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惜母古村——南安后花园
 
惜母古村——南安后花园
  文 / 惜母


文/彭古斌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惜母村人,自幼生在惜母,长在惜母,对惜母村的古风古貌以及经典传说情有独钟,所以取用笔名惜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便特别在意村里的那些庭院宅落,生怕有朝一日它们会人间蒸发,从此,就再也看不到它们了,于是,寻找机会拍摄了一些现在看来甚是惋惜的老村景。可惜,时过境迁,随着岁月无情的侵蚀,这些老村景很多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出于对惜母村浓厚的乡村情结,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以文学创作特有的方式来抒发我对惜母的情感,去张扬惜母文化的传播。于是,终于引起了知名作家、神奇女诗人、县作协主席胡燕锋老师的高度关注与厚爱,并在大余县县委宣传部的关心下于2017年11月19日在惜母老家“大夫第”隆重举办了“大余县惜母民俗文化研讨会”。
会议活动应邀参加的都是些县文坛一流的文人骚客,还有镇领导人大主席刘光华女士以及新民村(行政村)村村委会胡主任。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大夫第”资深而德高望重的长老们,会上气氛异常热烈而精彩:有直接针对“大夫第”古文化象征品牌的研讨,有对如何打造惜母天然景观的研讨,有对整个惜母现存成片的古老历史遗迹的抢救性保护措施的研讨,还有独特的惜母民间传说、惜母山歌、惜母红色故事、惜母河运历史文化等等方面的研讨,……可谓是百年难遇的空前激烈与壮观。
在研讨会期间,有一个观点特别新奇和富有可瞻性,那就是将惜母打造成为“南安后花园”。
好一个“南安后花园”!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下意识地醒悟到:惜母在几千年的古河运生涯中,不就一直都是“南安后花园”吗?!它一直是古南安府的咽喉之地,这里是古南安府北去中原第一站,又是中原入驻古南安府的最后一个歇脚处,其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其辉煌时期最后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为了逃避战乱,躲避日军侵扰,县城及路过大余的客商皆悉数避难于惜母村。因此,一个小小惜母村,拥有和县城一样的店铺商贩、旅馆、妓院和饭店等,竟容纳和养活数万人之众。由于惜母古来风光无限,因此,通往惜母的尽管是山路,可这山路并不陡峭,路程也不远,距离县城只有5华里,且全部是一米五宽的鹅卵石山路,非常平坦好走,只是,惜母村最终还是没能躲过日寇的侵扰,从此不再太平。
说到“南安后花园”,我倒想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惜母有着县城及周边村落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章江河穿村而过,它远离喧闹有山有水、有庙宇,是休闲、观光、佛修的极佳去处。森林公园背村瞭望,峡口水库锁村而立,如果未来县城修建一条大环城路,辖大合村、花园村、新珠村六号桥、新余村滩头、新华工业园、大梅关、建设村、东山村,连贯惜母的滨江大道,连通峡口水库,那这个“文化南安”“古城南安”就真的大有文章可做!就这条大环城路而言其全线连通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丫山景区、西华山矿山公园、梅关古驿道景区、梅山陈毅纪念馆、惜母古村、森林公园,到那时,大余可就是真正的品牌名县、生态名县、文化名县了。
而惜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韵,开发原有的生态资源打造完整的森林公园;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挖掘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1929年春恶战惜母村的革命历史题材;开发惜母民俗文化历史题材,挖掘“大夫第”这个清朝遗迹蕴藏的更加丰富多彩的古南安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大通庵(现名大能古寺)的佛事影响,恢复重建天下第一庙——盘古庙(位于彭屋下山里山塘前,毁于1993年左右),让佛学文明影衬丫山、光耀大余,成为“文化南安”又一独特景观!开发惜母特有的古风貌,恢复古河道、沿河重建惜母大码头、古客栈、纤夫坝、山歌台、酒坊、戏院、划龙舟、打龙灯,等等……
可以想象,恢复后的惜母古村,一定是“河运繁忙”、“客栈热闹”、“山歌嘹亮”、“鼓乐齐天”、“灯火辉煌”、大通庵“香火旺盛”的奇妙景观。这不正是古南安府繁华与礼仪之邦的生动写照吗?
除了这些,惜母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教化后人、感悟德行的真实故事……


警世金匾【退一步】

【退一步】是一块悬挂于“大夫第”老侍厅①正门门楣上的金字竖匾,是“大夫第”这个显赫家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更是“大夫第”主人处世哲学的具体展示,起着非常自醒、自觉、自悟的作用。
据考证:“大夫第”的主人彭朝凤、彭朝麟兄弟俩自幼丧父,后来在祖父彭德福的精心抚育下才成家立业、光大门楣的。德福公(1764~1846),字懋海,号奠巨,登仕郎候选巡政厅,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人厚善、谦恭,为一方知名乡绅,颇受世人敬重。虽吃俸禄,却非常低调随和,生活清闲、典雅,从不张扬,在民间传为佳话。
有一年清明节那天,德福公两夫妻正愁过节没什么好菜,于是,夫人王氏便提着个笧机乃②天不亮就早早地来到庵脚下河沿边捞虾米。平时的庵脚下因为船多泊歇的人也多,所以,河道上往往是灯火通宵、笙歌不断,热闹非凡,王氏早已习惯了大清早出门,既是着意看点河道的热闹,也能在相对安静的河面上多捞点可口的米虾,好待客闹节,装点喜气。
这天,王氏象往常一样沿着河堤一路用笧机乃钻捞着米虾,这米虾细小透亮,成群结队游藏在水草及石缝当中,王氏正捞着起劲时,突然在鸭婆石下意外地触碰到好几根松筒,夫人甚觉蹊跷,便将其中一根拖至河岸,并解开一端扎绳,竟发现里面全是金银珠宝。王氏着实吓了一大跳,已顾不得捞虾了,急忙将松筒拖回原处,疾步跑回家,将这情况说给德福公听。德福公听后也吓得不轻,心想:这河道日夜繁忙,人来船往的,天天都有人经过,会是谁跌落了这一大捆一大扎好几根松筒的金银财宝呢?
德福公与王氏两夫妻双双来到庵脚下,仔细地看了看这些松筒,一共有六根,里面装的全是金银珠宝,两夫妻顿时傻眼了……
可是,看看河面的船只,都离这掉宝的位置远着啊,再看看周围的动静,象是再太平不过的啦,根本就不象谁家掉东西出事了的样子。惜母自古船来人往的,劫杀盗财引发人命的事情确实时有发生,洪涝灾害时也难免会遇上一些意外横财,只是今天这样的事情让人无法想象,如此平静、祥和、闹境当中为什么会在河底漂现出这么一大堆金银财宝。德福公与王氏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现在天已大亮,此珠财根本就无法弄回家,思前想后,两人决定等到天黑再做处理。两人对松筒做了伪装。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天黑,夫妻俩才备马将那些松筒驼运回家。
德福公得此天财,没让外界任何人知道,依然低调行事、低调处世,只是偶尔添置些田产、办私塾教化子孙、逢年过节依然对佃农减免田税、设置多处慈善点送餐送钱送物,充分体现了厚德载物的传统伦理道德,让自己的意外之财得以善终,泽恩后世子孙。
后来,由于德福公的厚德善行,育人有方,长孙彭朝凤终于成就为人中凤,成为一方名绅官宦,身居五品衔钦诰授二品服,任职南安府教谕辖全府所有秀才、举人等入京、入仕之官考,是为真正的“士大夫”也。
 “大夫第”就是在彭朝凤入仕为官以后携众侄(胞弟彭朝麟英年早逝)共同建造的。彭朝凤官丰德厚,深得祖父遗风,谨遵祖训,和睦慈亲,共振家业。依然办学兴教,逢年过节减免佃农田税、发送两指大特制黄元米果(方便路人一次性膳食量)等节物、节钱,设置多处慈善点救济过路危难人士。
为了让祖德长泽,家业留存,彭朝凤亲拟“退一步”三字,刻匾悬挂于小侍厅门楣之上,以此警醒后人:凡事不要做绝,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该金字竖匾毁于文革动乱当中。
由“退一步”金字竖匾我又联想起一棕惜母典故中的惊世报应之事③……
大约在清光绪年间,惜母船运发达,常年有专门靠泊船渡客为生的苦力人员不时地出现在惜母河道上。而这群苦力人员中就有一个蔡屋麻园旱上的壮汉,他以筏排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他正筏排渡完最后一客准备回家,忽然听到河中心一个相公打扮的生意人掉河里去了,正向他大声呼救。他急忙跳上那落水者的船上,想快速救下那落水商人,可当他上船后,他看到那满船的值钱货物,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下意识地愣了一下,而那个落水者正双手拼命地抓住甲板,几乎绝望地央求他:“救命…救命…”,面对甲板下的商人,他最终选择了放弃,操起一把挎刀,竟狠心地剁了下去……落水者带着断离的手掌随同冤死的灵魂消失在夜幕当中,那个落水者身手分离……
甲板上留下的只有几节带血的手指……
而麻园壮汉自从劫取那一船财物之后,便大肆置办家产,学彭家人盖大院建新房,想从此过上富贵人家的生活,可是,新房子建好以后,麻园壮汉一大家子人并没有因此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相反,麻园壮汉时常恶梦连连,还不停的招惹是非,家人疾病缠身,常年吃药,壮汉百思不得其解,终日郁郁不闷,到最后竟然病发而亡。再后来,壮汉儿子亦犯病死亡,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就这样一个个地离去,终于人死宅空剩下后人无尽的责骂。
而这处老宅院后来尽管有人占用,也一直阴气十足,无法做到人丁兴旺,总是在遗憾中落幕,直到解放后,被分给了一些贫农居住。而所有住进此宅的人都如解放前一样,始终摆脱不了阴魂的侵扰,过着断子绝孙的生活……
通过这则故事,似乎可以明白一些道理:因果报应,乃世间常理也。凡事“退一步”,别做绝,则后路好走,子孙安祥;否则,天理难容。

恶行得报,老来悔志

彭熙志(1879~1978),真正的称得上百岁老人,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长寿老人,老人家辈份很大,是我太祖爷爷辈上的人。他年轻时候一米八的身材,有兄弟两个,他是老大,早年时期就已经儿孙满堂,可是他最后家破人亡了成为毛泽东时代的“五保户”,并在疾病缠身几年后痛苦去世。
他在发病前一直和我是邻居,相差九十岁的年龄代沟,我习惯叫他一声“太公”,叫得多了,叫得久了,就俨然成为他膝下一名真正的老“玄孙”,老人家对我宠爱有加。
老人家因为年岁大,历事繁杂,成了我幼年时期最得意的故事大王,我天天跑去隔壁聆听他的故事,有些老辈的陈年往事经经他这么一说,便成了我永远的记忆。在他身上,可以见悟很多古老的人性与沧桑。
我清晰地记得他曾经教诲我,说“人应该善良行事,不能欺乡霸邻,否则善恶有报,因果得应。”他说他年轻时候很霸道,人高马大的从不把别人放眼里。他说:
“有一次我家的牛放野了不小心吃了别人家的番薯藤,却被别人猜到了,过来找我理论,想让我赔礼道歉。我当时年壮气盛,哪容得下别人这样找上门来“教训”我,于是,我便当面拉着脸把那人给顶了回去,半夜我却牵着自家的牛再次回到那块番薯地,将整块的番薯藤和番薯全给挑回家。第二天,人家发现了自己家的番薯全没了一定是我做的,可人家这回没证据又不敢再过来找我的茬了,只能忍气吞声地吃着哑巴亏对此事不了了之。然而,人家背地里却对我恨之入骨!
“类似这样的事情,我做了很多、很多,……后来,我发现家里不断出事,两个儿子先后溺亡或病故,儿媳改嫁,孙子也死了,现在年纪大了,再想想这些事,不就是因果报应吗?”
老人后来常常因此而自责,也常常告诫我:以后长大了要切记为人善良,切不可行恶欺良,做伤天害理的事!
老人用他一生的伤痛见证了人性的善恶轮回,他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成为我人生方向的一盏警示明灯,让我的慧眼从此不蒙尘,行事从此有方向。

【注释】①老侍厅:古旧称法,就是现在的会客室,以前彭屋有类似于“大夫第”的房子有很多,后面至少有五个这样的大宅房,两边还有,整个惜母村就是一个镇上集市一般热闹富有,所以,侍厅很多,每个正房的偏房都设有独立的侍厅,本处小侍厅位于“大夫第”前厅小手边用于待客的房子就叫侍厅,侍厅里面有天井,天井三边栽有兰花等高雅花卉,既取光又取景。②笧机乃:旧古时期一种沙炒汤皮时滤取汤皮的竹篾制品。③该故事曾在民间传述了几代人,确有其真实的历史过程,本次采访于年近八旬的老赖婆老人口述。

2017年12月
2018/7/26 0:31:57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34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859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