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难得放下 ——观《都挺好》有感
 
难得放下 ——观《都挺好》有感
  文 / 崔小林
    趁着难得的假期,我终于追完了热播剧《都挺好》。擦掉眼角的泪水,我写下此时此刻的心情。
   “亲情也需要被释然和宽恕……有些人有些事他们确实处理不恰当……但这改变不了为人父母的爱与心。时间、包容、成长……都是良药……这一幕,女主角哭了,我也哭了。”
    回想起苏母在儿女小时候的区别教育,我都有些替明玉打抱不平。都是一个爹妈生养的,待遇为何如此悬殊?父母为何如此重男轻女?母亲为何嫌弃和苛刻自己?既然父母不养我,为何要生我?为了让大哥出国留学,父母砸锅卖铁,甚至卖了家里的房子。为了二哥结婚,家里又卖了一间房子。为了给二哥找工作,家里花钱找关系。而作为女儿的她竟然没有买一本中考复习资料的权利,更与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作为一名童年有遗憾的农村女孩,我很自然地就被带进明玉的情感情绪里。童年的事儿可以不大,但是每一件都影响深远。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是很难剔除的,甚至会影响女儿今后的择偶观、婚姻观、事业观。
    剧中,苏母出现的镜头其实很少。播放第一节时,她就已经突发死亡。而后穿插的都是丈夫、子女、亲戚对她的回忆与纪念。苏母虽然被宣告生理上已死,但她的影响还在,而且深深地改写了孩子们的生活以及命运。
    母亲走了,苏明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妈宝男”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与保护,任性和野蛮起来。曾经那么疼爱妻子的一个老公,也暴躁起来,开始数落妻子的不是,抱怨妻子打骂妻子,得了个离婚的结局。“不许说我妈!”“不许说我妈的坏话!”“妈都走了,你就不要载说她了。”“妈说的对,你就是一个白眼狼。”在苏明成的眼中,她的母亲是完美的,有求必应的,事事围绕他转的。母亲维护他,他也一定要维护母亲。只是他忽略了一个事情,对于三十多岁的男人来说,“我妈说”不应该常常被挂在嘴边,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我觉得”,“我能够”,“我能行”。
    母亲走了,苏明哲不得不担起苏家重担,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忽略了妻子和女儿的感受,险些离婚。出国留学的他是苏家的荣耀,他也是三个孩子中最儒雅懂事的。出于知识分子的面子观和傲骨,失业后的他不愿再从事蓝领工作,即便是妻子、女儿在温饱线上挣扎。处理家庭事务上,他总是以苏家为先为尊,也很习惯先暂后奏,用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让妻子哑口无言。一次可以被原谅,二次可以叫被理解,三次可以叫做宽容,四次五次就成了不可理喻。
    母亲走了,苏明玉于十年后在丧礼上与父兄重逢,生性耿直的她为了母亲的墓地和葬礼跑前跑后。尽管因为儿时的种种,她是那么仇恨自己的母亲。母亲走了,她没有留下一滴眼泪,被二哥骂做不孝,在葬礼上被他打,在二嫂丢工作后也被打。本想逃脱苏家的她又因为父亲的问题重新与这个家庭扯上关系,为大哥找工作,为大嫂贴心服务,向二嫂诚心致歉,为二哥努力游说。哥哥们出国工作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老爸的义务,无微不至地关怀与照顾父亲,成了最孝顺的孩子。一向与二哥关系交恶的明玉,经历了误会、争吵、拳脚相加、为彼此出头、被理解之后,终于收获了手足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此外,事业有成的她还收获了与石天冬的爱情,成了人生赢家。
    妻子走了,苏大强开始作威作福起来。他提各种无礼的要求,这让儿女哭笑不得。他一心做发财梦,最终还是女儿暗地里替他买单。他喜欢上了攀比、大房子、小保姆,逼得大儿子牺牲小家来成全自己。经历了丧妻之痛、钱财被骗、感情被骗、儿女指责、换位思考,他终于有些醒悟。正当要上演家庭大和谐时,他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过往的深刻的记忆在他脑海中浮现,他也混淆了时间与空间,找私房钱去替明玉买参考书这一细节让明玉泪奔,她找到了遗失的父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小女孩。
    纵观全剧,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个故事的人物设定、情节发展、情感流露外,而是故事反应的现实问题和哲学思考。 
    夫妻关系应该怎样?孩子如何教育?如何平衡父爱母爱?婆媳关系怎样处理?老年人如何赡养?如何处理工作与家事?婚姻之中是否要隐忍?生男生女有无区别?子女满了十八岁就真正成年了吗?子不教是不是父之过?父债是否子偿?如何为人子女?如何为人父母?做人要不要太自私?原生家庭的印象既然如此大,那我们在组建家庭时考虑的因素要包含哪些呢?孩子一旦生下来就不可能被收回,怎样才算得上有责任之父母?
    除了上述疑问,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当下的自己以及何种机缘促成了当下的自己。
    我的父母肯定是爱我的,但是在爱我的路上他们是不是一点儿没错?按照我母亲的说法,子女性格不好,子女与他们闹腾,子女与他们有意见分歧,都是子女的错。作为父母的他们只负责提供吃穿和供孩子上学。倘若这套理论放在我父母幼时那个年代,是完全讲得通的。儿时的他们缺衣少食,父母如果能做到每顿餐桌上有食物,就是很大的本事,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倘若将这套说辞放在80年代成长的我身上,这套理论就有了瑕疵。我没有过过挨饿受冻的日子。记事以来,起码都有饭吃有衣穿。尽管生活清苦。我其实不是在意父母给我多好的物质生活,我只希望有父母陪伴,过春节能吃得上团圆饭,女儿家的心思有地方诉说。
2019/4/16 9:31:57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1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905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