多作品投上来,精品也会多一些。
第一次看罗部长筛选出来的30首作品时,我是眼睛里噙着泪的,也就是说其中的作品感动了我。我是个教师,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近40年,对老师的艰苦辛酸是有深刻的感受的。能够抓得住一个教师的心,肯定是写出了一些切中脉搏的诗行。但精品还是不多,可以说是太少。归纳一下,基本状况是这样。1、从对象上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写自己的课堂老师。从这一点上看,范围就小了,要做大文章就难了些。特殊的一点是,这次写课堂以外的老师的作品有几首,是写桂老师的,而且有一定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首作品写的是自己的亲人又是自己的老师,文字还不错,内容“感恩戴德”的表达很真挚,一等奖无疑了。作者是河源的曾建瑛。很遗憾,为什么除了课堂上的老师进入我们的视野而诉诸笔端,而其他的老师师傅人生引路人却极少介绍颂扬?这一点,是不是有两个因素:一是我们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可资研考的东西不多;二是我们的视野和心胸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展。2、从内容上来看,或者说作者表述的事物来看,课堂上的行为居多,且模糊而遥远的占大部分,因而雷同就避免不了啦,连带的现象就是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也就反复出现。不少作品,语言贫乏,太过浅白。有一两首诗,简直就是平常人们诟病的那种“把一段大白话排成诗行”而已。当然,有些作品能够抓住老师的细小的闪光点来着笔,加上恰当地选择使用诗歌语言,读起来就入心走心,让人动心。有些虽篇章很短,只几句,但可滋润心田,让人反复玩味。3、从诗的语言或者是表现手法上来说。这次有两首获奖作品是打动了我的。因为写的对象都是桂老师,(揭奖后才知,作者也是很要好的诗友),太熟悉了,要写出新意来真不容易。不管是“旧壶装新酒”还是“新壶装旧酒”都难得很,没有老辣的语言驾驭能力是不行的。然唐学连和欧运通做到了,做好了。
新诗其实还是要讲节律,最起码的押韵还是要有的,尤其是当诗的内核不够丰富时,就如产品的外包装,华丽一点总会有好处的。为什么有些作品没有明显的押韵,读起来照样自然且畅顺呢,那是超越了一般的押韵技巧,在节律的处理上下了一番功夫的。就如唐学连的《良师》、欧运通的《恩师难忘》。
《良师》是二等奖作品。唐学连写这首诗是动了真感情的。平常的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这个湘妹子语言热辣,有点得理不饶人,但她待人真诚豁达,敢作敢为。值得一赞的是对诗社的长辈、师兄师姐,她是有一颗崇敬之心的,对桂老师更是对待父亲一般。这首《良师》能够荣获二等奖,是“功夫在诗外”的最好见证了。
通哥的《恩是难忘》是首好诗篇。欧运通也算是得奖无数的大牌诗人了,对桂老师的“服”,不只是在平时的言行中,这次还借诗赛写进诗行里。他起笔的角度很独特,把自己比作行走在变化日新的岔路的年轻人,然而,跟随老师三十五周年,自己还是“等着你考核”的学生。收笔平淡无奇,却表达了对老师博大胸怀的敬仰,对老师渊博学识的推崇。全诗语言朴实,比喻恰当,在语音的节律上也是安排恰到好处的。
一等奖作品《因为有您——致我的恩师曾学三》,写的是教书的父亲。一个很熟悉且敬爱的对象。其难就难在太熟悉,父亲的一生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内容丰富而繁杂,值得颂扬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怎样落笔,从何写起,挺考验人的。作者没有用全景式的长诗结构,而是选取几个点,且落笔平和。“在书房一隅”,这是典型的电视手法,镜头直取描写对象“一大摞被太阳晒红的奖励证书”。而证书不是父亲的,是作者自己的,这在“惜墨如金”的短诗里,是“剑走偏锋”的行为。然而,作者要表达的是因果倒序,我的今天,全依赖父亲的昨天,自然地就把父亲——我的恩师,垫在了高高的功劳簿上。到此读者会发出疑问,你的恩师是什么“来头”?为下来的叙述恩师这个人作铺垫。作者没有长篇大论絮絮叨叨的讲述恩师父亲的丰功伟绩,只用了两小节素材就大功告成。一是用草鞋丈量祖国,为解放浴血奋战,二是卸甲从文,在三尺讲台耕耘不辍。作者很会节约文字的,因为有较高的驾驭文字能力。“因为有您/阴霾没有生长的土壤/因为有您/亲亲进的道路更明亮宽敞/”,一句“您是世上最慈的父最友的师啊”,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迸发,震荡我的心胸!
同是三等奖的《师恩难忘》,题目与通哥的《难忘恩师》两个词对调了一下,是山东杨岸的作品。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话似的语言进行感情的抒发,是一种面对面的倾诉。16行诗,把过去、现在,尤其是当下的思念推至笔尖。结语是用穿越式的场景:“这一首诗\少一管红蘸笔\挑剔”,老师就在眼前。一切语言都显得多余,我就要老师站在我面前,再一次给我上课,再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人生的教诲,为我当下的拼搏奋斗加油鼓劲、指引航向。由于这种现场感、现实感,使诗句更有真情实感,加之语言的巧妙安排,读起来就舒服了,印象深刻了。
李金龙,据桂老师说早就与诗社结缘,可我今年暑假才见到她。客家人,见面就没有了隔阂,似乎原本就是邻家妹子。罗明生部长说她是播音员出身,果然普通话说的很溜,朗诵更是声情并茂,很有韵味。想不到还会写诗!(很多靓女都是徒有其表的嘛)这次的《风采》拿了个优秀奖,实至名归。27行,诗行短,意深长。开篇来一个总体描述。“青丝染白霜\端庄优雅美丽\似乎从未从你身上散去”,对老师很了解很熟悉,说得出个所以然来。且联系紧密,要不然不知道老师“从未”怎样。诗歌的主体,是五个“你不是”,用否定来肯定,使老师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光彩夺人。李金龙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功力是不错的,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她是个“有备而来”的人。建议把百年诗歌读一遍,在现代当代诗歌的海洋里浸染一下,会有质变与飞跃。我们期待着。
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期待着五月诗社每一次的征文、比赛,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7年9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