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幸福灵潭(外一篇)
 
幸福灵潭(外一篇)
  文 / 马月兰
       带着夏日清晨灿烂的阳光,踏上千年古道上的土地,第一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片斑斓,漫山遍野的绿色草木,一望无垠的红色沙土,田间一片片金黄的烟叶,还有那一块块青翠的玉米、花生、芋头、辣椒地,郁郁葱葱的庄稼,如绿色的海浪在夏日微风中翻滚着撞入我的眼眸。
       这样的乡村田野,令人心里装满了欢喜,心想此行一定是欢乐的。
       来之前我不知道,这个千年古道上的灵潭村原来是那么漂亮整洁,那么温馨富饶。村庄附近有农庄驿站、有电商超市、有荷塘亭榭和花园。村里的祠堂和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白墙黛瓦,整洁有序。它们以朴素的大美,平和的姿态,静静地搁置在风景如画的秀水田园中,初次邂逅令人欣喜。
      灵潭村位于南岭珠玑镇中北部,地处千年梅关古道上,这里有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和勤劳热情的人民。
      走入灵潭村,就如走入水墨江南,白墙黛瓦的新祠堂和村民居住的新楼房,在湛蓝的天空下,看不到一点以往沧桑破旧的痕迹。人们三三两两,坐在通风古朴的村祠堂大门口石板凳上,在闲淡的光阴下,撩拨往昔的记忆,擦拭岁月的尘埃,他们的脸上漾着宁静与幸福。
       徜徉在灵潭温润的风景里,泛黄的昨日已成了过往的云烟,今日的灵潭美丽明媚。
      拂过阳光溅落的尘埃,走入村中的祠堂,心中似乎有一种温馨的情怀萦绕着。客家人的祠堂是宗族的圣殿,祠堂里有先祖,有乡情。祠堂浓缩和收藏了客家人的灵魂与文化。村里人历来办喜事、丧事和重要议事都要在祠堂里聚集。无论是以往现在,亦或是晴天雨天,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童都喜欢到祠堂大门口,手里拿着葵扇、烟斗、针线,坐在那被时光磨得光滑冰凉的青石板凳上,怀揣生活的梦想,闲诉岁月的沧桑。一年年,一天天,他们送走了远古的夕阳,迎来了今朝的明月。
       我们现在看到的灵潭村祠堂,由村民自愿捐资,修葺一新。新祠堂成了客家村庄淳朴亮丽的一道风景,它记载着一个村落、一个宗族的荣耀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灵潭村这个好听的名字,据说是因村中有一口非常有灵气的水潭而得名。在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细细的给我们讲述了灵潭村的蝶变。三年前的灵潭村并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破破烂烂的贫困村庄,全村共有贫困人口44户119人。村前村后全是荒草垃圾,臭水横流,苍蝇蚊虫满天飞。想改变却没有出路,心里有怨的村里人说,什么灵潭?不如叫“泥潭”算了。这样的景象同样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跟我们看到的眼前的“好看”、“整洁”相差甚远。
      2016年春,灵潭村成了省纪委对口重点帮扶村,有了帮扶单位,这就是灵潭变得“好看”、“整洁”的转折点。村支书说,改造新农村,有阻力,有困难,首先要组织村民,统一思想,做好规划,从修缮祠堂开始,拆旧建新,这样村民才有凝聚力。因为村中祠堂不仅是以往村民迎亲、送丧、议事的聚集地,亦是现在村民读书、看报、娱乐学习的生活休闲地。 
       开始时一些村民心有抵触,都不愿意拆祖辈留下的旧房子,这些经多年风雨侵蚀过的旧房屋,大都建在村口,建在祠堂两侧,破破烂烂,很煞风景。村里党员干部从重修祠堂入手,带领群众开展“三清三拆”,全面整治村容村貌,不到两年时间,昔日破烂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美丽富裕的灵潭幸福村。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需循序渐进,方能自然天成。这些年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从改造村庄到发展种养殖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真抓实干,让往时破烂的村庄有了今时漫妙的风景。
       看门前那一片片黄烟、玉米、水稻、花生、辣椒等农作物就知道,今日的灵潭村是多么的富饶。一望无边的黄烟在夏日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波浪,远远似乎能闻到阵阵烟叶的清香。它那壮观的景致,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赏。灵潭村民利用其自然优势,大量种植黄烟,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望着眼前这一大片金黄的烟叶,我不由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喜欢抽烟,他最爱抽南雄烤烟丝。每逢墟日他都要到镇里的墟市上买烟丝,买二斤烟丝可以抽上好一阵子。记得小时候的墟日,常有外地烟贩子贩卖南雄烤烟丝,如遇见了,父亲总是尽口袋里的钱买几斤回家慢慢抽。那时市场里卖的南雄烤烟丝,每斤二块八毛钱,许多人都抽不起,更多的时候乡里人都是抽自家地里种的老烟皮。南雄烤烟丝在以往的古道山村属罕见之物,不是每个墟日都能买得到的,可遇不可求。我们乳源老家本地种的烟叶,色、香、味都比不上南雄烤烟丝。父亲一生劳累,天生不善言辞,惟有烟、酒是他一生的喜好,清香浓郁的缕缕香烟可驱散他劳作时的寂寞与疲累。
      后来,我到了县城银行工作,生活慢慢变得好起来,逢年过节回老家,我给父亲买“555”、买“良友”等带嘴的、比较浓的好香烟给父亲抽。他见了总是说:“不要买这么贵的香烟给我,买南雄烤烟丝给我抽就好了。”那时南雄烤烟丝在我们那小县城是很好卖的,因为有喜多人喜欢抽,但不是常买得到。而今灵潭这样偏远的乡村都有了电商服务平台,我们只需在电脑、微信上动动手指就解决了问题。可惜我的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许多年,他没能享受到今天的好日子。
      夏日的灵潭村,绿叶阴浓,田园里,老燕携雏弄语,高柳鸣蝉相和。在村前的玉米地里,我看到一中年农妇手握锄头在玉米地里除草施肥。我顶着热辣辣的太阳,走到玉米地坎边问农妇:“大嫂,这一大块玉米地都是你家的吗?”
      农妇回答:“是的。”
      我说:“种那么多玉米,吃得完吗?”
     农妇说:“吃不完。”
    “吃不完怎么处理,要挑到市场上去卖吗?”我继续问。
       农妇喜悦的告诉我:“不用挑去市场,现在家门口就有电商服务平台,新鲜玉米只要真空包装,就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你若想买,到村委会旁边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站扫一扫二维码,以后就随时都可以买到我们村里种植的新鲜农产品了。”
       我满心欢喜地回答:“真好!谢谢大嫂!” 
       我说的“真好”不仅仅是产品不愁卖,而是一个手握锄头的中年农妇也知道电子商务,知道扫二维码。地处偏远一隅的乡村也跟世界同步,真是令人欣喜。
       走出玉米地,我思绪万千,感觉灵潭今天的农民真幸福。想起以往的乡村,农民种点庄稼、水果,养点鸡、鸭、牛、猪,若想换些钱买油盐布料,就必须肩挑人扛,走几十公里山路到墟市上去卖,来回需要几个小时。小时候常见父母挑着自家种养的粮食、蔬菜、玉米、猎崽、鸡鸭到离家十多公里的墟场上去卖。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车辆极少,来回赴墟都得走古道山路,道路崎岖难行,一来一回就是半天的时间。运气好时,早早把东西卖了,早早回家,运气差时,东西没人买,收市时又得担回家。
       又饥又渴的父母挑着卖不出去的,百多斤重的粮食和猎崽沿着夕阳西下的古道山坡走回家,这时天早已漆黑,可怜的父母脚底磨起了血泡,放下担子还要喂猎、煮饭。以往艰苦的乡村生活,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晓得的。现在好了,乡村有了电商服务平台,农家种粮食果蔬再也不用耗时耗力担到别处去卖,乡村利用“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扶持”模式,以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为特色的销售方式,把农产品推销出外面,保障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想起以前,乡村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一个个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他们象一朵朵流云四处飘,有些飘到哪里都不知道,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儿童在乡村老家,一年年,一天天的守候。乡村道路坏了没人修,房屋烂了没人拆,破了没人建。房前小巷长满了荒草青苔,乡村成了没有炊烟的家园。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农民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希望。
       如今的乡村今非昔比,道路通了,运输方便了,村前街巷太阳能节能灯光亮起来了。山村的夜晚再不像以往一片漆黑,祠堂门口玩耍的孩童晚上回家,父母再也不用担心他们在幽暗的深巷里摔跤了。山村的蝶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他们有开电商的、做腐竹的、养猪的、养鸭的、种黄烟的、种水果的、种粮食的,他们扎根在家乡的土地,收获丰收的喜悦。
       灵潭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扎实实抓党建,勤勤恳恳搞扶贫,使昔日被称为“泥潭”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灵潭村处处风光旖旎,村前村后整洁有序。看那村边的池塘,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碧波荡漾,夏日的莲荷,禅静地开在水面。花圃篱院盛放着各种颜色的花朵,蝴蝶、蜻蜓轻盈地绕着馨香的花瓣飞舞。
      穿行在灵潭乡村夏日的田园,眼前一片璀璨,黄烟在阳光下摇曳着金色的丰收舞姿。村旁的玉米地一块连着一块,蝉儿伏在翠绿的玉米杆上使劲的鸣唱着夏日清凉欢乐的歌谣。田埂地坎上种的南瓜豆角,清晨花瓣上含着露珠,蜜蜂、蝴蝶、草蜢在豆叶上飞来跳去,就像顽皮的孩童在祠堂的大门口玩耍一样。丰收在望的季节,阳光亦让人感觉和煦清宁。
      连续几天晴朗的天气,大地似乎显得有点干渴,此时的田园正需要雨水滋润。眼看天空飘来了几朵乌云,我盼望着此时可以下一场清凉的大雨,润泽田园里的庄稼。我看见天空中一只野鹤带着我渴望的雨在眼前飞过,然而它们没有落下,似要飞向远山空蒙的云海深处……
      望着滚滚的流云和逐渐暗淡的天空,忆起老家旧时的村庄,想起儿时的家园,我的心感觉莫名的惆怅。如今的珠玑灵潭村变得如此的美丽、富饶,希望有一天我的家乡亦是如此。
      梦在灵潭,梦在每个人心中幸福的家园。

                          
                   2018年7月3日


            六月芒花飞
 
      你割过芒花吗?那些生长在山岗、草地、湖边,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白色的、紫红的,摇曳在夏日热浪中的芒花,它们的美丽,在我的心中,胜过世间万千风景。在那个古老的村庄,清贫的年代,芒花曾带给我们许多梦想和温柔的过往。
        一次次我独自背着行囊,回到古道上熟悉的山村,茫然的行走在田园山岗,夏日满山遍野飞舞的芒花,唤醒了我对往事千丝万缕的回忆。
        芒花生长在夏天寂寞的山岗,它没有莲荷的矜持和娇羞,它的美是粗犷、古朴、沉静的。它不与尘世中的莲荷争奇斗艳,千百年来它与古道青山同在,与山村朴实的劳动人民同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每次回乡,路过南水湖畔,车窗外,一路都是芒花相随,浩瀚如海,无边无际。绵延不断的野芒花,苍苍莽莽,起起伏伏。在我们家乡古道山岗、南水湖边,白花花的芒花在晨曦微风中翻飞,它成了夏日亮丽迷人、古朴诗意、让人心醉的一道风景。无论是朗日晴空,亦或是狂雨风暴,它那不屈不挠摇曳在风雨中优美的身姿,总让人想起远古诗经里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南水湖边的芒花,在碧水蓝天下,色苍苍,风摇荡,它与白云倒映在碧蓝的湖水里,似古似今,如梦如诗。
       两千多年的西京古道从南水湖边一直延伸至山顶,古道两旁的芒花,伴随着蓝天,伴随着白云,伴随着山风,伴随着岁月,伴随着你我。一路寻觅,一路行走。站立半山腰崎岖的古道上,望著扑面而来的白花花的芒草,彷彿远远近近,都是“蒹霞苍苍,白露为霜”的美丽歌声。再看那烟波浩渺的南水湖,迷蒙的远山,薄雾朦胧,层层叠叠,青翠如黛的山峦,一望无际。一群白鹭飞翔在阳光下宁静的天空,翅膀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夏日的云朵变幻着各种迷离的色彩,映照在水面。一叶小舟载着伊人,划碎倒映在碧水中缤纷斑斓的云朵,消失在迷蒙的远方。今时的风景,古时的意境,随着微风中摇曳的芒花,如水墨国画,在我的心中洇染、荡漾。
       我是一个粗心的人,并不喜欢怀旧,许多时候都是因触景生情,有些经历过的事,即使你想忘也不是那么容易忘掉的。小时候常和村里的小姐妹一起到古道山岗上割芒花扎扫帚,那情那景,似觉很遥远,又恍若是昨日。往时农村家家户户烧树枝茅草煮饭菜,山上的树木芒草不似现在,满山遍野,处处可见,山岭湖边到处光秃秃的。小小年纪的我们,署假里便随着大人一起走很远很远的古道到深山割芒花,寂寞的蝉鸣声在山下的玉米地里此起彼伏,一声声吟唱着岁月里的欢乐和忧愁,不懂世事的我们,任凭风吹日晒,看到山坳中一丛丛的芒花在微风中摇曳的身姿,便不觉心生欢喜。
       夏天的芒花是我最迷恋的家乡风景,那时却不似现在,处处都有。从春到夏,青草刚长出来,人们便开始割青草喂牛、作肥料,割芒草盖茅房、烧石灰。秋冬季节,人们更是一捆一捆的把茅草割回家贮存起来烧火煮饭菜。从春到冬,一年四季,人们一茬茬的割,芒草怎么长也长不高。到了夏天,幸存的芒草在山窝里稀稀疏疏的长出一些芒花,未等芒穗中细小轻盈的芒花飞尽,人们便迫不及待的把芒割回家,一把把,一捆捆的放在家门前巷子里。吃过晚饭,妈妈端上一盘新煮的玉米棒,煮上一壶山里摘的梨叶野茶。大人小孩一起坐在月光下通风透凉的青石小巷中,喝野茶、吃玉米、剥芒叶、扎扫帚,那时候的我,不知岁月之忧愁,总是欢天喜地,手里拿着一条妈妈用竹筷子串好的又大又香的玉米棒,一边啃一边玩,一边唱一边跳。“芒花白,芒花美,六月芒花满天飞……”
       夏天的夜晚,月光如水,幽蓝的天空缀满了星星,如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深蓝的天空上。一家人坐在巷子里,沐浴着柔软的夜风,妈妈和姐姐们手脚麻利的剥芒叶,爸爸和哥哥扎扫帚,我在一旁用姐姐们剥干净的芒杆编织马匹、公鸡、草蜢、花篮等许多小动物、小玩具,芒穗做马和公鸡的尾巴,又好看又好玩。
       月华如练,夜色温柔,妈妈望着宁静的天空,对我们说,见到银河了吧,天上的银河多美啊!银河出来了,我们就不会饿肚子了。银河出现在明净的天空,意味着青黄不接饥荒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地里的玉米、豆子、红薯,蔬菜都已成熟,随时可以摘来吃。时光久远,昨日平凡的烟火都归于沧海,妈妈编的那些有关夏天吃的歌谣我已经统统都忘了,只记得她给我们讲的银河里的牛郎和织女,迢迢的银河与芒花编织着山里人多少美丽的遐想和动人的故事。伴着庭风山月那些温馨的夜晚,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再也难以寻觅。
       逢墟日,爸爸把扎好的芒扫挑到市场上去卖,把钱积攒起来交我读书的学费。那年月人们全都是用竹扫和芒扫扫地,环保又实用,芒扫、竹扫都很受人欢迎。而今市场上再难见得到这种天然的,纯手工扎的扫帚了,机制塑料的扫帚,铺天盖地代替了以往的芒扫和竹扫。农村人如今亦是如此,贪图方便用的都是塑料扫帚,没有人再上山割芒花扎芒扫,也没有人再上山割青草喂牛、作肥料,浩荡人事,不复往昔简约。农村劳动人口越来越少,他们远离家园故土,追逐繁华的现世,却永远失去了山花朗月的生活。故乡山上的茅草越长越多,芒花更是满山遍野,一丛一丛,一波一波,如白色的浪涛,给炎热的夏季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
       如今的故乡田园,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古道夕阳,映照南湖。仿佛吟唱了两千多年的《蒹葭》诗经,在古道高山之巅,在南水湖畔,在六月的天空,在碧蓝的水面,随着芒花,随着微风,轻轻的飞扬,轻轻的荡漾……


                            
                        2016年7月26日







        



      



       
2018/8/14 9:59:45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267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08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