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圣地忆祖
 
圣地忆祖
  文 / 梦的影子
    游览家乡的圣地景点,看着一块块牌匾,看着一幅幅刻在柱木上的柱联,当“寒松”这两个苍劲的草书字体印入眼帘时,心境总会不禁掀起层层波澜,总会想起外公的点点滴滴。外公离开我们已经十五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地印在我们的心湖。
    外公出生在赣南的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早年是山村小学教师,我的父母亲都曾是他的学生。但母亲和舅舅们因为当时外公受批斗,都没有踏进中学的校门就加入了大集体农作当中了。母亲至今还时常跟我们谈起当年外公受批的情景,她最难忘的是她亲眼看到当年她班上的一男同学带着红袖章,要外公跪下,然后用一枚图钉用力地按进了外公的腰间。后来,母亲每每愤愤地向外公谈起那件事时,外公总是淡淡地说:“这不是他的本意,是当时的局势触使他这么做,不要去记恨他。”
    在我们能记事开始,外公就在县城工作了,在现在富有“中国竹乡”之美名的崇义县城,而外婆和舅舅们却在那个小山村,外公只有放假的时候才会回家,从县城到家,有四五十公里路程,外公是徒步走回来的,来回多了,一路有多少个弯外公都记得清清楚楚,从家到县城大大小小一共有八十三个弯。那时我们很难见到外公,外公在我们的记忆里也很模糊。
    到我们上了小学后,外婆才跟外公到县城,外公在文化馆上班,外婆就在食堂做饭。我们每每去外公那做客,一家人都挤在外公的小小的房间里睡。我们稍大一点的时候,外公在县城租了两间老房子,一间作卧室,放了两铺床,一间做客厅兼饭厅。在屋檐下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做厨房和洗澡间。每到放寒暑假的时候,家里的农活做完了,母亲总会让我们姐弟三个去外公家住一个星期,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那时交通极不便利,我们要在早晨的三四钟开始出发,走一公里马路,再花半个多小时翻过一座山,又走三公里马路才能在路上搭到从外公老家到崇义县城的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稍晚一点就搭不到,这样只有打道回家明天起早点再来搭。母亲忙于家里的农活,总是送我的上了班车就让我们自个儿去外公家。我们稍大一点的时候,母亲就让我们头一天下午就赶到外公的老家,在小外公家住,一早就能从始发站坐上往县城的班车,这样母亲就不用起个大早送我们搭车了。这样我们要多走出一倍的路程,但第二天一定能搭上车,我们也高兴。而那时小外公家的堂舅妈见我们来了也格外的高兴,遇到还有什么农活没做完,会让我们换上她的大衣服帮她拔秧苗、送秧苗或者捡拔稗草什么的。尽管我们走了几个小时的路,很累很累,但想到明天一定能见到外公外婆,也很乐意去帮忙。
    每次一到外公家,外公外婆总会笑盈盈地招呼我们,外婆会到厨房舀一盆温水让我们洗脸,外公会亲手给我们泡茶,尽管我们小孩子并不喜欢喝茶,拿杯子的时候总不会忘记告诉我们倒置的杯子是干净的。外婆极爱干净整洁,虽然房子旧、小,但却收拾得有条不紊,清爽利落。外公外婆经常一边做事一边问我们学习情况和家里的情况,外公还把我们和表兄弟姐妹的学习成绩用本子一一记录下来,进行评比,第一、二、三名的有额外的奖品赠送。外婆会在我们晾晒衣服时教我们如何把衣服抻平,外公很多衣服都打了补丁,但能干的外婆把补丁打得很精致,衣服洗得特别的干净,外婆还会教我们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的老式布钮扣女便衣。外公家经常有很多客人来,外公有时也会叫帮忙我们端茶倒水洗杯子,洗干净的杯子要我们杯口朝下倒放在杯盘里。
    我们最高兴的是外公带我们散步。尽管外公很忙很忙,但外公总会抽出时间在吃过晚饭后带我们上街去散步。在这个只有一条大街四条小横街的小县城,外公带着我们从南门走到北门,再从北门回到南门,一个来回最多也就半个小时,但却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光。一路上,外公会跟我们谈阳岭,讲齐云山,还会说起大余的梅山。虽然我们都没去过,但还是听得津津有味。还会讲一些通俗的小故事给我们听,告诉我们做人的大道理。在街上,外公总会告诉我们这是城关小学,这是交通局,这是公安局……,还会告诉我们这些机关单位是做什么的,路过有水池喷泉假山的行政大院,还会带我们进去参观。路过小商店,外公总会买三角钱一两的瓜子,两角钱一两的话梅给我们一路吃着。
    睡觉前,外公总会把特意给我们买的汽水、苹果之类的东西给我们吃。睡觉当然是五六个人挤在那房间的两张床上。天气热的时候,外公外婆会用蒲扇整夜给我们扇风。
    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外公在县城总算有了自已的房子,舅舅们也都在县城工作了。外公也到发退休年龄,小舅舅顶替了外公的工作,为了让小舅尽快胜任工作,外公像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写字一样,经常抓住小舅那只做农活做得粗糙的大手来临摹字帖。外公退休后,表兄弟姐妹们都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外公还让母亲把弟弟送到县城去读书,这样,六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由外公外婆两个人来照料。五六个孩子相处得特别融洽,几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争执。表兄弟姐妹们受外公的笔墨熏陶,写字,个个都出手不凡。
    外公晚年写牌匾比较多,每次去外公家,都见他写牌匾。有一年暑假我到外公家,正见他为大余梅关中学写校牌,只见厅堂的地面上摊开几张长宽一米多的宣纸,他虚胖的身子蹲在宣纸前,用毛笔蘸了自研的极淡的墨水,细心地在白宣纸上一点点地描,描一会站起来看看,然后又蹲下继续描。就这样,一天下来,我终于看见了白纸上极淡极淡的“梅关中学”几个字的轮廓。我在外公家住了一个星期,临走时,我才看到梅关中学的定稿。
    在我读高中时,班主任老师经常批评我们的字写得不好,并要我们向写“梅园大厦”厦名的那位书法家学习,还三番五次地说:“字写得好也是一字千金,人家写“梅园大厦”,一个字就三百块钱,四个字你说有多少钱?!” 楼高七层的梅园大厦乃当时大余县城的最高建筑物,当时最高月工资也不到三百块钱,所以班主任说一字三百,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个个都发出呀呀的惊叹声。“梅园大厦”四字出自外公之手,一字三百我却怎么也不相信,为此事我还特意向外婆求证过,外婆说:“没有的事,外公得到的红包当中,最多的只有一百多块钱,很多牌匾一分钱都不收,外公一生都没有领过三百块钱/月的工资,好在外公去逝前的几年,加了几次工资,工资才超过了二百块钱。”外婆是个勤俭持家的能手,靠外公微薄的工资,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外婆省吃俭用,但从不吝惜买香蜡的钱,外婆是一个极虔诚的佛教徒,从十多岁开始就信奉佛教。外公从不干涉外婆的宗教信仰,外婆没上过学,但能独立读懂所有经书,外公是外婆的识字老师。生性淡泊宁静的外公,晚年毅然皈依了佛教,在韶关南华古寺拜佛源大和尚为师。在九十年代初,在县城周边多家寺庙的修葺中,外公都极力相助,在南华古寺修葺中,身患半身不遂未完全康复的外公在南华寺担任起了寺院牌匾的书写及雕刻指导工作。至今,在韶关的南华古寺,在大余的丫山灵岩古寺、真觉寺、兴教寺,都能看到外公的笔墨。每每看见外公的笔迹,心里不禁掀起涟漪。每每看到灵岩寺 “灵感三千界,岩藏五百僧” 寺联,我就不禁想起外公在灵岩寺的情景,那时外公身体不太好,一个多月住在灵岩寺书写寺联,指导木工雕刻,母亲担心他的身体,便叫我们周末去看外公。来到寺院,看见大热天外公穿着棉布鞋很纳闷,外公说:“入乡随俗,入寺就要尊佛,进大殿不宜穿凉鞋。这里很凉爽,住得很舒畅,方丈也很照顾,不用担心。”随后带着我们到寺院各处详细的为我们一一介绍。
    外公在晚年自制了很多匾额挂在家里,客厅饭厅走廊都挂上了不同的匾,匾上用行、楷、隶、草、篆等不同的字体书录淡泊明志和励志的诗句。在二楼的客厅正墙上,外公书录了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有一次我到外公家,刚喝完一杯茶,外公就兴致冲冲把我带到二楼,指着《临江仙》高兴地对我说:“你上次给我的信我收到了,你能指出这首诗我漏写了一个“看”字,我感到十分欣慰!在我框裱这幅字的时候,我发现漏字了,但我寻思了一下,最终没撤下来还挂在了眼显的位置。我的后人看我的字,还能读懂诗句的含义,我很高兴……”那天,我在外公的案头看到他新写的诗:“来至人境七十年,耕读真谛未占透,天生我才有何用,痴凭笔墨且偷闲——追思有感”,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外公一直觉得亏欠了子女,所以一直加倍地关爱着我们,因为母亲和姨妈尚在农村辛苦的劳作生活,外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外婆时不时来我们家看看有没有缺少必需的生活用品,并及时给我们添置。
    近些年来,城市在加速辞旧换新,外公所写的很多建筑物的牌匾也随建筑的更新而替换了,如东门小学、大余电影院、梅关中学等等。但在我们常去的圣地,仍能看到外公的墨迹。前年,表哥从深圳路过赣州,与弟弟登上郁孤台,在郁孤台顶楼看到那幅柱联,当寒松二字印入眼帘时,两个大男人不禁热泪盈眶。外公的墨迹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木心,更渗透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2009.11.3

2009/11/3 20:43:01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54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425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